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最需要的不是救濟,而是發揚——發揚他們的潛伏力。
——中國平民教育家和鄉村建設家 晏陽初
文 / 南山客
最近“張同學”火了,作為分鏡頭狂魔,他以高保真的粗糲農村生活,一反李子柒的唯美畫風,同樣吸睛無數。
人們所以能雅俗共賞,因為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農村卻不再是貧困的象徵。
改革開放43年來,我國農村脫貧人口超過7億,對世界減貧貢獻高達70%。
這個過程中,“農村電商”一定是最受矚目的名詞之一。
如果說農村電商的1.0時代,是傳統電商平臺主推工業品下鄉,側重流通環節的“最後一公里”。
那麼2.0時代,它的重心已落在農產品上行,即生產端的“最初一公里”。
農產品上行每年新增市場規模超千億,並且帶來海量就業機會和全新的產業生態。
拼多多為代表的新電商,正在透過全流程數字化,指導農戶生產研發、變革農產品供應鏈等方式,為農村注入活力。
如今,一些年輕人提前嗅到了時代的風向……
深秋,萬里之遙的天山南麓,塔里木河畔的果園中,趙閆頂著烈日採摘灰棗,唯有調皮的馬尾辮露在防風沙的工作服外邊。
若是幾年前,她興許正穿著職業套裝出入墨爾本的高檔寫字樓。彼時,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碩士畢業的她,是某國際傳媒的記者,而且還拿到了澳洲的永居簽證。
現在,她的身份是“叄顆棗”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創始人,經過數年打拼,她的拼多多線上店鋪的銷售額已高達3000萬。
趙閆選擇回新疆創業,源於一次採訪之旅。
“曾經夢想仗劍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華。直到那年夏天,我和同行受到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邀請,到西藏、青海、新疆進行採訪。那時候,家鄉的巨大變化給我很大觸動,我覺得與其做一個旁觀者,不如做一個時代見證者。”
她是個行動派,打定了主意就果斷放棄澳洲“綠卡”,回到熟悉的沙漠綠洲種棗、賣棗。起初只有自家的200畝地,她叫上兩個雙胞胎弟弟和朋友,總共5個人就上馬了。
趙閆的信心在於家鄉灰棗的品質。塔里木盆地15小時的充足日照,20多攝氏度的晝夜溫差,全年220天的無霜期,成就了灰棗皮薄核小肉甜的絕佳口感。
然而,難點在加工廠和銷路。5人一年無休地忙碌後廠房終於落成。在銷售上,趙閆幸運地遇到了擅長電商運營的胡容。兩位新疆姑娘共同成立了電商公司,在拼多多平臺上分別開了乾果店鋪“北漠果業”和鮮果店鋪“疆南姑娘”。
2020年疫情期間,線上的銷售逆市上揚,趙閆的拼多多店鋪銷量井噴,紅棗、核桃雙雙成了爆款產品。乾果店銷量在3個月內突破100萬,而鮮果店只用了6個月銷量就突破1000萬。
現在,“叄顆棗”合作社的灰棗加工能力已逾3000噸,還帶動了周邊七八十戶棗農,輻射種植面積3000畝。
農村創業曾是長久的難題,農村電商卻喚醒了一股激動人心的創業熱情,再次證明了“中國速度”。恰如鄉村建設家陶行知先生當年的感慨,“創造時,目光要深;開闢時,目光要遠。創造、開闢都要有膽量。”
所幸,趙閆並非特例,農村電商彷彿激活了某種沉睡多時的力量,不僅讓年輕的夢想回歸,甚至能改變農村的生產模式。
1996年出生的李詩宣今年才25歲,但他大三就開始創業。
四五年來,賣過山西汾酒、賣過箱包皮鞋,曾經單日賣出汕頭短褲4萬件。
不過偶然的爆款終究敗給了盲目選品,他的首次創業在畢業不久就畫上了句點,公司解散,欠債60餘萬。
現實暴擊之下不如躺平歇菜,李詩宣乾脆從省城太原捲鋪蓋返回老家。那時的他整日沉迷遊戲打發時間,作為劉胡蘭鎮人,簡直對不起“劉胡蘭”這個英雄的名字。
兒子意志消沉,父母難免嘮叨,勸他找份穩定的工作算了。不說還好,一提到鐵飯碗,李詩宣的好勝心重新被點燃。
他暗下決心,必須東山再起,證明給大夥看。
劉胡蘭鎮在呂梁文水縣,當地除了遠近聞名的貢梨,就數養殖業最發達。2020年,文水縣肉牛存欄17萬頭,僅劉胡蘭鎮的保賢村就超過8萬頭。
既然自己有過幾年電商運營的經驗,何不就地取材,重啟二次創業?
