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庫存嚴重,
是中國茶葉面臨的最大問題。
然而,茶難賣,產能過剩的困境,除非出現新一輪產業革命,否則,很難改變。
- 01 -
茶葉,龐大產能
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產茶國,世界第一茶葉消費市場,也是世界第一大茶葉庫存國。
形成龐大庫存,絕非一朝一夕,而是六七年積累的結果。
2015年4月4日,央視財經報道:龍門坎村,西湖龍井價格攔腰截斷,從(一斤)2000跌到1000。當地茶農,甚至連往年(2014年)的茶都沒有賣完。
同年春茶,天價碧螺春失寵,價格跌了三分之一。風風火火的金駿眉,再也沒人炒作。普洱茶,連茶王老班章都滯銷。
2015年,茶葉市場整體冷清,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茶葉市場的供求平衡被打破,開始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
2013年,我國茶葉產量192.6萬噸,內銷150萬噸,出口32.6萬噸。市場大約有10萬噸庫存,這個量,對全國龐大茶葉市場,沒有太大影響。
但從2014年開始,隨著新茶園擴大投產,茶葉庫存快速積累。到如今,庫存問題,已經壓得茶行業喘不過氣來。
據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的資料:2019年,我國茶葉生產279.34萬噸,內銷202.56萬噸,出口36.65萬噸。庫存40.13萬噸。
到2020年,我國幹毛茶產量298.6萬噸(增加19.26萬噸)。同年,我國茶葉內銷量達到220.16萬噸,出口34.88萬噸。也就是說,僅2020年,我國茶葉就有43.56萬噸庫存。
2013-2020年,我國茶葉累計庫存達229.24萬噸(非確數,總之,相當多)
供求關係直接影響茶葉市場的行情。這幾年,茶葉越來越難賣,主要是供過於求。
殘酷的是:龐大庫存,根本無路可退。
據中國茶葉流通協會資料:2020年,我國茶園面積達4747.69萬畝,同比增長149.82萬畝。
龐大的茶園面積,茶葉只會越產越多,然而,內銷增長緩慢,出口一直疲軟。新茶源源不斷產出來,新茶尚且喝不完,根本無法顧及往年的茶葉。
庫存,只靠茶客喝,根本喝不完。
就拿普洱茶來說,一個357克茶餅,夠老茶客喝一個月。一輩子的茶齡,滿打滿算從25-65歲,再往上,年紀大了,也喝不動了。
人生一場,喝茶40年(很多人喝茶沒這麼久)。40年,480個月,每月357克餅,一生大約也就160-175公斤茶。
很多茶客家裡的囤茶,早就不止170公斤了。源源不斷產出來的茶葉,終將面臨供過於求的殘酷現實。
產能過剩的局面,只靠喝,根本無法改變。
- 02 -
去庫存,產業革命
只有生產力才是真實的。
科技革命,推動產業飛速發展,這是亙古不變的鐵律。
我國茶葉龐大的庫存,根本喝不完。(工業革命產生在英國,正是英國從殖民地掠奪了很多原材料,本土市場消耗不完,才憋出了工業革命)
茶葉要解決產能過剩的局面,需要茶產業出現新一輪產業革命。茶葉史上,已經有過兩次變革:
第一次:明代炒青工藝、手工業革命
炒青工藝的出現,鐵鍋炒茶,可以控制溫度和火候。最終,讓茶葉能夠長久儲存。
炒青工藝出現後,全國各地逐漸出現黃茶的燜黃工藝、紅茶的揉捻發酵工藝、青茶做青等工藝。
新工藝讓茶葉長久儲存。茶葉能夠出口到世界各地,為大明朝換來源源不斷的白銀。
正是因為茶葉出口,讓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歐洲人搶南美洲的白銀,買中國的茶葉),到明朝中後期,才能將白銀作為法定貨幣。
可以說,明清兩朝能夠繁榮數百年,茶葉功不可沒。
第二次:英國機械化製茶
1849-1853年,羅伯特福瓊把茶葉偷出中國,在殖民地印度試種正山小種。大約20-30年,他們種出了大吉嶺紅茶。
印度茶葉,從一開始,就在英國的支援下,走機械化道路,實現了茶葉生產的標準化、大眾化。這一階段,在英國和其殖民地,湧現出了很多機械化茶企。
