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雞起舞的祖逖,讓晉元帝司馬睿十分頭疼。雖說祖逖一心為國,總是想著收復舊都,這也是為司馬家好。可這事兒和司馬睿真正想做的事情,完全背道而馳。
司馬睿當時處境很尷尬,他名為東晉的開國皇帝,可實際權力卻在王敦、王導這哥倆手裡。司馬睿十分希望祖逖利用手裡的兵權,和王敦分庭抗禮,以此達到司馬睿平衡局勢的結果。
可惜祖逖並不能領會司馬睿的這層用意,這就好比後來的岳飛總是想著收復中原,直搗黃龍,而宋高宗趙構卻只想著偏安一隅一樣,兩個人不合拍,矛盾自然就爆發了。
結果司馬睿派了個無心北伐的江南名士戴淵前來凌駕於祖逖之上,好傢伙,這可把祖逖給氣壞了。再加上司馬睿和王敦互相爭權,壓根不把北伐放在心上,使得祖逖終於氣得一病不起,沒多久便病逝了。
祖逖去世以後,最高興的人不是司馬睿,而是王敦。為啥?在當時效力於東晉王朝的三大軍事集團中,劉琨在北方被段氏鮮卑的段匹磾給宰了,祖逖被司馬睿和王敦活活氣死了,如今只剩下王敦這麼一個軍事集團的領袖了。你說王敦高興不?這為王敦之亂埋下了伏筆。
一、王敦和司馬睿的矛盾有多深?
第一,司馬睿的謀劃。
司馬睿為了奪回屬於自己的權力,任命劉隗為鎮北將軍,駐守在淮陰。其目的很明顯,就是為了防範時任江州牧的王敦。
與此同時司馬睿又任命戴淵為徵西將軍、都督六州軍事,駐守在合肥。同樣是防備王敦軍事集團。
在軍事上採取了防禦措施以後,司馬睿覺得這還不夠,因此他開始對王導下手。王導雖然是司馬睿的至交好友,可他同時也是琅琊王氏的族長,是王敦的堂弟。從家族角度來說,王導是不可能站在司馬睿這一邊對付王敦的。
因此司馬睿撤銷了王導驃騎將軍的職位,改任其為侍中、司空、假節、錄尚書事、中書監等等,只要是沒有實權的空頭支票,全都給王導開光了。
看似提拔了王導的職位,實際上卻剝奪了王導的軍權。王導在建康城內,如果他有軍權,與王敦裡應外合,那還得了?
第二,王敦的反擊。
王敦看起來像傻子嗎?當然不像,他比任何人都要精明,一眼就看出了司馬睿的用意,因此王敦的反擊,也是擲地有聲的。
- 首先,王敦打算拉攏劉隗。他曾寫信給劉隗,表達了自己想要拉他入夥的意思。可惜劉隗對此不屑一顧,直接回絕了王敦,並且表示這輩子只效忠司馬睿。
- 其次,王敦得知王導被撤職以後,立刻上書給司馬睿,直接表明態度:希望陛下不要不識抬舉,聽信小人的讒言,陷害了忠良!司馬睿看了信,卻假裝看不懂。
- 再者,當時梁州刺史周訪去世了,湘州刺史甘卓改任梁州刺史。王敦看準了時機,便主動請求讓自己的親信陳頒擔任湘州刺史。湘州的位置很重要,司馬睿也知道其中的厲害,因此又給否定了。
王敦的幾次出手,全都被司馬睿集團給擋了回來。這讓王敦很不爽,如果繼續任由司馬睿這麼發展下去,那老王家可就完犢子了!於是王敦的謀劃開始了。
二、王敦是怎麼準備的呢?
王敦不愧為當世梟雄,不光軍事實力強盛,而且很懂得一些謀略。在幾次試探,都被司馬睿集團給擊退以後,王敦便開始謀劃叛亂了。
第一步,王敦請求將部下的家屬接到荊州。
王敦的部下,大多來自揚州,但此時他們在荊州駐軍,因此家屬都留在了揚州。這樣一來也可以讓司馬睿放心。
- 可如今王敦這麼要求,如果司馬睿答應了,那王敦就可以收買人心,讓這些人毫無後顧之憂地為自己賣命。
- 如果司馬睿不答應,那王敦就可以借這件事煽動大家對司馬睿的不滿情緒,那再討伐建康,可就順理成章多了。
這可真是一石二鳥之計,司馬睿集團商量了很長時間,最終認定王敦謀反就在眼前,所以果斷拒絕了王敦的請求。
第二步,攛掇吳興的沈充起兵響應。
吳興也就是現在的浙江湖州,沈氏家族是江南豪族,沈充更是沈氏家族的族長,因此實力強大,屬於當地的地頭蛇。
可是他們在東晉集團本身是沒什麼名分的,在王敦的幫助下,沈充獲取了兵權,擔任了要職,老沈家也有一堆人出來做官,因此沈充早就把王敦當成了自己的大靠山,給王敦介紹了一堆江南的豪族代表人物。
而湖州距離建康太近了,如果沈充能出兵響應,那打下建康,實在是要容易得多。而沈充對此絕無異議。
第三步,清除後顧之憂。
再回頭看,新上任的梁州刺史甘卓,是一個重要人物。如果他倒向司馬睿,那這事兒就不好辦了。畢竟王敦承受不了腹背受敵的壓力。
