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薯一般產量在2000~3000公斤左右,高產的在5000公斤上下。不管是一般產量,還是高產,決定產量的諸多因素之中,栽插密度是決定產量的重要因素,也可以這樣說,同一塊地,同一施肥水平,同一管理措施,由於密度配置不同,最後產量不會相同。因此說,合理密植,是紅薯高產栽培中,不需任何投入的增產措施。下面咱們就瞭解一下高產與密度的關係,應該怎樣配置密度,才能使紅薯取的最大收益。
紅薯密度與產量關係
經不同地區農業科研究單位的研究,在不同土質生產上實際應用,都說明紅薯栽種密度與產量呈正相關。在一定值範圍內越密產量越高,到一定臨界線時產量會下降。這是因為適宜的栽培密度可有效地利用光熱、土地資源,防止因過密產生的徒長,造成無畏的養分消耗,減少紅薯莖葉對田間遮擋,利於單株與群生長關係的協調,促進了群體合理生長。葉面積係數合理,增強光合作用,促進了薯塊膨大,從而提高了產量。如果栽插過稀,雖然利用光、熱資源,光合效率也高,單株結薯量重,但因畝株數低,畝產量不能提高。如果過密,田間鬱閉,光合效能減少,紅薯產量就低。
確定密度依據
土壤質地與肥力
一般規律是瘦地宜密,肥地宜稀。丘陵旱地和缺肥的地塊,莖葉生長勢弱,蓋不住地面,可光代肥,栽得密些。肥水條件較好,並且是砂質土壤的地塊,紅薯分枝多,莖葉生長旺盛,為保證田間通風透光的群體結構,比薄瘦地要稀些,稀的幅度是高產調控技術所在,是大家探索的目的。
生長期的短
紅薯是沒有明顯成熟期的作物,所以在栽種中採取措施延長生育期,是增產的一個手段。由於我國南北溫度相差很大,適栽期不一樣,在地上生長的時間有長有短。而一個地區有春、夏薯的區別,生長期也不一樣。因此一般是生長期長的春薯應栽得稀些,生長期短的夏栽薯應密些。同一季節栽種的早栽的應稀些,晚栽的宜密些。密和稀的幅度,是高產調控的措施。
品種特性
不同品種有不同生長特點,蔓長、枝多分散、長勢強的品種宜栽稀些。蔓短、分枝集中、長勢不強的品種宜密。秧苗大小和強弱也是調節密度大小的依據。
種植方式
紅薯栽種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大壟,二是小壟。一般情況是大壟宜密,小壟宜稀。
因地配置適宜密度
綜合上所述,紅薯確定合理種植密度,不是一成不變的,是綜合多種因素,靈活掌握的。以上只是一些確定密度的原則和依據,根據這些確定的種植密度大致如下:
一般田塊,等行種植,畝產在2000~3000公斤。春紅薯3000~3500株,夏紅薯3500~4000株上下。
高產田塊,大壟雙行種植,畝產在4000公斤以上,春栽3500~4000株,夏栽4000~4500株。
本人認為紅薯高產栽種中的密度問題,是個值得重視的一項措施,需要探索符合自己的種植密度,這才是正確的高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