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今天講泥盆紀時期的強大掠食者-含肺魚。
該文章為影片講稿,如果想提高視覺體驗歡迎收看海民大叔的影片。
注意這裡的用詞是“強大的掠食者”而上期我們鄧氏魚用的“泥盆紀王者”。
含肺魚被有些營銷號給吹爆了,嫣然吹成了泥盆紀海洋中的“百獸之王”。這不是無知就裝傻,吹得這麼厲害鄧氏魚往哪裡擱?含肺魚體長約2.5-3.7米,體重達2噸,是目前發現第二大的肉鰭魚,僅次於根齒魚屬。
含肺魚的化石於1968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發現,包括了牙齒、骨骼及尾鰭。後來發現了更多的標本,但未能發現完整的骨骼。
含肺魚是一種肉鰭魚,屬於三列鰭魚科,與新翼魚一樣於泥盆紀都非常普遍,是一種史前的掠食性魚類,生存於3.6億年前的泥盆紀法門階。
含肺魚一般生活在水質渾濁的河流三角洲,含肺魚(海納魚)的小眼睛根本無法充分發揮作用。但好在它具有巨大的感覺管來幫助感測周圍獵物的活動。含肺魚可能存在類似鯊魚勞倫氏壺腹的電感受器結構(電感受不僅是軟骨魚的專利,今天的肺魚和鱘魚等也有此能力)。
這些電感受器結構與體外凹槽中的小孔結合形成了強大敏銳的感覺系統,能讓含肺魚自如穿行在錯綜複雜的河道之中,也可以在不依賴視覺的情況下探測和追蹤獵物。
含肺魚前上頜骨有長度可達 5 cm的尖牙,冠狀突、犁骨和外翼骨都表明它是捕捉大型獵物的。儘管骨骼顯示它們的鰭很強壯,有強健的肌肉,含肺魚可以爬上近岸捕食陸地生物與兩棲動物,但無法爬的太遠。
(勞倫氏壺腹(ampullae of Lorenzini)是一種稱為電感受器的特殊器官,是內部填充糊狀物質的空隙)
含肺魚是肺魚類的先祖。非洲肺魚是我的同事聊天津津樂道的話題。據傳非洲肺魚被當做泥土蓋進房子裡,4年後遇到暴雨肺魚又跑了出來。這真有些不可思議了,但側面說明肺魚真的很耐旱。這事還被有些播主親自驗證了。
肺魚的這種耐旱特性正好適合非洲的環境,不然還真難以生存。肺魚棲息的部分河流在夏天會乾涸,成為乾裂的泥地,直到秋天雨季到來,河流才重新恢復生機。在旱季,肺魚為了生存會鑽進河床下蜷縮起來,並使所在洞穴充滿粘液為身體保溼。依靠這種方法,肺魚能在沒有水和食物且只有極少氧氣的條件下,安然度過整個夏季。
由肺魚呼吸空氣的能力推測它們可能是魚類和陸生脊椎動物之間的一個過渡環節。特別是有些肺魚的偶鰭很像是細細的腿,它們甚至可以用偶鰭在河地或是水塘底部移動身體。這樣的身體結構和行為被認為反應了陸生的四足脊椎動物的早期形態,它們也被稱為“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