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2106-世界熱極巴士拉
作者:真果少年糕
校稿:辜漢膺 / 編輯:金槍魚
位於伊拉克東南部的巴士拉市,被稱為“世界熱極”之一。2016年7月22日,巴士拉市的氣象部門記錄到了該國有史以來的最高溫,也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測得的第6高氣溫。
據資料記載,當日白天的最高溫度達到了53.9℃,就連夜間低溫也達到了38.8℃。自此以後,巴士拉的夏季高溫現象一直持續至今。
中東眾多城市接連破高溫記錄
群眾為了解暑在公共淋浴頭下衝涼▼
除了有“世界熱極”的名號外,南距波斯灣僅110公里,且擁有六個主要海港的巴士拉市,也被譽為“波斯灣明珠”。
可是,這座阿拉伯河畔的伊拉克城市目前卻面臨著來自多方面的環境問題壓力。
波斯灣明珠在環境壓力下還能保持閃耀嗎?
(圖:圖蟲創意)▼
熱浪來襲
從地圖上來看,伊拉克大致可以分為西部及西南部沙漠;底格里斯河上游和幼發拉底河上游之間的高地,北部和東北部的高地,以及兩河下游的沖積平原四大地理區域。而巴士拉位於兩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區。由於伊拉克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像巴士拉這樣的海拔較低地區也都炎熱乾旱。
伊拉克全國降水稀少、常年高溫、沙漠廣佈
如果沒有兩條大河的灌溉,農業幾乎無從談起▼
人口約140萬(2018年資料)的巴士拉市,是目前伊拉克的經濟中心和最大的港口城市。巴士拉市處於副熱帶高壓帶範圍內。每年6月至8月,巴士拉市的平均氣溫常會達到40℃以上,有時甚至會出現超過50℃的極高溫。而在冬季,巴士拉市的氣候相對溫和,平均高溫為20℃左右。
巴士拉全年天氣示意圖
(資料:Climate Data)▼
根據相關報道,熱穹和當時在中東地區停滯不前的高壓脊是2016年巴士拉市記錄到最高溫的直接原因。在風力較小且乾燥的夏季,高空中的熱空氣遇到高壓系統後持續下沉。而近地面的熱空氣在試圖上升時,又由於上層的高壓迫使其下降。持續下沉的高壓使得熱空氣被困在下方的地表附近,形成“穹頂”,造成近地面溫度不斷攀升,最終導致了超過50℃的高溫天氣。
盤旋在埃及上空的高壓氣旋
給少雨的伊拉克帶去拂不走的熱浪
(來源:The Weather Network)▼
另外,巴士拉市一年中大約90%的降雨量發生在每年11月至4月之間,7月到8月則炎熱少雨。較低的海拔、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夏季的下沉氣流,是巴士拉成為世界熱極的主要原因。
除了巴士拉和阿拉伯河,周邊幾乎都是沙漠地帶
伊拉克第二大城市的環境實在惡劣
(圖:長光衛星)▼
除巴士拉之外,伊拉克其他地方也曾受到高溫困擾。例如首都巴格達於2020年7月28日記錄到了51.8℃的超高溫,打破了2015年7月30日創下的歷史最高記錄溫度51℃。
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創紀錄高溫登上華盛頓郵報
(來源:WashingtonPost)▼
熱浪來襲也讓巴士拉市電力系統告急,夏季時有發生的停電情況更是讓高溫下的人們無處避暑、焦躁難忍。據伊拉克電力部門稱,針對電力線路的恐怖襲擊、發電站燃料短缺以及鄰國伊朗能源供應的中斷,加重了本就超負荷運載的電網,是造成大規模停電的主要原因。
老電工面對盤曲虯結的電線也是一臉愁容
(圖:Flickr)▼
由於伊拉克政府內部的腐敗與低效管理,民眾們對於政府的措辭並不買賬。巴士拉市民在烈日之下憤怒地衝上街頭,湧入發電站。他們的訴求很簡單—爭取在炎炎夏日裡的片刻清涼。
巴士拉市民激烈的抗議,爭取他們正常飲水的權利
(圖:Flickr)▼
超高溫天氣還帶來了很多疾病。生活在巴士拉地區的人們夏季常常會中暑。輕者可能會有頭暈、發熱、心跳加速等症狀,嚴重則危及生命。同時,也有大量民眾暴露在登革熱病毒感染的風險下。然而,連基本用電都無法保障的巴士拉,只得透過放假這樣簡單粗暴的方式,來儘量降低炎熱天氣給人們帶來的患病風險。
可是,在生存保障都成問題的城市
生活需求又能有多少被滿足呢?
