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8月,全國教育工會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上海市虹口區第一中心小學的張瓊老師以上海教育工會先進代表的身份參加了這次會議。
會後,她專程去中南海拜會毛主席。
毛主席一見到她,就緊緊地握住她的手不放,激動萬分地說:“舜華,你還活著呀! 幸運! 幸運呀!”
“潤之哥! 不,主席,我還好,還好……”張瓊的眼圈泛紅,聲音有些哽咽,說不出話來。
很少會有人叫主席潤之哥,上一次他聽到這樣的稱謂,已經是27年之前。
1902年,張瓊出生於湖南汝城縣盧陽鎮,原名朱舜華。張瓊的父親朱氏是津江村的一位大地主,家中良田千畝,生活富庶。張瓊自小過著優渥的生活,不愁吃穿。父母對她視若珍寶,百般呵護。然而,在溫室裡長大的張瓊卻沒有因此成為柔弱的花朵,反而成為反抗封建勢力的先聲,這是頗為難得的。
1917年,15歲的張瓊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位於衡陽的湖南省第三女子師範學校。在那裡,她迎來了與進步思想的第一次邂逅。
那一年,引領青年人思想潮流的胡適在《新青年》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呼籲破除以前的文學規範,剔除糟粕,給文學創造一個全新的面貌,那一年,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一聲槍響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在學校裡,朱舜華與飽讀進步思想的學生朝夕相處,逐漸地也成為了他們中的一員。
即使她是官僚家庭出身,但在不斷地學習與閱讀中,她明白,社會中有太多的弱勢群體被欺負、被壓迫,她設身處地的為這群窮苦人民著想,為他們奔走發聲。
1919年,爆發了著名的“五四運動”,湖南的這場運動,由湖南學聯組織和領導,張瓊作為積極分子,多次上街進行反帝、反封建的宣傳,並且組織人抵制日貨。張瓊也因為這些活動,遭到了學校的開除。
因為參加學生運動被開除了,又跟家裡鬧得不愉快,所以跟同學們前來投奔省學聯。那時,楊開慧在省學聯做思想宣傳工作。
久而久之,楊開慧與張瓊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誼,可謂情同姐妹。張瓊回到衡陽後,一直按照楊開慧的囑託,繼續組織學生運動,同軍閥做鬥爭。張瓊復學後,還與楊開慧進行書信往來。
楊開慧還擔任了張瓊的入黨介紹人,經過楊開慧夫妻的介紹,張瓊與賀恕認識了,他們也在革命中產生感情,最後結為一對革命夫妻。為了革命,把本名“朱舜華”改為張瓊。
張瓊在生活中拿楊開慧當作姐姐一般,也喊毛澤東為“潤之哥”。
這一時期的朱舜華,實際上同毛澤東、劉少奇、楊開慧的關係都頗為不錯。
1923年11月,水口山工人俱樂部正在舉辦一週年聚會,反動派軍警得知訊息之後,迅速進入俱樂部逮捕革命人士。而懷有身孕的張瓊,此時也正好在現場。反動派在抓住張瓊之後,不斷對她施加重刑,截然不顧其懷有身孕。張瓊和賀恕的孩子,尚未來得及到世界走一遭,便悄然無息地停止心跳。
幸運的是這次張瓊被群眾救了出來,在休養一段時間之後,張瓊再度投身到了革命中去。後來爆發了“馬日事變”,當時朱張瓊和丈夫賀恕率領武裝和敵人戰鬥,而他們的兩個孩子則是被留在了城內,結果敵人抓住了兩個孩子,並以此來要挾朱張瓊投降,朱張瓊無論如何也不會答應,結果是可憐他們僅僅3歲的兒子被當著她的面給釘在了門板山。寫著:"誰敢革命,這就是榜樣。"
正在敵人要殺他們的小女兒之時,奶媽冒死搶走他們的孩子衝了出去,此後奶媽和小女兒都沒有了訊息。
1928年寒冬,張瓊躲在四處漏風的寒舍裡面生下了第五個孩子。
孩子才剛剛滿月,賀恕和張瓊被發現,張瓊緊急之下將嬰兒交給一位農民抱走。
1929年,張瓊在寶慶被捕入獄。敵人用酷刑逼迫她交待組織的計劃,她拒不開口。幸好被當地的農民發現了,這才救下她一命。
敵人對他們用盡酷刑,逼他們交出黨組織成員的名單,他們寧死不屈,清醒之時只說一句話:"不知道!"
