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張很奇怪的照片,一架偌大的飛機上,竟然“焊接”著一個與機身差不多長的巨罐。
揹著它,飛機就這樣飛向了藍天。
這是液化氣做燃料動力的飛機嗎?
不,這是1950年代的蘇聯,液化氣還沒有做發動機燃料。
這是蘇軍的高科技,噴氣式戰略轟炸機。
除了這個大氣罐,它身上還背過大飛機——用飛機運輸飛機的奇觀,更是奇葩。如圖:
這並非科幻片,也非玩具模型,而是蘇聯冷戰時期的一大奇觀:將轟炸機改造成運輸大型工業裝置的運輸機。
這飛機,叫米亞4。
它的誕生,並非為了拉這些龐然大物,之所以以轟炸機之名幹運輸機之活,也是生不逢時,人生無奈……
米亞4並非一誕生就為來幹這“窩囊活”,它也是帶著偉大使命來的,而且是非常光榮和非常重要的使命。
一、使命
都是冷戰惹的禍。
1947年,那個先厲害起來的美國,憑藉先進的原子彈和遠端轟炸機,稱霸世界,一度叫囂“用300枚原子彈毀滅蘇聯”。
蘇聯在1949年也擁有了原子彈,但缺少美國那樣先進的核彈投放飛機。
唯一模仿美國B29轟炸機造出來的圖4,也遠遠不及美國航空能力。
尤其是,美國在歐洲、中東和遠東,有數十座空軍基地,動不動航程就上萬公里的戰略轟炸機,可以毫不費力地轟炸蘇聯全境任何目標。
而且不用駕駛員自殺,可以安全返回基地。
蘇聯當時實現不了這個。
別說安全返回,就連攜核抵美的單程距離,也實現不了。
核彈,一個四五噸重,轟炸機想拉著它從蘇聯飛到地球對面的美國,至少得有加滿油一口氣飛七八千公里的載彈航程。
圖4不行。
它首飛於1947年,但投放原子彈到日本的B29,此時已升級換代到了B47,其發動機也由傳統的螺旋槳式,變成了高科技噴氣式。
噴氣式,火箭一般,爆竹原理,瞬間推力劇增,使得飛機載重更大,動力更強。
但耗油高,弄不好航程就得相對縮小。
二戰後短短几年,噴氣科技已席捲世界。
朝鮮戰場上,一度成了噴氣式飛機的大角逐。
噴氣式時代的到來,讓蘇聯想抓住機遇,改變命運。他們要改變遠端轟炸機落伍的局面,要造出能飛七八千公里的遠端轟炸機。
圖波列夫,蘇聯飛機設計專家。
他覺得還是螺旋槳式的飛機,是比較靠譜的,能穩妥地實現動力和航程之間的平衡。
也只有這種平衡,才能完成攜核抵美,實現遠端戰略轟炸的使命。
但他需要時間來提升技術。
所以,當蘇聯空軍提出將噴氣式用於遠端轟炸機發明時,圖波列夫認為不可能,不予接受這個荒唐的想法。
在這樣的情況下,另一個設計天才,米亞西舍夫接單了。
他一向以天馬行空的設計為特點,在航空界小有名氣。
二戰時期的佩2,俯衝式轟炸機,就是他的傑作。
1951年2月,米亞提交了他的設計方案和戰術指標:
翼展50米長,機身44米長,起飛重量160噸,可載彈12噸,理論飛行8000公里,效能接近美軍的B52……
尤其讓人振奮的是,它使用了4個噴氣式發動機。
其技術指標甫一公佈,就讓人眼前一亮。
大家甚至將信將疑,這是蘇聯第一架用噴氣式設計的遠端轟炸機啊,能成功嗎?
方案最終爭論到了克里姆林宮高層會議上。
斯大林問大家的意見,最終拍板:“相信米亞西舍夫,讓他發展這種飛機吧!”