(巴士拉髒亂破敗的街頭,圖:壹圖網)▼
無從緩解的熱意,讓當地民眾為了解暑,只得上街購買冰塊冰飲降溫。這也讓商販看到了商機,故意抬升價格,另一些想要購買冰塊的窮人苦不堪言。
巴格達街頭按杯賣的飲料
(圖:shutterstock)▼
用水問題
除了極端高溫,曾被譽為“東方威尼斯”的巴士拉如今還面臨著供水不足、水質量差和水汙染嚴重等突出問題。巴士拉市雖然是一個港口城市,但對水資源的利用卻不容樂觀。根據2014年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有94%的巴士拉市市民對供水現狀表示不滿。
巴士拉市擁有連線波斯灣與伊拉克內部水系的重要樞紐——阿拉伯河(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匯合河段)。阿拉伯河水道為這座古老的城市承擔著農業灌溉、貨物運輸、提供飲用水等多項艱鉅任務。
生於斯,亦養於斯,昔日也曾水草豐茂
(圖:壹圖網)▼
不過,自1980年代以來,伊拉克政府對阿拉伯河水道的上、下游治理並不上心,進而導致巴士拉市及周邊地區用水情況持續惡化。
據相關研究表明,巴士拉供水服務的整體質量與當時的經濟政治活動和軍事活動有所關聯。例如1996年開始的石油換食品計劃和2003年在巴士拉郊區發生的激烈戰鬥,均給巴士拉市地區供水質量帶來了負面影響。
面對初來乍到的美軍,巴士拉兒童歡呼迎送
(卻不知是苦難的開始,圖:shutterstock)▼
按照國際標準,一般城市中每人每日的平均供水量為250升到450升。但因為頻繁的戰爭,巴士拉市民的人均可獲得水量,遠未達到這一基本指標。一些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選擇離開家鄉,到其他水質較好的城市避難。而沒錢的窮人就只能忍受當地糟糕的水質,或者找私人買來源不明的水。
自帶瓶罐去村頭接水的伊拉克當地群眾
極少配額的水,還要生活與飲用共享
(圖:壹圖網)▼
在巴士拉市及周邊一些地區,約有33.8萬名居民住在非正式的住房中。這些房屋簡陋且衛生條件堪憂。生活在這裡的邊緣人群,只能透過非法連線管道到正式的供水系統中來獲取基本的生活用水。水道管網破裂,糞便汙染在當地並不罕見。
被鐵鏽、糞便汙染的自來水和被石油汙染能點燃的水
(來源:HumanRightsWatch)▼
除了日常水供應的捉襟見肘,水質量汙染問題是另一個巴士拉麵臨的嚴峻考驗。2018年9月,巴士拉市發生因飲用水受汙染而導致的中毒事件,影響到了周圍11.8萬人的身體健康。很多人出現腹瀉、嘔吐和高燒等症狀。據相關研究人員證實,諾如病毒、寄生蟲、超標的大腸桿菌、重金屬以及沿岸的有毒藻類等,都可能是此次中毒問題發生的源頭。
各種各樣的病原體充斥河流,出現問題卻還無法溯源
(輕功“水上漂”,圖:shutterstock)▼
這次中毒事件給當地造成了不小的恐慌,也引發了民眾的抗議。不過,巴士拉的水治理程序依舊緩慢,在巴士拉市的公共水廠,仍然缺少能對水進行淨化處理的裝置。2001年時,在巴士拉市水務部門工作的工程人員僅7人。微薄的工資、反覆無常的戰爭以及專業人力資源的投入都令巴士拉的用水問題得不到根本解決。
面對嚴峻的環境考驗,政府依舊無力應對
(來源:almirbad)▼
土地汙染
巴士拉市區的人們生活在汙染之中,而在整個巴士拉省,持續不斷的汙染也加劇了對土地的不可逆傷害,對當地的農業生產造成了較大影響。由於海水的入侵、石油的開採以及工業廢水的不當排放,據統計,目前巴士拉省有大約87%的農業用地已全部或部分喪失。土地的糟糕現狀也成為巴士拉省有待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
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
原本的植物無法生長,水源也變得無法飲用
(伊江水“滷”鴨先知,圖:Flickr)▼
農業是伊拉克僅次於石油的第二大經濟產業。但是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統計,目前伊拉克僅有三分之一的耕作土地可用來正常耕種,作物的產量也在不斷下降。巴士拉市附近曾經是富饒的農業區,主要作物為水稻、玉米和大麥。另外,當地的椰棗也十分著名。
在氣候和汙染雙重影響下
整個伊拉克的耕作土地狀況都不容樂觀
(圖:shutterstock)▼
被稱為“綠色金子”的椰棗是很多阿拉伯國家飲食中常見的食物,既可以被用來釀酒和製糖,又可以被作為糧食食用。巴士拉省也是棗椰樹種植的區域。1950-1960年代,伊拉克是世界上最大的甜乾果生產國,全國種植了近3200萬棵椰棗樹。1970年代,伊拉克每年可以生產超過1000萬噸椰棗,僅巴士拉省每年就能向外出口多達13萬噸的椰棗。這些椰棗不光可以為人們提供食物來源,也可以作為生態屏障,阻擋炎熱,帶來清涼。
