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實上,長津水庫附近地區是朝鮮半島最為苦寒之處,也是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區。1950年這裡冬季白天最高氣溫只有零下20度,晚上能掉到零下50度,日均氣溫大約零下30度,比西伯利亞還極端。這種鬼地方地方能住幾個人腳後跟都想象得到。
志願軍9兵團在長津湖地區作戰最大的困難之一就是這地方人口稀少,幾乎是無人區,嚴重缺乏群眾支援。第一、二次戰役期間志願軍在西線清川江地區,以及東線黃草嶺地區作戰時,戰區人口較為稠密,朝鮮勞動黨基層組織較為完備,當地群眾給予部隊作戰很大支援。
比如第一次戰役中的飛虎山之戰,335團(後來的松骨峰英雄團)穿插到飛虎山,威脅美8軍補給中心。美軍發毛了,集中全部陸空火力封鎖了335團的補給線,335團彈藥糧食全部斷絕。當地朝鮮群眾在地方黨委組織下扛著糧食,冒著美軍炮火衝上志願軍陣地,甚至還有人拿起武器與志願軍一起戰鬥。在朝鮮群眾的幫助下,335團在飛虎山上堅守五晝夜,335團5連獲得“飛虎山特功連”光榮稱號。
戰鬥結束後,當地漢學深厚的老鄉向335團贈詩一首,鐫刻在飛虎山上:
飛虎山上萬虎飛,
成仁取義英名垂。
血灑朝鮮金碧土,
中朝友誼共日輝!
但是在長津湖戰場,由於當地環境惡劣,人口稀少,地方政權又遭到敵人破壞,9兵團很難得到當地群眾的支援,這大大加劇了9兵團的後勤困難。
各部隊普遍遭遇嚴重的餓飯問題:
在嚴重的飢餓威脅下,群眾的紀律也很難保證:
越過黃草嶺,進入人煙較為稠密的地區後,情況明顯緩解:
長津湖戰役中志願軍9兵團缺乏群眾支援的情況,美軍也有觀察到,但是並不能充分理解。
整體來說,跟陸戰第一師交戰的中共師團的裝備並未比在同時期與第二步兵師交戰的中共部隊好多少。主要的差別在於跟陸戰第一師交戰的中共諸師團似乎在糧食和彈藥補給上極度短缺。在中共部隊與第二步兵師的戰鬥行動中,當共軍自固定位置開火時,機槍手和手榴彈兵似乎從來就沒有缺過彈藥,而且可以看到在火線上的部隊後面有長串計程車兵搬運彈藥。在長津湖區作戰的中共部隊則正好相反,參與戰鬥的中共師團似乎很快就耗盡所攜帶的彈藥,由於沒有再補給,他們的作戰效率就此消失。當他們耗盡彈藥撤退時,其他新的師團會馬上前來遞補陣線,而這些補給耗盡的師團則從前線消失。
——S·L·A·Marshall《中共部隊的攻擊戰鬥》
美軍並不知道,清川江地區那些在火線之後為部隊搬運彈藥的人員中,有很多都是當地的朝鮮群眾。而在長津湖地區,志願軍則沒有這樣的條件。9兵團出國時帶了一個軍工團進行遂行人力運輸任務,但在朝鮮的艱苦環境下這批軍工不僅杯水車薪,而且很快就跑沒影了。戰後總結中嚴厲批評後勤部門“大城市作風”“汽車依賴症”,結果一旦汽車受到空襲壓制,就亂作一團。
其實類似的問題在清川江地區也存在。比如38軍入朝不到一個星期全軍汽車就被炸得一輛不剩了。這種情況下,當地群眾的支援顯得尤為可貴。但在長津湖,我們恰恰非常缺乏群眾支援。
所以作為電影的《長津湖》,不觸這個黴頭是非常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