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充電基礎設施逐漸完善和產品密集投放,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持續增長,市場化進度也邁向了一個新的臺階。根據商務部披露的資料,今年前三季度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215.7萬輛,佔全球銷量的57%,成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大洋彼岸的美國則在資料上相對落後。據全球汽車產業平臺Marklines統計,今年前三季度,美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為43.5萬輛,佔全球總銷量的11.4%。
在美國總統拜登上臺後,一系列新能源產業優惠政策來襲,因此從長期來看美國新能源市場依然可期。但並沒有準備好的美國本土產業鏈,在即將來臨的新能源增量面前也頗顯無奈。
在消費端,拜登簽署了一系列政策利好消費市場。比如,撥款1000億美元用於對購買電動車的消費者提供補貼,另外將撥出150億美元新建50萬個電動車充電站。在企業端,美國底特律“三巨頭”除展開了新能源產品攻勢外,還紛紛上調了對新能源汽車的研發預算:2030年,福特將預算上調至300億美元,漲幅逾三分之一;2025年,通用汽車則將電動化和自動駕駛汽車上的支出上調至350億美元。
但在產業持續發展的當下,美國電池業依然危機重重。據瞭解,當下大多數動力電池都在亞洲生產,中國佔全球電池產能的70%以上。相比之下,美國的動力電池產業佈局只能用“落後”來形容,這對拜登政府到2030年使電動車銷量佔美國汽車總銷量50%的目標而言無疑是一個挑戰。韓國電池企業SK Innovation(下文稱“SKI”)執行長金俊就曾指出,“目前美國的電池產能遠遠不能滿足需求。”
面對這一局面,美國車企和日韓電池企業在美國紛紛加碼。LG化學旗下的電池部門LG能源解決方案(LGES)就表示,計劃在美國建設至少兩家工廠,並在2025年前對美國的生產業務投資超過45億美元,這將使LGES到2024年在美國能生產70 億瓦時的電池;SKI計劃到2025年將全球電池產能提高到100億瓦時以上,而擴張主要集中在美國。
在底特律“三巨頭”中,福特選擇與SKI合作,在美國新建3家工廠,產能達129億瓦時。而通用在選擇與LGES合作建設兩家電池廠的同時,還考慮再建兩座電池廠;Stellantis則分別與三星SDI和LGES達成合作,將在美國新建兩家電池工廠。
美國汽車研究中心的資料顯示,包括生產電芯和電池包的企業在內,美國已經宣佈或正在運營的電池工廠共有27家,使得北美目前在建和規劃中的電池產能達470 億瓦時。
可以看到的是,未來美國本土的動力電池產能將滿足體量需求。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絕大多數車企還是在捆綁日韓電池製造商,這也是美國汽車產業面對新能源汽車增量的無奈之舉。換言之,關於動力電池的核心技術依然掌握在日韓電池製造商手中,他們只是將部分電池供應鏈帶到了美國。有分析師認為,在動力電池等重要零部件上嚴重依賴外國企業,對美國汽車產業存在相當大的風險性。
美國政府也意識到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就在近日,美國能源部表示,未來5年將向申請該項資金的公司提供5000萬美元至1億美元的資金,將優先考慮在美國運營、擁有北美智慧財產權的美國本土公司,旨在解決美國電動汽車供應鏈的弱項。
然而動力電池電芯和模組技術的研發並非一朝一夕,這需要長週期、大資金的投入。可以預見的是,在3—5年的短期內,美國車企大機率還將用與日韓電池供應商的合資工廠保障電池供應。但從長期來看,合資模式對美國整體汽車產業的發展並無益處,發展自身技術壁壘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