種植園裡排列整齊翠綠的椰棗樹
閃爍著巴士拉農業曾經的輝煌
(圖:shutterstock)▼
遺憾的是,在1980年至1988年的兩伊戰爭期間,雙方交火時的炮彈摧毀大片椰棗林。到了2003年,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入侵伊拉克。為避免當地游擊隊和民兵找尋掩護場所,美軍曾向當地的一些種植園噴灑過量的藥劑,讓很多農牧業區域遭到了破壞。當地的棗椰園也沒能免受其害,當年的椰棗年產量已降至20萬噸。
在戰火中飽受戕殘的椰棗樹
一如這個國家的頹敗
(圖:壹圖網)▼
雖然耐旱、耐鹼、耐熱的特點為椰棗在這一地區生長提供了便利。但幾十年的戰爭衝突,讓這個曾經能生產世界上近四分之三椰棗的國家,現在只佔世界椰棗生產總量的5%,無奈地將經濟重心轉向了石油開採。
然而,油田的開發和煉油廠的興建,令大片農田和牧場受到汙染,導致當地環境進一步惡化。據研究表明,巴士拉市及周邊部分地區的重金屬汙染水平很高,在一些地區的土壤中檢測出超過歐盟安全標準含量的鉛、鎘和鎳等重金屬。
阿拉伯河畔管口噴湧油氣的煉油廠
在巴士拉的天際線上點起熊熊烈火
(圖:shutterstock)▼
炮火和硝煙雖然不見了,但卻留下一地廢墟和遺毒。厚顏無恥的美國海軍卻在2009年的一篇報告中聲稱,戰爭造成的汙染並不嚴重。該報告認為土壤中過量鉛的來源可能是伊拉克城市中的大量老舊機動車,而非來自美國在戰爭中使用的彈藥。
用鐵與火犁過他們的土地
還用強詞與詭辯戳他們的心
(戰火中流離失所的難民小女孩,圖:壹圖網)▼
面對接踵的危機,如今的伊拉克政府也終於透過立法、行政以及設立專門工作小組的方式尋求治理途徑。不過,巴士拉的環境問題,不僅是一場天災,更是人禍。飽受失業、貧困、腐敗、水汙染和抗議之苦的巴士拉還能否再次屹立在兩河之端?就看這場改革究竟是揚湯止沸,還是釜底抽薪。
參考文獻:
1. https://www.bbc.com/news/world-middle-east-57693688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sra
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raq
4. https://www.al-monitor.com/originals/2020/06/iraq-basra-water.html
5. https://www.theweathernetwork.com/ca/news/article/several-cities-in-iraq-reach-53-degrees-amid-intense-heat-wave-in-middle-east
6. Zeitoun, M., Elaydi, H., Dross, J. P., Talhami, M., de Pinho‐Oliveira, E., & Cordoba, J. (2017). Urban warfare ecology: A study of water supply in Basra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41(6), 904-925.
7. https://www.hrw.org/news/2019/07/22/iraq-water-crisis-basra
8. Abass, M. H., Hassan, Z. K., & Al-Jabary, K. M. (2015).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s pollution in soil and date palm (Phoenix dactylifera L.) leaves sampled from Basra/Iraq governorate. 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s, 7(1), 52-59.
9.https://www.thenationalnews.com/mena/iraq/inside-the-fight-to-save-iraq-s-date-palm-ndustry-1.1219897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weatherbell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