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國的GDP總量達到14.73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相當於世界第一美國的70.3%。從經濟總量看,經過幾十年的奮鬥,我國從世界十名開外,甚至一度不及只有3千多萬人口的加拿大,到現在的坐二望一,堪稱奇蹟。
與經濟總量比,一個國家的工業生產能力和製造業水平更重要。無論是工業,還是製造業,我國都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大幅領先美國。2020年,美國工業增加值為27985.26億美元,相當於中國(45388.22億美元)的61.7%;其中,製造業增加值為22691.87億美元,相當於中國(38555.80億美元)的58.9%。
製造業是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水平的核心指標之一,製造業的擴張能夠帶動就業,或延伸產業。所以各國都在致力發展,包括美國這樣第三產業極為發達的國家,最近幾年都在積極推動工業和製造業迴流。
很多人可能搞不清楚工業和製造業的區別,製造業是工業中的其中一項,是工業的子集概念。工業中去掉採礦業和電熱氣水行業,剩下的就是製造業,所以製造業更具含金量。
如果單看工業增加值,像俄羅斯和沙特的排名會上升許多位,因為兩國的資源開採業發達。阿聯酋工業增加值可以排在世界前20位,但它的製造業增加值在世界只能排名40位之後。
全球有五大製造業強國,全世界的執行都離不開這五個國家。
製造業前四強,分別是中國、美國、日本、德國,符合大家預期。接下來排第五位是誰呢?英國?法國?事實上英法都排不進世界前五。法國雖然有不少高階製造業,例如大飛機制造和核潛艇製造,但是數量太少。英國就更不用說了,產業空心化嚴重,經濟也以金融業為主。
莫不是印度?畢竟是個十三億人口的大國,製造業雖然比較低端,但是數量總不少。印度的工業增加值的確排名世界第五,主要是採礦業和電熱氣水行業貢獻比較大,畢竟人數多體量大,但是製造業還是擠不進前五。
答案揭曉,全球製造業增加值排第五的國家是韓國,想不到吧?韓國2020年製造業增加值為4067.56億美元。印度排第六,製造業增加值為3399.83億美元,比韓國少667億美元。13億人口的國家比不過5000萬人口的,國力懸殊啊。
韓國製造業發展晚於日本,但崛起速度很快,直逼日本。2000年日韓兩國的製造業增加值分別為11155億美元和1524億美元;到2020年日本還是1.05萬億美元,而韓國已快馬加鞭增加了一倍多,超過英法、義大利等歐洲傳統制造業強國。
韓國現在有六大製造業產業,分別是半導體、汽車、鋼鐵、建築、造船、石油化學。其中半導體是韓國的核心產業,去年一半的經濟增長由半導體貢獻。毫無疑問,半導體就是韓國的命脈。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是兩大基石,三星更是比肩英特爾的全球半導體霸主。
2020年,韓國有15家企業躋身世界500強,排名世界第七,上榜企業的營業額總額高達8044.4億美元。對一個人口只有5000萬的國家而言,這無疑是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不過韓國的好日子恐怕要到頭了,因為六大產業與中國的高度重合,均受到了來自中國的挑戰。中國進行產業升級,向高階製造業進軍,其間首當其衝的就是韓國。韓國避無可避,因為我國不可能放棄產業升級。
例如造船工業,之前韓國長期穩坐全球造船工業第一的寶座。近年來已經被中國超過,今年上半年,我國更是拿下了全球超過一半的新船訂單。不僅如此,我國造船業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造船單價不斷迫近韓國。
又例如在顯示面板行業,我們的京東方和華星光電錶現出色,迫使韓國三星和LG放棄了LED業務。在技術含量更高的OLED領域,京東方與行業頭部三星的差距也在縮小。
韓國經濟的六大支柱領域,都存在與中國的激烈競爭。韓國迫在眉睫要做的,就是高度整合產業鏈,與中國經濟深度融合,這樣才能擺脫競爭的桎梏,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這必然需要兩國更多協商,而RCEP其實就是為兩國經濟整合打好了基礎。
日本和德國放在一起說,這兩個國家類似,都以製造業立國,而且都以高階製造業為主。2020年,日本製造業產值為1萬億美元左右,德國為6972.92億美元,日本比德國高出3000多億美元,不過日本人口也比德國多3千多萬。
日本和德國都以高階製造業為主,兩國的產業重合度也很高,到底誰更強?下面我們從汽車製造、機械製造、機床製造進行對比,孰強孰弱一目瞭然。
汽車產業是日本和德國的支柱產業,是兩國的經濟命脈,德系車和日系車也是全世界銷量最高的車系。在全球汽車製造領域,德系車和日系車的銷量差不多,多年來維持在1000萬輛以上,長期佔據世界前二的位置。
