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是黨的基層組織,支部建在連上是偉人的一大創造。
1927年秋收起義失利後,偉人帶著一支部隊向井岡山進軍,開闢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朱毛會師後,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紅四軍在偉人的領導下,於1929開闢了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即後來的中央蘇區的前身。
隨著形勢的發展和革命隊伍的擴大,紅四軍及其黨組織內,加入了大量農民和小資產階級出身的同志,組織成分複雜化。加之環境險惡,戰鬥頻繁,生活艱苦,部隊得不到及時教育和整訓,因此,極端民主化、重軍事輕政治、不重視建立鞏固的根據地、流寇思想和軍閥主義等非無產階級思想在紅四軍內滋長嚴重。
這些問題帶來的直接後果之一,就是部隊得不到穩定,開小差的越來越多。有的人公開地問:你走不走?你準備到哪兒去?還出現了整排利用放哨的機會,帶著槍集體譁變的現象。
更有甚者,在紅四軍高層,也嚴重地存在著重軍事輕政治的傾向,有人提出取締軍委和各級政治主官的建議。
這種現象發展下去,將意味著什麼偉人很清楚。
恰在此時,軍隊出現了打勝仗卻有一個團整建制譁變的現象發生,這個紅四軍上下造成極大震動,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軍隊正確政治方向的重要性,如果解決不好為誰打仗的問題,那麼紅軍就永遠得不到發展。
畢業黃埔一期、時任紅四軍參謀長兼28團團長的王爾琢,就是在追擊叛軍時被槍殺的。一樁樁,一件件,充分說明了軍隊紀律和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偉人設想,如果有一個堅強的組織作為領導核心,並透過這個組織去密切聯絡戰士群眾,那麼部隊肯定會鞏固下來,並且會得到發展壯大。
於是他採取果斷措施,在工農出身的戰士中,大力發展新黨員,同時在連隊中建立黨的基層組織黨支部。
支部一建立,連隊立刻有了靈魂。各支部按照偉人的指示,佈置黨員們做好三件事:一是學習當前形勢,明確理想和目標;二是瞭解戰士群眾的思想動態,及時做工作,解除他們的顧慮,堅定革命信心;三是積極培養和發展新黨員。
支部下邊兒有黨小組,黨小組差不多每天都要研究一下當天的情況。發現不良苗頭就及時做工作,或向上一級黨組織反映。對意志堅定、工作積極、遵守紀律的好同志,及時幫助鼓勵,介紹他們入黨。
1929年12月,具有劃時代歷史意義的古田會議召開。由於有了先期的嘗試和大膽實踐,還有肯定紅四軍政治建軍原則的中央“九月來信”的支援,通過了偉人起草的《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的決議案,會議取得圓滿成功。
支部建在連上最大的優點是密切了黨和群眾的關係。每個普通戰士都可以直接同黨見面。黨生活在群眾中,群眾也生活在黨中,一言一行,一個思想動向,都逃不出黨的眼睛。支部透過培養積極分子和吸收新黨員的形式,把每一個希望上進的戰士都團結在黨的周圍。已經入了黨的就更不用說。他一旦成了黨員,不僅自己要服從黨的紀律,而且有責任向黨外同志做工作。
連隊以上設黨委或分黨委,連以下設黨小組。黨委提出工作任務,並向全體指戰員公佈。各支部負責落實並定期檢查。團結培養入黨積極分子,是每個支部和黨小組的經常性工作。小組向黨員分配工作,黨員向小組長彙報,小組長向支部書記彙報。這樣每個大隊都像一臺巨大的機器,黨的支部帶動著黨的小組,黨的小組帶動著黨員,黨員帶動著群眾。掌握這臺機器運轉的各連黨支部,就是聯絡群眾的核心,又是對外作戰的戰鬥堡壘。
連是軍隊的基層。支部建在連隊,廣義的說就是把黨的組織系統一杆子插到底,一直建到基層單位。與連隊相對應的基層單位,在農村過去是生產大隊,現在是行政村,在城市是街道委員會或街道辦事處,在工廠是車間,在學校是年級組或教研室。黨的基層組織與行政的基層單位、社會的基層結構一一對應。工農商學兵,東西南北中,都在黨的領導之中。
國民黨的歷史比共產黨悠久,勢力比共產黨大,又是執政當權的黨,為什麼反而敗給共產黨手裡了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民黨基層空虛。國民黨的基層組織,到縣、區級為止,再下面就是空的,所謂皇權不下縣,土豪劣紳統治鄉鎮,就是這個道理。
共產黨的基層卻一直下到社會結構的最底層,下到連隊、生產大隊、村子、車間、街道、科室,總之是無所不在,滴水不漏。
共產黨基層的充實發達,正好鑽了國民黨基層空虛的空子。這對於共產黨自下而上的革命活動來說,是極其有利的優勢,因為它有利於行動,其政權的穩固性又因為基層的發達而遠遠超過國民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