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裡有一件能夠根據天象計時的儀器——天球儀。
中國古代的計時方法與天文學是分不開的,年、月、日、時都脫離不了天象。清代的著名天文學家王錫闡著有《曉庵新法》等書,在天體執行理論方面首創了日月食的初虧和復圓方位角的計算方法。
發明天球儀的是清代著名科學家齊彥槐。齊彥槐在天文儀器、天文論著等方面的成就尤其突出,過長期的觀察、研究,齊彥槐於道光十年(1830年)精心創制了"天球儀”“自動渾儀”二個儀器。
天球儀高33.4釐米,外表為一個圓形天球,天球表面繪刻星象、節候,含地平規、子午規、赤道規。黃道刻在天球上,各刻度均作360%。齊彥槐還第一次依據星等在天球上標出恆星,天球表面上刻有277個星座1319顆恆星,特別是將我國所見不到的近南極的恆星23座共150星依西洋所測刻在天球上。
該儀器內部仿鐘錶的辦法,用“鋼腸”(發條)作動力,自動運轉報時報刻。
儀器中部偏下有一圓孔,可插入鑰匙,將天球內部發條上緊。發條產生動力,轉動齒輪,天球自旋,即可方便準確地瞭解天空星象位置和執行情況。該儀器至今尚能運轉。
天球儀達到了當時中國天文學儀器的最高水平,被稱為“千古以來未有之能事,誠精微之極至矣”。
來源: 文旅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