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98年房改至今,我國的房地產行業發展迅速,人均住房面積也從過去的不到10平方米增長到如今的人均40平方米。
住房商品化以來,人們的住房需求逐步得到滿足,大部分的人並不缺房子,我國城鎮家庭戶均擁有1.5套房子,按照這個數字,大部分人都有房子住,對房屋的需求應該下降,可房價這些年並沒有下降。從2000年到2020年,全國平均房價漲了四五倍,一線城市漲幅更多。
這種“奇怪”現象背後其實有原因,首先,住房需求有結構差異,雖然大部分人並不缺房子,但是許多人的房子在老家,當人們到一線城市定居之後,就想在一線城市的好地段買房,人口向大城市遷移,但大城市的住房供應有限。其次,市場上的錢變多了,在商品沒有相應變多的情況下,商品的價格就會上漲,2000年貨幣供應M2是13.5萬億,現在貨幣供應M2已經突破200萬億,漲了15倍。人們的住房需求有地域差異,一二線城市的房價漲幅更高,個別地段的房價漲幅甚至突破了貨幣的增速。
相比之下,人們的收入就拖後腿了,房價物價在上漲,工資收入卻增長緩慢,這成了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買房首付難以湊齊,以後三十年的房貸也是一筆壓力。根據《中國統計年鑑2021》,2020年有20%人群的平均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655.7元每月,大約覆蓋2.82億人口。買房壓力有多大?有資料顯示,2020年全國的房價收入比為13.2,深圳房價收入比接近40,普通家庭40年的收入才能買得下一套房子。目前全國的住房貸款餘額為35.67萬億元,人均揹負房貸25000元。許多人在城市住著上百萬的房子,開著幾十萬的車,卻拿不出10萬元的存款。
針對樓市出現的弊端,國家在2016年時就發出了“房住不炒”的號召。商品房市場調控加強,限購、限貸的措施覆蓋了大部分城市,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也被考慮進來,保障性租賃住房的建設力度加大。央媒也發表評論稱,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態勢不會改變,同時還喊話,調控效果來之不易,要堅持調控不鬆懈。
在調控影響下,全國房價確實回落了,2021年10月,70個大中城市,有90%以上的城市二手房價格出現了下跌,一線城市北上廣深分別環比下跌0.5%、0.4%、0.6%和0.2%。
不僅如此,從2021年8月份以來,“抵制房企惡意降價”的現象出現了。超過20個城市限制房價過快下跌,有的是要求售價不得低於備案價的85%,有的是對降價幅度過大的房企進行約談。這些城市既包括唐山、張家口等三四線城市,也有昆明、瀋陽等省會城市。可見,樓市的確入冬了。
樓市迎來變局,降準來了,購房補貼也來了。
距離上次降準不到半年,年內第二次全面降準又來了。近期,央行宣佈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降準釋放了流動性,銀行的可支配資金增加了,將更好地支援實體經濟。業內專家嚴躍進認為,央行降準後,合理的房貸需求將更好地得到滿足。
10月9日,哈爾濱釋出購房補貼相關的措施,博士、碩士、本科分別可以獲得10萬、 5萬、 3萬元的購房補貼。對此,有媒體評論,哈爾濱成為今年首個救市的城市,或許可能會有更多的城市跟進。
果不其然,12月,釋出購房補貼政策的城市又增加了。
南通下轄海安市釋出購房惠民補貼政策,關於人才購房,可按600元/㎡標準給予購房補貼;關於多子女家庭購房,至明年2月底前,子女未滿18週歲的二孩、三孩家庭,分別補貼200元/㎡、400元/㎡。
12月8日,東莞釋出新一輪人才政策,針對特色人才提供租住人才住房優惠,給予2000-6000元/月租房補貼,或100-1000萬元購房補貼;針對省級以上人才,給予3000-5000元/月租房補貼,或200-600萬元購房補貼。
選擇保樓市還是保實體經濟?
央行給出了答案:2021年下半年,央行多次提到房地產的“兩個維護”,既要維護房地產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又要維護住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如何理解?一方面,樓市有大漲勢頭的地方,調控不放鬆,慢慢擠出泡沫,樓市有大跌趨勢的,也要釋出限制房價過快下跌的措施,防止房價惡意下跌帶來的交房難、交房質量等問題,維護購房者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合理的購房需求會得到滿足,不讓過於嚴厲的信貸政策誤傷剛需群體的買房需求。
12月8日,央媒經濟日報發文指出:嚴控支援實體經濟貸款違規入樓市。其中提到,降準的重點是支援實體經濟。未來,“不走過度依賴房地產的老路”。
所以,樓市調控方向有保有壓,購房者的自住需求會得到滿足,但央行給予信貸支援並不意味著放鬆對樓市的調控。投機者不可有炒作心理,即使是經濟有下行壓力的2020年,“房住不炒”的定位也沒有鬆懈,經濟發展的重點依然是支援實體經濟。
央行提出要維護房地產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又釋出降準的訊息,有人對此有想法:房地產又要上行了嗎?其實未必,根據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此次降準是要加強跨週期調節,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
商品房市場已經發展了20多年,人們的住房需求得到了滿足。但是住房商品化也帶來了弊端,主要表現為3點:1,高漲的房價讓剛需人群買房越來越難,增加了買房人的壓力。而早年買了多套房子的人就有更多資金用於投資房產。有房者和無房者的差距越來越大。2,與房地產相關的貸款佔據了銀行30%~40%的資產,擠壓了實體經濟的增長空間,甚至一些實體企業看到投資房產有利可圖,也加入到炒房的隊伍中。3,地價對房價的推動作用難以改變,不少地方還無法擺脫對土地財政的依賴。
而個別城市釋出購房補貼,也是為了支援住房消費者的合理需求,畢竟調控成果的取得並不容易,打擊炒房不會輕易轉向。房地產行業高負債的模式已經不可持續,如果還選擇“保樓市”,會增強房產的投機屬性,資金湧入樓市,金融風險增加,實體經濟缺乏資金支援,購房者的消費能力被削弱,不僅影響經濟內迴圈,也影響房地產行業的平穩發展。
不難看出,這些年國家更加重視對實體經濟的支援,大拆大建成為過去,非房地產主業的央企在退出房地產市場,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也被重視起來。只有把房價穩住,讓房價迴歸平穩,才能提振消費,振興實體經濟,走向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