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最初的全盛期的中生代,是多液汁植物和爬行動物生活的天下。但是,正當恐龍君臨熱帶森林和潮溼的原野;翼手龍在叢林中飛得呼呼作響,捕食著無花灌木叢中和小樹間的啁啾昆蟲時,在這些優勢生物的勢力範圍下,還有一些弱小的、數量不是很多的動物種族,不斷得到特定的能力,並在忍耐中學到了特定的經驗。當太陽和地球失去了它往日的溫和與仁慈時,這種鍛鍊對其種族在生存競爭中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一大群善於跳躍的爬行動物以及恐龍類的小型動物,由於經常受到敵人的襲擊和生存競爭的威脅,有的滅亡,有的躥入高山或下到海濱去適應寒冷生活。
這些不幸的種族,逐漸進化出了一種新型的鱗。這種鱗拉長成了管狀,然後分開形成最初的羽毛。羽狀的鱗重疊起來,在保持體溫上,著實比爬行類動物向來所具有的面板更加有效。因此它們可以進入沒有羽毛的動物不能涉足的寒冷地帶。這種對寒冷的適應性也影響到動物身體內部的變化,使它們成了恆溫動物而能獨立保持體溫。
與這個變化同步的是它們開始關心自己的卵。大多數爬行動物都不關心自己產的卵,只是聽任陽光和季節冷暖孵化。而在生命之樹的這一新枝上出現的某些變種,卻開始養成愛護卵、用體溫去溫暖卵的習慣了。
最初的鳥類大概是食魚的海鳥,它們的前肢不是翅膀,而近似於企鵝的蹼足。紐西蘭的鷸鴕是一種奇特的原始鳥,它只有筒陋的羽毛,不能飛,也不像是從能飛的祖先遺傳而來的。
在鳥類的進化史上,羽毛比翅膀先出現。不過羽毛髮育完全後,為使它們能輕輕展開,就然會長成翅膀。從一隻的化石中,我們至少可看見它顎上有爬行動物齒,身體上還有一條爬行動物的長尾巴,但同時也有鳥類典型的翅膀,可見它們曾經在中生代的翼手龍群中飛翔。但是中生代的鳥類極其有限。如果有人能回溯到中生代的國度中去,他也許會一連好幾天既看不到鳥也聽不見鳥鳴,而只能看到無數的翼手和昆蟲在羊齒叢和蘆葦叢間出沒。
(H·G·韋爾斯《你應該知道的世界史》讀書筆記)
巴西發現第一塊早白堊世岡瓦納古大陸的鳥類化石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