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歲的陳煥然見過整形行業的太多變遷:曾經被視為病態的駝峰鼻,在某部電影大火後,成了無數男士的“心頭好”;風靡一時的“錐子臉”,短短几年就被流行拋棄,成為過時的代名詞;整容的群體,也從演員、明星,轉變到了越來越多的普通人⋯⋯
作為國內早期科班出身的整形醫生之一,陳煥然在中國醫學科學院協和醫學院整形外科醫院工作了近20年,曾被中央電視臺稱為“中國整形第一刀”。
2004年,陳煥然在古代“三庭五眼”的基礎上,結合黃金分割率,提出了“三庭五眼,四高三低”的審美標準。這個標準逐漸被業內接受,成為評判美女的統一標準。
但是,每當遇到來找他整形的人,陳煥然總會讓對方買一面鏡子、每天抽一分鐘仔細端詳自己的臉。“我希望他們能在照鏡子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獨特,學會欣賞它、接受它,最後就不一定要整容了。”
見過了太多天然的、“人造”的美女,如今,在陳煥然眼裡,獨一無二,就是更美的。
2004年,陳煥然在古代審美的基礎上,首次結合黃金分割率,提出了“三庭五眼,四高三低”的審美標準。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審美是主觀的,但美有客觀的底層邏輯”
新京報:什麼是“三庭五眼,四高三低”?
陳煥然:“三庭”就是把人的臉長分成三等份,從前額髮際線到眉骨、從眉骨到鼻底、從鼻底到下頦,都佔臉長的1/3;“五眼”就是臉的寬度正好是五隻眼睛那麼長。“四高三低”意味著額頭、鼻尖、唇珠、下巴尖是凸出來的,但鼻額交界處、人中溝和下唇下方都是凹進去的。
新京報:你是怎麼提出“三庭五眼,四高三低”的審美標準的?
陳煥然:1990年,我先後考入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讀碩士和博士,博士論文研究的主題是變性手術。
有一段時間,我整天揹著裝著遊標卡尺、石膏粉、相機的書包在北京的街上游蕩,看到覺得長得好看的姑娘就請人家喝杯咖啡,問能不能給她拍張照或者做個模型。如果是鼻子好看,就要量鼻子的資料;腦袋好看,就要照著做一個腦袋的石膏模型。這個工作我做了5年,差點都要延期畢業了。
也是得益於博士論文的研究,2004年,我結合古代審美和黃金分割定律,首次提出了“三庭五眼,四高三低”的審美標準。那兩年,這個標準迅速傳播,並逐漸被業內接受和廣泛應用。
我們都說審美是主觀的,但美一定有客觀的底層邏輯在。美最基礎的底層邏輯來自公元前5世紀提出的黃金分割。從我的經驗來看,流行的審美每隔三五年就會發生變化,但是美的基本邏輯是沒有太多改變的。
審美的變遷:從明星到多元
新京報:從你入行做整形醫生到現在,你覺得流行的審美髮生了哪些變化?
陳煥然:中國的醫美專案發展到現在才30年,我是最早入行的一批整形醫生之一,可以說是看著流行審美一點一點發生變化的。
上個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流行以山口百惠為代表的昭和美女,面部輪廓不太立體,整個人非常溫婉。那時候還沒有“醫美”這個詞,有一些歌舞團的演員和主持人找我們導師做雙眼皮、墊鼻子,都要拿著有關部門的證明才能做。
90年代流行的審美以港姐為代表。但那時候也還沒出現拿著她們的照片來整容的人,經濟還不發達,普通老百姓接觸不到這麼多資訊。
普通人開始接觸到整形,是2003年後“人造美女”的爆發。當時有一個叫郝璐璐的女孩,做了隆鼻、開雙眼皮、隆胸、提臀等十多處整形,耗資30萬,被媒體稱為“中國第一人造美女”。當時整形手術整體做得比較少,還沒有出現做毀了的新聞,大家都覺得整形太好了,好像是一個只會成功不會失敗的東西。也是這時候,韓流審美開始流行,不少女生拿著韓國明星的照片讓照著她們整形。
2005年左右,中西方文化出現了審美的交匯點,體現在明星的臉上就是章子怡、楊紫瓊等明星在國際上走紅和蘇菲瑪索、Maggie Q等明星在中國的走紅。她們的共同特點是,臉很小,這符合中國傳統的審美;但五官又非常立體和精緻,輪廓分明,很像西方人。她們的臉都是有下頜角,有顴骨的,不像後來流行的“錐子臉”,下頜角和顴骨都沒了。
2010年前後,大眾的審美就開始出現比較大的變化了,開始流行網紅臉。那時候的網紅臉就是把顴骨降低、顴弓變窄,鋸掉下頜角,這樣臉就變尖了。也可以說從“錐子臉”開始,審美逐漸走偏,很多人片面地追求大眼睛、尖下巴,五官的結構和黃金分割比例被完全破壞了,它打破了美最基礎的邏輯。
又過了幾年,人們覺得“初代網紅臉”太難看了,開始追求有個人特徵的“改良網紅臉”。比如,下巴不要搞得那麼尖了,以前做了尖下巴的就拆了重新做,希望能保留個人原本的特徵。
這兩年,審美已經開始多元化了,再也沒有人拿著明星的照片說照著整了。還有很多女孩來整容,希望整得偏男性化一點,而男孩也會要求做得稍微女性化一點。
新京報:你遇到過拿著明星照片整形的例子嗎?