畢竟劉胡蘭鎮的肉牛多是從內蒙古呼倫貝爾、海拉爾、通遼等地引進牛犢,在草原養到500多斤,才進行集中養殖。這樣的肉牛出欄之後,完全可以供應給高檔餐廳。
於是,李詩宣迅速與當地的養殖場、屠宰場、加工廠建立起合作,首先打通供應鏈。然後把屠宰、加工、包裝、物流等其他環節分包給專業商戶,自己發揮特長做電商運營。
結果第一個月銷售額就達到了60萬元,第二個月突破了200萬元。
找準了方向,李詩宣馬不停蹄擴充團隊,一年時間就招募了30多號人。2020年,他的團隊累計銷售額超過1億3000萬。
李詩宣再次找回自信,並且讓團隊的年輕人也收穫頗豐。
比如同樣是95後的王笑,原來在太原送外賣,2020年成為李詩宣的合作商戶之後,幹起了牛肉的加工包裝,去年淨利潤接近30萬。
還有年僅17歲的杜朝,初中輟學後都在打零工,誰能想到現在的他是李詩宣合作商戶中的TOP1,去年淨利潤超過200萬。
因為李詩宣這樣的電商新農人出現,劉胡蘭鎮被譽為“英雄電商小鎮”。
就在2020年疫情期間,當地貢梨滯銷,果農焦頭爛額,幸虧李詩宣透過拼多多為大夥賣出了160萬斤!
年輕人已經成為農業生產轉型中的重要角色,根據拼多多釋出的《2021年新新農人成長報告》,2021年,該平臺95後的新新農人數量超過12.6萬。
接力棒交給新新農人,農村經濟也有了十足後勁。
2020年,一款“醜蘋果”橫空出世,跑到了拼多多“蘋果暢銷榜”排名第一。
它就是來自四川大涼山的鹽源蘋果,雖然品相不如陝西、煙臺蘋果,但是香味濃郁、肉質細脆、汁多爽口。
曾幾何時,鹽源縣守著40多萬畝蘋果園,銷售卻長期受制於氣候、交通等不利因素,鹽源蘋果被認為是“離太陽最近,離城市最遠”的尷尬存在。
2020年,鹽源蘋果透過東西部協作扶貧,藉助新電商一舉打通了銷路。
當年7月,由於涼山州聯合拼多多啟動東西部幫扶扶貧直播,加上拼多多百億補貼與秒殺頻道等多方助力,“醜蘋果”的直播在拼多多、新華直播及涼山當地媒體助農直播間,吸引了近180萬網友圍觀。9月,拼多多又聯合鹽源地方政府發起消費扶貧電商直播蘋果專場,鹽源蘋果成為了新電商平臺上的“黑馬水果”,並逐漸成為“網紅蘋果”。
在政府和各界社會力量的幫扶下,靠著蘋果的暢銷,當地老百姓生活的改善肉眼可見。
目前鹽源全縣蘋果從業人員達9.68萬人,佔全縣總人口的26.8%;蘋果產值達到30億,約佔鹽源縣GDP的25%。蘋果已經成為鹽源縣首屈一指的支柱產業。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再到一個產業,農村電商已不僅僅是一場流通革命,它其實是從生產端進行的供給側改革。這就是“最初一公里”,當我們把目光投向這裡,就會發現它盤活的是生產、物流、消費一體的全產業鏈。
農村電商仍在不斷演進之中,諸多可喜的變化已然浮現:
1. 農村電商激活了一批極具創造力的“新農人”。他們生長於斯,既能感受到潮流湧動,也能讀懂腳下這片土地。他們善於使用新的思維和工具,突破傳統農業經濟的框限。
2. 農產品“品牌化+平臺化”的趨勢愈發明顯。比如拼多多就在2021年宣佈設立“百億農研”專項,向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傾斜資源和流量,旨在面向農業及鄉村的重大需求,這又將吸引種養大戶、專業合作社、傳統手藝人加入電商隊伍,助推農村電商品牌化。
3. 中國農村電商模式為全球提供了參考範本。農村電商2.0時代的農產品上行,既延長了農業的價值鏈,也在推動農業生產的規模化,而且有助於提高人均收入並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公平創新。
這不由得讓人想起上個世紀晏陽初、陶行知、梁漱溟、費孝通幾位先生在中國鄉村建設上的思考與實踐。
那麼,當下中國農村電商的變革,是否能為世界提供一種農村發展的“中國方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