“每天兩杯奶茶,十幾歲女孩體重83公斤,身患多種疾病”、“長期喝飲料熬夜遊戲,12歲男孩癌症晚期”、“年輕小夥連續三年把飲料當水喝,體重飆升到400斤”……不斷有人因為一份難以拒絕的“甜蜜”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類似的新聞早已屢見不鮮,也並非危言聳聽。據醫生介紹,如果攝入過多的糖無法及時消耗,多餘的熱量就會轉化為脂肪,從而引發肥胖,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但近日,有著“不治之症”之稱的癌症也被醫學界證明與攝糖過量相關。
美國威爾·康奈爾醫學院(Weill Cornell Medicine)和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近期釋出的《自然》(Nature)雜誌網站上發表了一項重大研究結論,世界各國日益增多的肥胖症和某些癌症發病率的上升與人們飲食中果糖攝入量的增加有著明顯的關聯,其背後的原因可能是透過果糖的吸收、消化和代謝產生的。
威爾·康奈爾(Weill Cornell)是前沿醫學教育和研究領域無可爭議的領導者,主要針對21世紀最嚴重的健康挑戰進行研究,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代謝疾病、神經性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私立癌症中心,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癌症專科評選中曾排名全美第一。
在近期這項重大發現中,美國威爾·康奈爾醫學院和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將小鼠作為研究物件,觀察小鼠在食用果糖後身體發生的變化。研究人員發現,對老鼠餵食大量的果糖,老鼠的小腸絨毛比不餵食果糖的老鼠長度多出25%-40%,因而有利於吸收營養物質,因此,小腸絨毛長度的增加與營養吸收、體重增加和肥胖,以及脂肪積累有關。
在研究正常低脂飲食組、高脂飲食組和新增果糖的高脂飲食組這三組分類實驗顯示,含果糖的高脂飲食的小鼠的小腸不僅長出了更長的絨毛,而且比不含果糖的高脂肪食物的老鼠更肥胖。研究人員認為,果糖不僅有利於吸收大量的營養,還會造成肥胖,並誘發腸道腫瘤的生長。
這項實驗為人類果糖攝入過多會引發肥胖、糖尿病和消化道癌症提供了一個新視角。
眾所周知,果糖、蔗糖、葡萄糖等除了存在米飯、水果等天然食物中,最大的來源就是含糖飲料。不久前,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內分泌科和營養科的醫生對市面上的18款飲料進行測評,其中15款的含糖量都超過了世衛組織建議的人均日常25克,更有7款超過了建議攝入量的一倍以上。所以要想減少糖的整體攝入量,減少含糖飲料的攝入顯得更為直接。
近些年,追求健康的生活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市面上的“無糖飲料”越來越收到消費者青睞。無糖飲料中大多使用了代糖來替代白砂糖,常見的代糖有如阿斯巴甜、甜蜜素、三氯蔗糖等人工甜味劑,也有木糖醇、赤蘚糖醇、山梨糖醇等從食物中提取的天然甜味劑。
有研究發現,長期使用阿斯巴甜、甜蜜素等人工甜味劑存在致癌等風險,大部分企業並不將其作為首選。天然甜味劑中的木糖醇和山梨糖醇雖然不存在致命風險,但過量使用可能會帶來腹瀉、消化功能紊亂等副作用。因此像元氣森林等主打0糖0脂0卡的飲料品牌選擇了成本更高的天然代糖赤蘚糖醇。
元氣森林是國內飲料行業中第一個大規模使用赤蘚糖醇的食品企業。但如今越來越多的飲品企業也在使用赤蘚糖醇作為代糖,根據LP Information,Inc.研究資料顯示,2019年全球赤蘚糖醇市場規模約為15.79億元。
一邊是對甜味的追求,一邊是對熱量的抵抗。在龐大的市場背後,赤蘚糖醇將逐漸成為人類減糖路上的最“優解”。在生活水平日漸提高的同時,人們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更加註重,不難看出,勢不可擋的“無糖時代”已悄然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