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幾位年輕教師交流的時候,發現他們言談中透露著迷茫、偏執、消極,我想這是每個教師,乃至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宋代的青原行思大禪師說過這樣一段話:"老僧三十年前來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體歇處,依然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由此得來人生三個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教師的成長曆程也如這人生三境界。
第一層: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一個人剛開始來到這個世界,內心是純潔無暇的,對待任何接觸的新鮮事物都很好奇。別人告訴你,眼前靜止地叫做山,你就認識了山;遠處流動的叫做水,你就認識了水。你就會不假思索地以為”眼見為實“,認為眼睛看到的東西就是真實的。教師剛入職的時候,面對學生、面對工作,所有的認知均來自於書本,來自於自己校園所學,書本上怎麼描述,老師怎麼教的,那學生就是怎樣的。懷揣著美好的憧憬走上三尺講臺,期待著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實踐於教育教學,並期待著有所收穫。這個階段的教師最有熱情、激情。
第二階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隨著年齡漸長,在工作和生活中經歷的世事也漸多,面對學生、家長、工作會遇到無數的困難和挫折之後,便會發現這個世界越來越複雜,根本不是想象中的那麼簡單,經常是書本中找不到解決方案的,也沒有人會告訴你解決問題的辦法,於是開始逐漸瞭解到人生的深意,這時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嘆息,不願意再輕易地憧憬什麼。山不再是單純的山,水也不再是單純的水。眼中的學生也不是那麼活潑可愛,已然是問題百出的搗蛋鬼;家長也不是那麼親密融洽,像是無法溝通的麻煩製造者;工作也不是那麼單純輕鬆,全是無休止的煩心事......於是便產生懷疑,我所面對的究竟是什麼,我要怎麼去改變,我要何去何從?一個人,一名教師倘若停留在人生的這一階段,就會這山望了那山高,產生換工作的念頭,在單位裡喜歡爭強好勝,為了所謂的成績,把學生所有休息時間擠佔;愛出風頭,好打抱不平,看什麼都不順眼,仗義執言敢於頂撞領導;為了一紙榮譽,為了職稱問題,能將領導同事全部懟上一遍,甚至把對工作的怨氣帶到家裡......如此下去,人生將陷入永無休止和滿足的一天。這個階段是最漫長也是最痛苦的,也是最危險的,如果不能及時調整,走出這個黑暗的階段,伴隨一生的將是無休止的煩惱。
第三階段: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芸芸眾生大多數都只達到了第二境界,就迎來了人生的終點。傾盡其一生的時間,忙忙碌碌一輩子,最後發現都沒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只得鬱鬱寡歡,抱憾終身。而有些人透過自己的苦苦修行,把人生的高度提升到了第三重境界,返璞歸真,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時下流行一種教師群體——佛系教師,在我看來,佛系的教師並不是“躺平”的頹廢,而是他們專心致力於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即儘自己所能教書育人,學校無關的瑣事不予理睬,不被外界和旁人所幹擾。他們從不刻意追求成績,成績只是盡力而為後的順其自然,不會為了分數而苛責學生、家長;把學生真正當做孩子去教育,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一名學生,永遠用寬容的心態面對學生,所帶的學生輕鬆陽光;在單位裡無求無慾,與世無爭,不會為了一張獎狀、一個職稱名額與人對立,面對工作生活中的是是非非,一笑置之,不予理睬。正如大詩人蘇軾那樣,豁達和坦然面對人生,面對工作,又不失去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積極陽光的心態。人活的是一種心態,大智若愚,難得糊塗。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身在三界內,心超三界外,人在此階段已超越了自我,是最幸福的階段,也最難得。
以此文與我迷茫的同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