但是德國還是領先於日本,因為德國更側重於全球高階汽車市場,著名的寶馬、賓士、奧迪都是來自於德國的汽車製造廠商,佔據著全球豪華車市場70%以上的份額,處於絕對領先地位。日本汽車製造的實力當然也不容小覷,優勢體現在中低端市場,但是在豪華汽車領域無法和德國叫板。
在機械製造與自動化領域,德國和日本的實力都很強。德國擁有西門子、凱傲、蒂森克虜伯、博世、蔡司等著名機械製造企業。日本有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會社、株式會社小松製作所、久保田、佐竹機械等機械製造巨頭。
在全球高階機床製造領域,日本和德國幾乎處於壟斷地位,日本的整體實力更勝一籌。日本的著名機床製造企業有:山崎馬紮克、沙迪克、森精機、大隈、會田、捷太科特、三菱重工等。
不得不說,日本在數控機床、高階機床領域的製造實力獨霸全球,擁有眾多超一流的機床製造廠商。尤其是山崎馬紮克,作為全球最強的高階機床製造企業,業務遍佈全球,美國波音等軍工企業、俄羅斯軍工巨頭都是馬紮克的客戶。
德國在高階機床製造領域也很出色,擁有眾多機床製造巨頭,比如吉特邁、通快集團、舒勒等。其中,吉特邁是全球最大的金屬切削裝置生產企業,埃馬克是全球首家推出倒置式車床的機床廠商。
另外在半導體領域,兩國也更有千秋,日本強在半導體原材料,德國強在光學鏡頭。
綜上所述,德國和日本作為全球一流的製造業強國,製造實力勢均力敵,在高階製造業領域,各有側重點。德國在汽車製造領域略微領先日本,日本在機床製造領域領先德國,在機械製造和半導體領域,德國和日本平分秋色。
壓軸來講中美兩國,兩國實力超群,遠遠拉開第三名,兩者與其他國家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上。
先說美國。關於美國製造業有兩個說法,一是製造業空心化嚴重,二是高階技術獨步天下。這兩個說法都對。
2020年美國製造業增加值為22691.87億美元,是日本、德國、韓國,三國之和,製造業實力可見一斑。那麼美國製造業空心化又從何談起呢?因為製造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太低。
2020年美國GDP總量為20.94萬億美元,製造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10.84%,這個比例太低了。一般來說,一個國家制造業佔GDP的比重低於15%,就是產業空心化,更何況美國連11%都沒。
相比之下,日本製造業佔GDP的比重為20%,德國有17.63%,韓國有25%,中國更是高佔26.17%。
中低端製造業基本已經搬離美國,剩下的都是高精尖。美國的科技巨頭獨佔全球市場,亞馬遜、蘋果、微軟、谷歌等是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半導體產業是美國高階製造的核心領域之一,根據去年的統計資料,美國晶片企業的全球市場份額超過50%。
另外,美國企業對於創新的重視遠超他國。歐盟公佈的全球研發投入50強名單裡,美國公司有22家,德國企業9家,日本企業6家。美國企業的研發投入佔銷售額的比重也普遍較高。
再看中國。中國製造業增加值為38555.80億美元(2020年),幾乎美國、日本和德國之和,可見中國製造業的整體實力之強大。2012年到2020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由16.98萬億元增長到26.6萬億元,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佔全球比重由22.5%上升到近30%。
中國製造業最大的特點是大而全,是全球唯一的全產業鏈國家,換言之,中國什麼都能造。哪怕是現在被卡脖子的光刻機也能造,只不過技術水平比不上荷蘭的ASML而已。全世界能造光刻機的國家只有三個,中國就是其中之一,國產光刻機完全可以滿足中低端晶片製造。要知道美國和德國,這兩個製造業頂級強國,也造不出光刻機。
千萬不要小看全產業鏈的優勢,它可以將工業品的價格壓到最低,造福普通消費者。巴西、俄羅斯、墨西哥、馬來西亞,這些國家人均GDP與中國差不多,但生活水平卻不如我們,特別在各種生活用品上價格相差很大。例如在我國幾十元一個的充電寶,在巴西就要賣到200元。不是巴西製造不了技術簡單的充電寶,而是其製造業水平太低,組裝充電寶的各個零部件大多需要海外進口,導致最終的產品價格居高不下,市場上自然就幹不過進口的中國貨。
中國製造業以前是大而弱,處於中低端,但是最近幾年,形勢大變,中國製造業逐漸向中高階升級,成績喜人。
在最新發布的世界500強企業中,我國工業企業有73家入圍,比2012年多28家。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和經費支出,均比2012年翻了一番,有效發明專利申請數增長兩倍多。
全球的工業和製造業正在越來越向少數國家集中,很多發展中國家恐怕會淪為原材料供應地和產品傾銷地。中國製造業擁有獨特的優勢,未來在世界製造業的地位會越來越高,這將惠及廣大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