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五星紅旗在美國洛杉磯上空冉冉升起?為何在雄壯的國歌聲中,一名外國男子眼含熱淚?今天,咱們就聊聊這個對中國有著特殊感情的老外。
講奇聞趣事,探未解之謎,大家好,我是小胡
1995年10月1日的國慶節,有近12000人,在美國洛杉磯舉行了隆重的升旗儀式,參加的是遠在他鄉的華人華僑以及中國留學生等,組織者正是我們今天的主角熊德龍。
這是美國曆史上第一次慶祝中國國慶,在氣勢磅礴的國歌聲中,熊德龍雙眼滿含熱淚,將五星紅旗升上美國天空。那天他租用了兩架飛機,盤旋在美國洛杉磯的上方,一條鮮明橫幅上寫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此舉在美國影響巨大,這份愛國之情,不僅令人感動,更是點燃了全球華人的愛國熱情。
熊德龍,1947年11月生於印尼,是個荷蘭、印尼混血兒。哎?這和我們大中國沒什麼關係呀!沒有咱炎黃子孫的血脈,也並不是在咱中國出生長大的。那為什麼對咱們中國有如此深厚的情感呢?
點贊加關注,接著聽小胡為大家娓娓道來!
要說熊德龍為何對中國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呢?既然和出身無關,那麼就必然和他的成長經歷是分不開的。
熊德龍剛出生便被遺棄在了印尼雅加達的孤兒院,一年後,被祖籍廣東梅縣的印尼華人夫婦熊如淡、黃鳳嬌收養。全天下的父母都一樣,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便為其取名熊德龍,希望他長大後能德才兼備,龍騰四海。
熊如淡、黃鳳嬌夫婦是客家人,如絕大多數中國人一樣,生性善良。在收養熊德龍之前,還收養了三名女孩,都是印尼的孤兒,另外他們夫婦自己也育有一女。熊如淡、黃鳳嬌夫婦對所有孩子都視如己出,一家七口,雖不富裕,但小日子也過得有滋有味,其樂融融。
熊如淡、黃鳳嬌夫婦,在印尼首都雅加達靠賣麵點為生,雖然生活拮据。但客家人重教崇文的精神深深地烙印在他們身上,對孩子的文化學習也十分重視。熊如淡、黃鳳嬌夫婦被生活所迫,雖文化程度不高,但也能背誦《增廣賢文》。
歷史上客家先人是被迫南遷的,他們對故土的懷念深沉且濃烈。在他們的承傳中了這種帶有儒家觀念的傳統,色彩更為濃烈。不論遷移到何處甚至是海外、異國他鄉,客家人都不會忘記他們的祖輩來自何處。這也深深地影響著幼年的熊德龍,在他的心中種下了中國的根。
客家人無論生活多麼艱難困苦,也不會忘記在逢年過節時寄錢回家鄉,贍養老人,操辦學堂。在熊德龍童年的記憶裡,有一年年關將近,身無分文的母親為了寄錢給家中的老人,翻出了自己唯一的首飾,一個手鐲,準備拿到當鋪當掉。在去當鋪的路上,年幼的熊德龍看到母親一邊摸著自己最愛的手鐲,一邊酸楚流淚。可年幼的他並不懂得為什麼一定要寄錢回去?母親說出了讓熊德龍銘記了一生的話。“孩子,就是再苦再窮,也不能忘家,忘本。”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在儒家文化和父母影響下,年僅16歲的熊德龍遠就十分懂事,他不忍心父母那麼勞累。為了能減輕父母的生活上的負擔,只受過中等教育的他,走向社會,開始了他的打工生涯。客家人勤勞刻苦的精神在他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並且熊德龍還聰慧過人,百藝一學就會。一勤天下無難事,再加靈活的頭腦。熊德龍很快在生意場上 ,僅僅兩年,他就在養父母和親友的幫襯下,開設了一家小海綿廠,自己當上了老闆。憑藉著過人的經商才華,熊德龍只用了半年時間,就將家裡18萬元的外債全部還清,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善,事業更蒸蒸日上。
但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一天,忙了一夜的他還沒睡醒,就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來人告訴熊德龍他的廠子著火了!連鞋都顧不上穿,熊德龍一路疾馳,飛奔到了廠房,然而為時已晚。看到廠房只剩一地灰燼,這位樂觀,堅韌的小夥子也不禁失聲痛哭。聞訊趕來的父母,看到兒子傷心的樣子,趕忙上前抱住他,也是忍不住傷心落淚。
生活雖然艱辛,但咱還是得披荊斬棘地往前走呀。為了鼓舞兒子,熊氏夫妻安慰他:“男子漢大丈夫,頂天立地。要拿得起,更要放得下!”並瞞著他賣掉了家裡的房子,給他做啟動資金,好讓他東山再起。當他滿懷愧疚的,接過父母遞來的錢時,心中暗下決心,拼死也要讓父母過上好日子。