此時,他們第四個孩子也被敵人帶了過來,一見到被吊在樹上的母親,滿身是血,頭髮都被扯掉大半,哭喊著就要找媽媽。
喪心病狂的敵人竟把她年幼的兒子開膛剖腹,挖出肝臟。張瓊暈死過去,敵人把她的"屍體"拋到田野,半夜被農民救活,在農民的掩護下養好了傷。
最後,賀恕幾經輾轉才找到妻子,夫妻二人得以團聚。然而,他們二人卻因此與黨組織失去了聯絡,生活十分窘迫。不久之後,張瓊又生下了一個女兒。
1932年2月,為尋找組織,朱舜華只能含淚將尚在襁褓的女兒送人,然後與丈夫乞討來到上海,到後來,這個孩子也下落不明。
到上海後,朱舜華成為聯絡員,但當時的朱舜華與賀恕夫婦,情況並未有多大好轉,為了生計,朱舜華在完成工作的同時,甚至還要去工廠做女工,劉少奇實在看不過去,曾脫下身上的皮襖,讓妻子何寶珍典當幫助她。
由於叛徒出賣,賀恕在上海被捕,並被囚禁在南京。
賀恕在南京經受了敵人的嚴刑拷打,落下了終身殘疾。在被營救出獄後,已經殘疾的賀恕依然在上海堅持秘密工作。賀恕以擺書攤作為掩護,建立了秘密聯絡點,蒐集、傳遞了大量寶貴的情報,堅持為革命事業而奮鬥,直至1947年4月病逝於上海。
臨終前,賀恕滿懷深情對張瓊說:“看起來我們要分手了,我們的五個孩子都沒有了,今後,只剩下你孤單一人了,我有許多話要對你說,上海即將解放,新中國也要誕生了,解放後一定要見到潤芝同志,把我們的事告訴他,希望你跟著黨,一不為名、二不為利,革命到底!”
革命勝利後,張瓊隻身一人留在了上海,在虹口區第一中心小學擔任教員的職務。
上海解放之後,張瓊卻並沒有主動跟黨組織聯絡,而是繼續默默無聞的擔任著自己的教師工作。或許是她的子女都犧牲在敵人的屠刀之下,導致她太愛孩子們,太喜歡跟孩子們在一起了。
1950年,張瓊作為傑出的教育工作者到北京參加全國教育工會第一次代表大會,時隔27年,她再次與毛主席相見,一時間太多回憶被勾起,張瓊不禁淚如雨下。
一句“潤之哥”讓毛主席感慨萬千。當毛主席詢問張瓊有什麼喜歡的工作,張瓊說:"我一生熱愛教育事業,還是當老師比較好。"
幾天後,毛澤東又一次派人將張瓊接到了中南海。
主席向,張瓊說道:“根據你的情況, 就別回上海了吧, 留在我這兒工作好嗎?”
張瓊:“主席, 那當然好啦!只是我捨不得那裡的學生, 還是回去教書好。”
臨別,毛主席親自送張瓊上車,叮囑說:“回去後,有什麼困難,可直接寫信給我!”
晚年的張瓊積極編撰回憶錄,為愛國主義教育留下許多珍貴的材料,將許多鮮為人知的感人事蹟記錄下來。
1981年9月28日上午8時,79歲的張瓊在上海虹口區病逝,彌留之際,她欣慰地對守護她的幹部說:“我……不為……名利……一生交給革命。……我心裡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