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所有人來說,死亡都是一件極其可怕的事情,也是所有人都不想面對的事情,但在生活中,我們又無可避免的接受親人或者朋友的離去。當我們親眼目睹一個生命在我們身邊逝去時,即使是陌生人,我們也會心生惋惜。
死亡是可怕的,但在我們的生活中一些人、一些職業卻不得不時時刻刻面對死亡,比如入殮師、死刑驗證官。在常人眼中,她們或許已經看破了生死,能夠從容面對屍體;又或者對他人的死亡漠不關心,只負責完成自己的工作。但是這些想法並非是現實,那些整日與屍體打交道的人的生活過得並不是很好,甚至飽受困擾,比如說我們今天的主人公——米歇爾·萊昂斯。
米歇爾·萊昂斯是美國死刑驗證官,她在十二年間親眼目睹了三百多次死刑執行,並且憑藉著其強大的心理素質,將那些“死刑犯的最後時刻”記錄成書,令人震驚。
一、工作於“世界死刑之都”,從容面對第一次死刑驗證
米歇爾·萊昂斯在正式成為一名死刑驗證官之前曾是一名記者,一位專門報道關於監獄新聞的記者。憑藉著先前記者的身份,米歇爾·萊昂斯在未成為死刑驗證官之前就已然十分了解那些窮兇極惡的罪犯。正是由於這個原因,米歇爾·萊昂斯在面對人生中第一次死刑驗證時並沒有顯得很激動,而是淡定得讓人感到震驚。
這時的米歇爾·萊昂斯才22歲,她曾經表示,自己始終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來執行死刑的;她還說,自己在面對那些窮兇極惡的罪犯被執行死刑時並未感到任何不適。他認為,這是這些人理應受到的懲罰。在法律面前,人人生而平等,“法外無人情”,只有對與錯。米歇爾·萊昂斯認為這種方式是對那些窮兇極惡之人最好的處理辦法,也正是這個原因,米歇爾·萊昂斯才接受了這個在常人看來難以接收的工作。
但在面對死亡時,沒有人能夠做到從容自若。米歇爾·萊昂斯工作的地方被稱為“世界死刑之都”。米歇爾·萊昂斯在十二年時間裡,總共親眼目睹了三百多名囚犯倒在自己的面前。雖然米歇爾·萊昂斯剛開始從事這份工作時,一直保持著淡然、事不關己的態度,但在她成為母親之後,他她的心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二、初為人母后,面對死刑犯時的態度發生180度轉變
很多人在與死者屍體打交道的過程中,有的人從一剛開始的不能接受到後來逐漸麻木;有的人從一開始時的淡定從容,再到後來因為生活或者其他的原因,重新認識了這件事。很明顯,米歇爾·萊昂斯就是後者。他在初為人母之後,對這一職業的態度產生了很大的改變。
一開始,米歇爾·萊昂斯對這一份工作感到淡然,但隨著工作時間的加長,經歷了越多越多的事之後,漸漸感到這份工作帶給自己的壓力,於是她嘗試著用寫日記的方式來緩解壓力。
漸漸地,米歇爾·萊昂斯不再表現的對罪犯的生活漠不關心,她開始逼著自己去了解罪犯的生活,開始關注死刑犯在被執行死刑時的狀態、行為以及情感。她開始認真觀看執行死刑的過程,將看到的、聽到的,全都記錄下來,而不是像以前一樣波瀾不驚。
米歇爾·萊昂斯的日記中記錄了許多死刑犯在被執行死刑的時候的狀況,一個謀殺了一位母親和孩子的罪犯,在被執行死刑的時候,一直戴著一副眼鏡,米歇爾·萊昂斯的日記中記錄了許多死刑犯在米歇爾·萊昂斯竟然覺得他和自己的某位親戚很像,這說明米歇爾·萊昂斯在工作時非常認真且善於觀察。
隨著時間的推移,米歇爾·萊昂斯甚至還和幾個死刑犯成為了朋友,當這些死刑犯被執行死刑時,米歇爾·萊昂斯便會失聲痛哭。她認為,自己能夠感化這些人,他們也能夠改過自新。但她又不得不替受害者家屬們考慮,此時的米歇爾·萊昂斯左右為難。
米歇爾·萊昂斯越來越矛盾,許多死刑犯在即將被執行死刑時才會幡然醒悟,但卻為時已晚。這些罪犯只能祈禱下輩子過得好點,也希望死時不要太痛苦。
在米歇爾·萊昂斯懷孕之後,她的矛盾心理也越來越嚴重。她不想自己的孩子聽到關於死刑的一切言論,在第一個孩子出生之後,米歇爾·萊昂斯逐漸開始恐懼自己的這份職業。之後,她選擇了調離崗位,遠離死刑檢察官這一職業。與其說是米歇爾·萊昂斯為了孩子才逃避,倒不如說是米歇爾·萊昂斯善良的本質使得她無法面對那種情況。
三、來自刑場的第一手資料——《死囚的最後時刻》
米歇爾·萊昂斯以為,自己在調離原先的崗位之後,一切都會有所好轉,但結果卻不盡如人意。米歇爾·萊昂斯的腦海中時常浮現起那些死刑犯被執行死刑時的畫面,想起那些死刑犯臨死之前說過的話。
在經歷了上百次的日夜煎熬之後,米歇爾·萊昂斯決定將這些內容記錄成書,命名為《死囚的最後時刻》。米歇爾·萊昂斯希望讀者能夠透過這本書中的故事來思考死刑究竟是什麼。有人對這本書做出了極高的評價,認為它是來自刑場和當事人的第一手資料,有助於人們透過事件表象來認清死刑的本質。
後來這本書在中國也有出版,每一個尚未廢除死刑的國家都需要這本書。這本書全文上下並未摻雜作者的任何私人情感,有的只是一個個死刑犯在執行死刑之前的改變,這本書並不只是一本小說,更像是一本報告性的文學作品。
作者米歇爾·萊昂斯從一個面對死刑坦然自若的女生,在經歷了結婚生子等一系列人生變化之後,開始變得敬畏生命。值得一提的是,米歇爾·萊昂斯的一個孩子在後來的日子裡死於隨機殺人事件,這時的米歇爾·萊昂斯並沒有歇斯底里的大哭,亦或是要求殺人者血債血償,而是與殺人者成為最後的好友。
結語:
十二年時間,親眼目睹三百多場死刑執行,身為人母的米歇爾·萊昂斯如實記錄下了三百多位“死囚的最後時刻”,也記錄下了她個人對於死亡的理解,希望每一位讀者都能透過這本書思考人到底應該怎樣或者,怎樣對待那些犯了過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