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現在智慧手機越來越「無趣」,外觀設計愈發趨同,功能特性也八九不離十。很多人拿到手機,並非打量外觀,而是第一時間裝好 App,發出帶尾巴的狀態分享出去。
愈發成熟,逐步成為工業標品的智慧手機,從以往的電話,漸漸轉變成一個網際網路硬體入口,精彩萬分在虛擬,而智慧手機這個實體卻有點「山窮水盡」。
當我們看到以往的功能機之時,總會發出感慨,懷念過往「天馬行空」的手機形態,似乎科技在往前,工業設計卻在時間的洪流之中不知所措。
智慧手機變成了一個無聊的小方盒子
「蘋果扼殺了電子產品的樂趣。」每每想到現在趨同的智慧手機,我總會想到 Quartz 網站的 Mike Murphy 的這句吐槽。
iPhone 的出現可以代表著「智慧手機」時代的來臨,相應的一個帶螢幕的小方盒子也逐步成為智慧手機的標準形態。
▲ 長得差不多的智慧手機們. 圖片來自:nextpit
大螢幕的限制讓手機形態無法肆意發展,自然諾基亞時期的那些形狀迥異、滿滿機械感的設計跟功能機這個概念被一同被扔進了「歷史」。
不過,在智慧手機早期,由於系統和螢幕體驗的問題,作為輔助輸入的側滑全鍵盤依然是 Android 的主流形態之一,HTC、Motorola 都有著相當知名的產品出現。
▲ Motorola 里程碑 3. 圖片來自:gizmodo
在螢幕、處理器、系統等一系列桎梏解決後,智慧手機徹徹底底地開上了「一體化」的高速公路。但,機身一體化與機械結構就水火不容麼?
一方面,機身的一體化的趨勢正不斷精簡機身上的孔洞,3.5mm 耳機口,可拆卸電池統統被遺棄,甚至一些廠商也嘗試用螢幕觸控來代替音量按鍵,如此來說,智慧手機更像一個密不透風的盒子了。
▲ OPPO N3. 圖片來自:cnet
另一方面,一些廠商並沒有停止在機械結構上鑽研,也不乏相應的產品出現,OPPO 的 N 系列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
為了能夠提供更好自拍效果,跟進拍照大潮流,OPPO 將機械旋轉機構塞入手機中,透過機械的旋轉來完成功能、體驗上的升級。
從現在來看,OPPO 的 N 系列上這個複雜旋轉機構的引用其實是為功能服務,與「一體化」還有點遠。
「全面屏」的兩條路
如同 iPhone 引領了智慧手機時代一般,iPhone X 的出現也加速了手機「全面屏」的演化。好處是,我們終於能在小尺寸上用上大螢幕,壞處是「劉海」的流行。
▲ 形態各異的螢幕們. 圖片來自:Gizmodo
於是,如何把螢幕的缺口乾掉,併為提供絕佳的屏佔比,便成為時下主流的產品突破思路。
此時也大致分為兩個陣營,螢幕派和機身派。
螢幕派,注重在螢幕上下文章,極力縮小「缺口」的存在感。而機身派,則是從機身結構上下手來解決達成全面屏形態。
現在流行的打孔屏、劉海屏實則是個妥協之法。目前來說,屏下攝像頭或是它們的終極法寶。隨著一些屏下攝像頭產品的出現,「缺口」消失術也開始宣告真全面屏時代的來臨。
機身派為了達成真正的螢幕一體化,它們把機械結構引入機身之內,用機械的升降把攝像頭藏在了機身之內,把一體化與機械結構這兩個有些矛盾的技術融合在了一起。
彼時,已經在機身上做過機械機構的 OPPO,為了追求 100% 屏佔比,將 3D 結構光、前置攝像頭、聽筒、後置雙攝等關鍵元器件藏在 Find X 的「雙軌潛望」結構中。
Find X 也把「一體化」的究極形態展示出來,螢幕沒有缺口,背部沒有凸起,無瑕。
當然了,為了達成這一點,難度大且成本高。不過有此前 N 系列中的技術積累,OPPO 在這個領域就像是「專家一樣的存在」。
Find X 中升降模組中的馬達技術便脫胎於此前的 OPPO N 系列,而 Find X 團隊中的兩名結構人員也負責過 N1、N3 的旋轉攝像頭設計。
可以說,Find X 的革新式設計,離不開彼時 OPPO 一直在機械結構上的鑽研和積累。
全員探索的「摺疊時代」
不過,在驚豔過後,整個行業颳起了 5G 與「輕薄」風,對機身的散熱、排布有著嚴苛的要求,而機械結構又一次站在了需求的對立面,機械結構再一次被「雪藏」,一直到「摺疊屏」時代。
要說「全面屏」或許還有兩種分支來達成的話,摺疊屏既需要螢幕的創新,也繞不開機械翻折結構,它更像是一個技術的集大成者。
以目前的產品形態來說,無論是螢幕、還是機械翻折結構,都還屬於摸索成型階段。螢幕保護層經過兩代的更迭,從 PET 薄膜發展到 UTG 玻璃,暫時提供了一定的保護性。
而機械翻折結構則面臨著壽命、阻尼手感等一系列挑戰,以如何減少螢幕摺痕,也考驗著摺疊機構的設計是否精巧。
更為關鍵的是,「全面屏」更像是智慧手機形態的補完,而非是重新開闢一個賽道。有著二合一影子的摺疊屏,更像是一個全新的賽道,功能、場景、面向人群都需要重新思考,而產品也不是簡單的把螢幕開啟。
對於此,螢幕保護層要更迭,機械結構要做好取捨,軟體系統自然也要兼顧不同形態的使用體驗。總歸,摺疊屏到現在依然是一個很「先鋒」的裝置,硬體層面,軟體層面都是。
▲ OPPO Find N.
今天上午,此前推出過不少機械結構作品的 OPPO 不負眾望的推出了摺疊屏產品,並命名為 OPPO Find N,時間不算早。
其實對於這類有些接近二合一的產品,去年 OPPO 推出過 OPPO X 2021 卷軸概念機,類似於摺疊屏,它也有著兩種形態。
不過,OPPO X 2021 透過內建的雙馬達來控制螢幕收放,變化的過程像是「畫卷」的開合,完成從小屏變大屏。
為了加強柔性面板的質層,在 OPPO X 2021 機身內建了 Warp Track 螢幕動態區骨架疊層。同時,在系統層面也會隨著螢幕尺寸的變化而改變。
雖然只是個「概念機」,但 OPPO X 2021 的完成度很高,機械結構與柔性螢幕的結合足夠成熟。
從 OPPO X 2021 概念機來說,OPPO 早就把目光瞄向了摺疊屏上。
對於摺疊屏上不可或缺的機械結構,OPPO 有著 N 系列、Find X 甚至是 X 2021 多款產品的積累。而歸於 Find 系列名下,也暗示這是一款有著足夠探索的產品。
從目前公佈的產品摺疊形態來說,Find N 不同於市面上任何一款摺疊產品,它並非是豎向摺疊,而是橫向,如此來說小屏的比例就正常不少, 且摺疊後整體面積控制得更小。
從現在來說,摺疊屏解決的並非是從 0 到 1,而是從 1 到更多。如此的變化過程,或者形態變化也是在考驗廠商對產品用途層面的思考。
多年機械結構的技術積累,面對摺疊結構已有的各種難題,或許 OPPO 會「信手拈來」,而與眾不同的摺疊形態,或許 OPPO 對「二合一」裝置有著自己的理解。
如同 Find N 這個名號一樣,OPPO 的摺疊屏可能也會是把設計與體驗相結合的一款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