陳煥然:遇到過,那太多了。《碟中諜》熱播、湯姆克魯斯最火的時候,好多男性非要做湯姆克魯斯的鼻子。我印象很深,在20年前的教科書上,湯姆克魯斯的鼻子被稱為駝峰鼻,是病態的。你怎麼能因為一個男明星或者小夥子愛美,就把健康的鼻子做成病態的呢?當時做這種手術,我們還需要打報告到醫院的倫理委員會批准。
“很多商業機構扮演了賭場裡面發牌的角色”
新京報:常見的整形手術有哪些風險和併發症?
陳煥然:任何整形手術包括所謂的微整形,都有4個前提:一定會有創傷、一定會有風險、一定會有疤痕、一定會有併發症。現在的整形行業商業化程度越來越高,一些機構為了逐利,會利用資訊的不對稱刻意淡化這4個前提,讓求美者承擔很多不必要的風險。
比如,削骨算是併發症比較嚴重的手術,相當於把臉部的承重牆敲了。骨頭一削,臉部的支撐力不夠,面部肌肉就會垮塌,近期看會比同齡人老3-5歲,遠期就老得更快了,而且這種老是不可修復的。
現在還有一些人打玻尿酸,做面部填充,最輕微的併發症就是面部表情功能區僵化,臉成了“面具”。長期的併發症就包括面部下垂、面部表情僵化,加速衰老,表情會出現一秒左右的延遲,微笑看起來就跟沒笑一樣。
新京報:你怎麼看商業因素對整形行業的影響?
陳煥然:整形行業的商業化讓很多機構扮演了賭場裡面發牌的角色,他們覺得自己能左右別人的審美:既片面地不願意承認他們歪曲了美的定義、消滅了美的多樣性,還把一些追求美的人當成賺錢工具,賣給各個醫療機構賺高額中介費。
很多機構傳遞了錯誤的資訊,純粹是為了商業在做手術。比如,有些機構宣傳說只需要一次或者兩次手術,就能把臉上的專案全部做完,這是極度不負責任的說法,就是為了一次性把錢收了。真正的整形手術,相鄰的部位絕對不能同時做。假如有人在一臺手術上把鼻子和眼睛一起做了,這個醫生肯定是庸醫。
做鼻子手術時,鼻子打了麻藥,眼睛的內側就腫了;做眼睛手術、尤其是內眼角開大的手術時,鼻樑根部就是腫的,極度影響鼻子手術的觀察和判斷。
包括一些影視作品,為了突出一個人整容前後的變化,都是整臉手術,最終整張臉的紗布一拆,就變成大美女了。這絕對行不通,導演根本不懂,這是違反醫學原則的。
“美醜的概念只是人內心世界的投影”
新京報:你怎麼看“精靈耳”“漫畫腰”“直角肩”等在某段時間流行的審美?
陳煥然:我覺得這都是非主流的審美,正規的、主流的整形醫生肯定不會接這些活兒,而且這些東西20年前就流行過了。
“精靈耳”,20年前叫“外星耳”,顧名思義就是把耳朵拿掉一塊軟骨,整成像影視劇裡外星人一樣尖尖的耳朵。這種手術最大的風險在於耳朵軟骨一旦感染,耳朵就會變成菜花的形狀,整個糾結在一起,醫學上稱為“菜花耳”。這不光是美不美的問題了,還有很大的健康風險:外耳有收集聲波的功能,外耳嚴重變形會影響聽力。我們不能因為美,把健康的器官變得不健康,更何況這樣也不美。
20年前還有人做“蜥蜴舌”,就是把舌頭割成像蜥蜴一樣,中間是分叉的。有很多人找了各種理由來讓我們做,這當然不能做。我做過“蜥蜴舌”的修復,就是把舌頭中間的縫隙縫上。修復後的舌頭,外觀和講話都是正常的,但舌頭末端的神經末梢已經損傷了,所以會喪失部分味覺。
很多機構為了賺錢,找各種醫生、博主寫軟文,推出一個看似流行的審美。如果個人的審美沒有提高,自然就被這些機構牽著鼻子走了。很多人跟風整容,歸根結底是自己沒有“美商”,不知道什麼是美,更不知道什麼是適合自己的美。
新京報:你覺得什麼是“美”?
陳煥然:做了三十多年整形醫生,我自己的審美也在不斷變化,其實真正的美醜沒有界限,任何能讓人感到心情愉悅的東西都是美的。
美是一種文化現象,如果你把宏觀的時間和空間拉大,就會發現很多美醜的概念都只是人內心世界的投影而已。
以前我們都說“我喜歡的就是美”,但是要意識到,很多時候你以為的“喜歡”其實是受很多外來因素影響的。包括你接受的關於美的教育、推波助瀾的商業機構等等,所以你喜歡的,不一定是真的。
現在我們都說“適合我的就是美”,就是你的美和別人不一樣,你是獨一無二的,你就是更美的。
新京報記者 李桂
編輯 陳曉舒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