斯大林的信任,給了49歲米亞西舍夫以莫大的幹勁。
一個1500人的團隊,組建了。
1951年3月,米亞西舍夫設計局,在莫斯科西郊的秘密工廠開工。
(弗拉基米爾·米哈伊洛維奇·米亞西舍夫,1902-1978)
集中力量辦大事,滿血運轉,加速創作,不到2年,米亞4就開始了試飛。
那天,是1953年的1月20日。
莫斯科河的沿岸,人山人海,有人拿望遠鏡,有人持照相機,要一睹蘇聯首架噴氣式戰略轟炸機的雄姿。
人們看到,米亞4生得時尚、彪悍,符合民族性格,且滿滿的高科技。
在10分鐘的試飛中,蘇聯人激動萬分,他們看到了國家的科技、軍事實力,看到了蘇聯飛機也能攜帶5噸的核彈,直飛美國了。
試飛成功後,米亞4仍在不斷調整、升級、試驗,數次迭代,直到1957年才真正服役。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
赫魯曉夫上臺後,對米亞4理論航程與實際航程的差別,一直很不滿意。
尤其是當他聽米亞介紹到,該機在飛美國完成轟炸任務後,須到墨西哥加油才能返回時,禁不住打斷了他:
“你這個方案,墨西哥是否同意?是不是您家丈母孃就在墨西哥住啊?”
儘管不滿意,米亞4的誕生,還是給蘇聯人長了臉,因為外界並不知曉它的底細。
(1954閱兵中的米亞4)
1954年5月,紅場閱兵,赫魯曉夫讓僅有的幾架米亞4,反覆轉著圈子在空中表演,給西方國家造成蘇聯有大規模遠端轟炸機的假象。
美國情報部門很快截獲米亞4的諜照。
看著它獨特的設計,最新的高科技,以及彪悍、有力、粗狂、巨大的造型,直呼它“野牛”。
二、“不務正業”
如果說野牛是蘇聯戰略轟炸機的顏值擔當,那麼,其同期的“競品”圖95,就是核平敵國的實力戰將。
經過幾年苦心研究試驗,圖95也在1952年11月完成了首次試飛。
它雖然機型傳統、普通,但能飛。
與眾不同的是,它有4個發動機,每個發動機上都有8個扇葉。
傳統的發動機+傳統的造型,看起來平庸至極,但圖波列夫大佬宣稱,它的航程是米亞4的3倍。
這個資料彌補了米亞4的致命缺陷。
沒辦法,活塞式就是比噴氣式節能,螺旋槳就是來得持久。
升級後的圖95,能夠攜10餘噸的炸彈,在執行任務中能夠“不重複地”加油,把炸彈扔到敵人頭上。
1955年8月,圖95定型量產,其輕載航程達16700公里。
這,使蘇聯終於擁有了與美國B52媲美的戰略轟炸機!
既生瑜,何生亮?
不過沒關係,兩個競品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科技背景下,各有各的使命。
圖95勝出之後,米亞4以高科技、強悍、有力、巨大、航程遠的特點,仍佔重要地位。
它被改造成了空中加油機。而被加油的,正是圖95。
後來,根據現實需求,上級指示對它進行調整,讓它不僅充面子,也能勤勞能幹,做些務實的工作。
數次改裝後,米亞4背上了巨大的天然氣罐——注意,不是裝滿天然氣的燃氣罐。
蘇聯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儲量國。
搞天然氣開發,需要巨大的天然氣罐。而要把它運送的地廣人稀、鐵路不通的地區,飛機是個大膽的選擇,但其人力、財力、時間成本,確實都十分可觀。
能承擔此運輸任務的,也只有彪悍巨大的米亞4了。
所以,悍將發力,不在國防在工業,也是新的歷史時期另一種使命了。
除了背燃氣罐,米亞4還背太空梭。
在太空競賽時代,它為拜科努爾發射場運送了150架次大物件,也算是米亞4家族的汗馬功勞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