在父母的鼓勵下,之後的10多年間,熊德龍憑著對客戶的真誠守信和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博得了廣大客戶朋友對其人格的讚譽和信賴,他以“孝敬父母、忠義朋友、信譽事業”的座右銘時時警醒自己。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也是與日俱增,事業更是一日千里,不斷壯大,從當初的一個小小海綿廠,逐步發展到了菸酒製造、金融、房地產、國際貿易、酒店、旅遊、傳媒等各個領域,企業遍佈全球,成為一家大型跨國公司。
不久之後他就移民美國,成為當地僑民領,開始為華人的利益而四處奔走。1993年,為了推動華文教育和弘揚中華文化,扭轉美國媒體對中國的偏見性報道。他斥巨資收購了美國華文報紙《國際日報》,在美國做起了中國專欄的報道。總部設在洛杉磯,並在美國和北美地區華人居住較為集中的各大城市設有發行網路。他用自己的行動,一次次擴大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在父母的影響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下,功成名就熊德龍十分的孝敬,只要有時間,就還是陪伴在老人身邊,熊如淡夫婦度過了幸福的晚年。那一年,熊德龍的母親因病去世。在母親彌留之際,他一直陪伴在身邊。帶著濃濃的不捨,為母親梳理起了頭髮,眼淚一滴滴落下。熊德龍突然想到母親以前教他唱山歌,就把一首又一首山歌唱給她聽。本來已經三個禮拜不省人事的母親,在最後臨要去世之時,清醒起來,和他你一句我一句地唱起了童年的歌謠。他知道母親就要走了,這是母親在最後,對他最深沉的愛。直到母親閉上眼,熊德龍也沒有停下,那親切的歌謠在病房環繞,帶著這對母親的愛,久久不散。
母親的去世令熊德龍悲痛萬分,他心中突然想到老家95歲的祖母依然健在。在親情的驅使下,熊德龍決心回去看一看。
正值1979年中國剛剛開始改革開放,熊德龍偕同夫人首次踏上中國這塊陌生而又親切的土地。
熊德龍一下飛機就莫名地熱淚盈眶,說:“這就是父親母親的祖國,我現在也回來了!她,也就是我的祖國啊!”他馬不停蹄地回到了父母的家鄉梅州,見到了祖母,老人家眼睛已經看不見了……熊德龍就跪在她的面前,祖母摸著他的頭,當摸到鼻子的時候,她就猜出來是誰了。她說:“是不是我的乖孫回來了?”聽到這句話的熊德龍,放聲大哭,這慈愛的問候,讓他有著強烈的歸屬感——他並不是一個孤兒,他是熊家公認的子孫!濃濃的家族情在熊德龍的心中生根發芽。之後熊德龍看望了家鄉親人,拜訪了家鄉父母官,受到地方政府和鄉親的熱情接待,參觀了工廠、農村、學校,還瞻仰了葉劍英元帥的故居。他感慨地說:“梅州真是人傑地靈的好地方。”
當時的中國剛剛起步,還很落後,熊德龍愛屋及烏,帶著對父母的愛,帶著對家族的深情,決心要為家鄉,要為祖國做些什麼。
在客家精神的影響下熊德龍也深知教育的重要性,為中國興辦了40多所學校、醫院和敬老院,以及公共設施不計其數,先後捐款數億元,對祖國的投資建設不遺餘力。對家鄉梅州的發展,他是更滿腔熱忱:梅州嘉應大學、劍英紀念大橋、梅縣人民醫院、賢母橋、德龍大橋、如淡長廊、中山大學熊德龍學生活動中心等等,在梅州這個地方到處都是熊德龍的心血。
直到今天,熊德龍的家裡也還到處擺放著父母的照片,他把老人家的照片排得整整齊齊。熊德龍喜歡彈鋼琴,父母的照片就放在琴上。“一邊看著照片,一邊彈著母親教我的歌,就好像母親還在我身邊一樣。”熊德龍深情地訴說著。
如他當年接受父母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一樣,熊德龍的子女也潛移默化地接受了父輩的薰陶,在接受西方教育的時候,也擁有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是熊德龍最引以為傲的地方。不管在什麼場合,熊德龍都以一個客家人自居,一箇中國人自居。
熊德龍先生說:“ 我沒有一滴中國人的血,但我有一顆百分之百的中國心和一腔百分之百的客家情,我深深地愛著我的中國……”
2015年,熊德龍的感恩事蹟,改編成了電視劇《親親中國爹孃》,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去看一下。
講到這裡,我不禁想起前不久,因為疫情回國避難的外籍華裔。熊先生是因為從小深受客家思想,儒家文化的影響,對中國有著難以割捨的情感。這些遠在他鄉的華裔,受到外國環境及文化的薰染,對祖國的感情沒有那麼強烈。但畢竟是炎黃子孫,流淌的是中國人的血,我們對這些人是不是應該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包容呢?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好了,今天的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點贊加關注,咱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