英國在殖民地種植茶葉,並推廣機械化後,中國茶葉出口,江河日下。1903年,中國茶葉出口只佔世界出口的33%。到1921年,佔比更是跌到8.8%。
往後近百年,中國茶葉,在世界茶葉市場,被打得一敗塗地。
本質上,是茶葉生產力形成了代差。西方透過機械化製茶,壓縮了生產成本。而中國茶葉,始終是一家一戶,手工生產。
同樣的茶葉,別人機械化、製茶成本20塊,我們手工製茶,成本需要100塊。就市場而言,根本沒有競爭力。
兩次科技革命,都帶來茶產業的飛速發展。第一次,我國主導茶產業革命,茶葉出口,讓中國富了幾百年;
第二次,英國工業化實現茶行業變革升級,中國茶葉徹底落後於世界。
因為第二次茶產業革命的衝擊,國內甚至出現了7萬家茶企不如一個立頓的說法。其實,這種說法,並不靠譜。中國也有標準化茶企的代表:
央視《超級工廠》欄目曾曝光過某茶企的生產線,相比傳統手工作坊,基本實現工業化、標準化加工。
基於強大的生產能力,2021年,世界品牌實驗室釋出的2021年全球十大高階茶中,竹葉青位列其中。
然而,竹葉青的加工工廠,雖然有一流的科技化,但無法引領新一輪產業革命,最多算得上茶產業革命2.5。
因為,它仍然立足於品飲,雖然把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相結合,但無法帶來龐大的增量市場。
第三次茶產業革命,中國茶葉深加工
茶葉,世界上最特殊的樹葉。
茶葉中含有糖類、氨基酸、生物鹼、天然色素、茶多酚、茶皂苷和700多種芳香物質。
茶葉中的化學成分,經過分離鑑定,已經有500多種,有機化合物超過450種。
這些成分,一旦廣泛運用到生產生活中,必然帶來龐大的增量市場。其規模,遠不止2020年,2888.84億元的內銷規模。
目前,茶葉深加工已經得到初步運用。茶葉深加工,用我國茶葉總產量5%的中低端原料,創造了我國茶葉1/3的產業規模。
比如,用15萬噸茶葉原料(價值大約15億元),可以提取出2.5萬噸茶葉提取物,創造1.5億美元外匯,150多億元的健康產品,1000多億元的茶飲料和奶茶。
一旦茶葉深加工得到廣泛運用,必然會引發茶產業新一輪產業革命。賣茶葉科技產品,遠比賣原料賺得多。
寫在最後:
我國茶葉,有名優茶和大宗茶。
未來的茶葉市場,可能是名優茶用於品飲,大宗茶用作茶葉深加工。既滿足國人茶文化的需求,又能做大茶產業。
茶文化,中國茶葉的基礎
在中國,茶不僅是一種飲料,更是一種文化。
國人喝茶,口渴時候,一杯下肚,分外舒服。心情好了,小壺慢煮,追求愜意。喝茶,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一人一茶,喝的是忙碌生活背後的些許愜意,三五好友,說茶論道,喝的是一種真摯的友誼。
人生如茶,苦中有香,香裡帶甜,苦盡甘來。亦或拿起放下,看淡沉浮。一杯茶,於文化,於茶道,早已融在國人的日常生活裡。
茶,無需懂,喝,就是一種享受。在天氣陰晴不斷變換的午後,沏一壺普洱,伴著些許音樂,讀一本喜歡的書,是那樣的愜意。
茶,一杯飲料,早已融入國人的骨髓。
深加工,做大茶產業的關鍵
茶,不僅僅是一杯飲料,更是一方民生,千千萬萬人的飯碗。
據中國茶葉流通協會資料:我國20個省份、近1000個產茶縣,涉茶人口8000萬,其中,大多數是茶農,茶葉生產大多位於山區和半山區。
產茶大戶雲南,光茶農就有600多萬。
茶產業,不僅要讓國人喝到健康、乾淨、衛生,價效比高的茶,也要做大產業蛋糕,讓8000多萬涉茶人口過上好日子。
這樣的茶產業,才是符合老百姓利益的茶產業。然而,茶區茶農收入極不平衡。
比如冰島老寨,家家戶戶年入500萬,但保山等地的茶農,茶價幾塊錢一公斤,茶農的收入,只能勉強脫貧。
能讓中低端茶葉,發揮最大效益的,只有茶葉深加工。
茶葉深加工,推廣開來,還需要一段時間。
目前,茶葉深加工規模較小。但是,隨著我國衝擊新一輪科技革命,核心科技的突破,必然運用到一個個產業中。
茶葉,定能分到一杯羹,茶葉深加工,又有最專業的人領導。
中國茶葉深加工,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