因此王敦在起事之前,先聯絡上了甘卓,表示自己只是前去除掉劉隗這樣的奸佞,屬於清君側,不會傷及司馬睿,希望甘卓共同出兵。
其實共同出兵只是奢望,甘卓能退一步,按兵不動,就算是幫了王敦大忙了。結果人家甘卓還義憤填膺起來,偏偏要跟王敦一起去清君側,這倒是意外的收穫(雖然最後人家還是沒出兵)。
三、過程太順利,連王敦都懵了。
準備妥當以後,王敦便在荊州起兵東進,以清君側的名義,直奔建康而來。他一邊吩咐手下人攻打長沙,一邊則派人防備後方的甘卓、司馬承。
甘卓最後人間清醒了一把,打算支援朝廷,對付王敦。可惜經不住王敦的一頓勸說,最後還是放棄了攻打武昌,自此錯失了勤王的大好時機。
事情實在是太順利了,王敦一路上基本沒遇到什麼抵抗,一眨眼功夫就到了石頭城下。這可把司馬睿給嚇壞了,他一邊安撫城中的王氏子弟,一邊則親自披堅執銳上前線準備戰鬥。
可惜司馬睿的部下太垃圾了,劉隗和戴淵壓根就擋不住王敦的進攻,紛紛逃竄。王敦就這麼順利進入了臺城。最終劉隗逃入後趙,而刁協則當場被殺。
進入建康城後,王敦沒有理會司馬睿,而是先帶著自己的兵馬在建康城內燒殺搶掠,瞬間將這裡變成了人間煉獄。
司馬睿嘆了口氣,只好向王敦求和,其實就是投降的意思。順便指著龍椅告訴王敦:你想要坐這位置,早說啊,何必這麼大費周章呢!
王敦之反也,劉隗勸帝悉誅王氏,論者為之危心。導率群從昆弟子侄二十餘人,每旦詣臺待罪。帝以導忠節有素,特還朝服,召見之。導稽首謝曰:“逆臣賊子,何世無之,豈意今者近出臣族!”帝跣而執之曰:“茂弘,方託百里之命於卿,是何言邪!”---《晉書》
王敦呵呵一笑,他看似壓根就瞧不上司馬睿的龍椅。他依舊讓司馬睿做皇帝,而自己擔任丞相、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徹底奪取了東晉的最高權力。
這場叛亂實在是太順利了,王敦只用了3個月的時間,就徹底擊碎了司馬睿的防禦措施,拿下了建康城。可見司馬睿有多弱了。掌權後的王敦,二話不說,就把昔日噁心自己的戴淵、周顗都給宰了。
四、兵敗身死,都怪當年太自大。
王敦是真的瞧不上皇位嗎?當然不是,他只是覺得時機還不夠成熟罷了。別看建康城看似被他打下來了,其中危機四伏的事情別提多少了。
王敦在這裡睡不著覺,因此收拾好一切以後,他連司馬睿的面都不想再見一次,就帶著兵馬回老巢武昌了。當然了,遙控朝廷,自然是少不了的。
司馬睿被王敦這麼搞了一把,老臉都給丟盡了,沒多久便被氣死了,享年47歲。他的兒子司馬紹繼承大位,立志要給自己的老爹報仇雪恨。
王敦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迫使新上臺的司馬紹授予了他篡位三連: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
這玩意兒實在是太耳熟了,一般打算篡位的人,都要走這一步。王敦的想法幾乎是路人皆知了。就在這個檔口,老王家內部出現了嚴重的分歧。
以王導為首的一幫老王家的人,堅決反對王敦篡位,甚至將王敦的密謀偷偷告訴了司馬紹。這麼一來司馬紹和王敦的拉鋸戰,再次展開了。
這是一場看誰活得久的戰爭,很顯然,這回天平看似倒向了司馬紹這邊,因為王敦病重了!而司馬紹立刻抓住了這個機會,以王導為大都督(心真大)、郗鑑為衛將軍、溫嶠為中壘將軍,帶兵攻打王敦。同時對外宣稱,王敦已經掛了!
結果大家看王敦快病死了,軍心震動,壓根就沒有打仗的心思,沒多久便紛紛敗退。王敦在敗報連連的慘況中,無奈地掛了。王敦一死,群龍無首,司馬紹的大軍順利地平定了這場叛亂,為自己的老爹司馬睿報了仇。
總結:王敦之亂,司馬睿的責任最大。
司馬睿雖然貴為帝王,但是帝王之術實在是玩得不咋地。他南下的時候,王導負責內政,王敦負責軍事,這哥倆掌握了東晉的軍政大權,瞬間讓司馬睿大權旁落。
此後就是司馬睿漫長的奪權之路了。但是他忘記了一點,如果將內部矛盾轉移到外部的話,那他這個皇帝做起來就舒服多了。
他完全可以全力支援祖逖北伐,順便再支援劉琨在北方搞事情,這樣一來這兩大軍事集團強盛不衰,王敦自然不敢鬧事。一旦北伐成功,司馬睿的聲望也將會達到巔峰,再收拾王敦,就太方便了。
參考資料:《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