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河南尉氏縣劉家大宅,掛滿了白色布條,儼然一副正在辦葬禮的樣子。
不一會兒,劉青霞的家裡烏泱泱來了一群人,大家七嘴八舌討論兩個女人的去處。
一個剛失去兒子、一個剛失去兒子的兩個女人,似乎成為他們的絆腳石,這些人心裡的盤算幾乎呼之欲出。
“你一個外姓女子,怎麼能繼承我們劉家的財產!”
“耀德走了,大家也該商量一下以後的路怎麼走。”
丈夫屍骨未寒,這些人就露出了這樣的嘴臉,劉青霞心裡一片噁心,她只說了一句話,“我已經有身孕了”,說完轉身進入了內堂。
人群安靜了,所有人面面相覷,算盤落空了,只能先行離開。不久之後,劉青霞去往開封養胎、生子。
之後,劉青霞憑藉這個“孩子”,保下了丈夫留下的鉅額遺產,並悉數捐給了國家。
劉青霞是誰,在她身上又有怎樣的傳奇經歷?今天筆者就帶大家,走進奇女子劉青霞的傳奇一生。
喪夫後的抉擇
劉青霞原本姓馬,出生於1877年,她的父親是兩廣巡撫馬丕瑤,馬丕瑤是清末重臣,奈何時運不濟,為官幾十載,卻正逢國家飄零之際,雖然有一腔熱血,但是報國無門。
劉青霞上面有四個哥哥,作為官宦人家的小千金,劉青霞18歲之前的生活安穩、富足,只需要偶爾讀讀書、繡繡花,生活一點煩惱都沒有。
劉青霞的長兄雖然沒有進入仕途,但是他創辦實業,設立過紗廠、開辦煤礦,熱心公益,是當地近代實業的開拓者。
劉青霞的次兄,跟隨父親的步伐,一路科考成為進士,曾任湖北布政司並署理提學使。
在其父兄的影響下,劉青霞其實一直十分嚮往外面的世界,尤其是家裡濟世救民的思想,也深深影響著她,是以馬青霞自幼就知書達理、頗具才華。
但是,或許是前半生的生活太過於輕鬆,自從她18歲後,她的生活就陷入了動盪不安中。
1895年,劉青霞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中,嫁給了河南安陽的一個大戶人家。
如果是在太平盛世,巡撫家的女兒,怎麼會看上一個做生意的商戶,但是時代所趨,馬青霞的命運已經註定。
這戶人家被稱為“劉半縣”、“雙千傾”,意思就是半個縣的財富都是他們家的,奴僕、良田應有盡有。
據悉,當時劉家在開封、南京等15個城鎮,開設有數十處錢莊和當鋪,這種家業對於當時的社會來說,可以算是一種極佳的歸宿了,也正是這種繁榮的假象迷惑了馬丕瑤。
劉青霞嫁入劉家的同一年,父親馬丕瑤離世。雖然沒有記載,但是也可以想象到,當時馬丕瑤在生命最後的時光裡,最想要的就是,為小女兒安排一段美滿的姻緣,讓她過上富足的生活。
在馬丕瑤眼中,這個劉家家境富足、劉家子又是一個“山西試用道”(用錢捐出的小官),女兒的生活,應該不會很差。
但是,這段在馬丕瑤看來應該是穩妥的婚姻,也給劉青霞帶來了幾十年的飄搖生活。
在那個年代,女子在家從父,出嫁從夫,成親就意味著劉青霞連姓也要改變,馬青霞變成了劉青霞。
新婚的劉青霞很快就發現了,這個在父親眼中的“靠山”,其實是外強中乾。
劉青霞的丈夫劉耀德家境雖好,但是他本人卻是“不中用”,靠著祖宗攢下的家業,揮霍成性、不思進取。
劉家娶劉青霞,也只是為了讓她成為彰顯家族的一個擺設,搭上馬家這個官宦人家。
劉青霞雖然想過讓丈夫往好的方向走,但是劉耀德自己不爭氣,沒過多久還染上了抽鴉片的習氣。
劉青霞看不上不學無術的丈夫,劉耀德也不喜歡這個,有事沒事嘮叨自己妻子。
沒有感情的兩個人越走越遠,結婚七年也沒有一個孩子。劉青霞一直過著深居生活,雙方還是維持著表面的和氣,雖然分居卻不被外人知道。
直到1901年,劉耀德突然因病去世。
原本平靜的生活,也開始因為劉家族人,對家裡財產的覬覦,開始不斷掀起波浪。
劉家人的習性,從劉耀德就可見一斑,平時無事不上門,上門準是被利益所驅使。
劉耀德離世,家裡就只剩下劉青霞和婆婆兩個人,偌大的劉家家業,瞬間成為一塊誰也想嘗一口的肥肉。
在那個社會,女人不能當家,劉青霞看著寡居的婆母,自己若是走了,這群豺狼虎豹恐怕會將這個老人活吞了,她心下十分不忍。
另一方面,死了丈夫的女子被趕回孃家,劉青霞的生活,也不見得會有多好過。
她也實在不願意,讓偌大的劉家家產,被這些一心圖利的親戚霸佔。在身邊人的暗示下,劉青霞聲稱自己已經懷孕。
“一品命婦”走上革命之路
懷著“遺腹子”的劉青霞,去往開封養胎,次年,在婆婆的安排下,帶著大姑子的兒子回到了尉氏縣(一說是劉青霞的姐姐的兒子)。
這個孩子,被取名為劉鼎元,劉家後繼有人。
退一步海外天空,劉青霞為了彌補族人,也為了緩和關係,開辦了劉氏族學,所有劉氏子孫均可以免費入學。
可是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本來很多人對劉青霞“遺腹子”的事,就很懷疑,她的退讓也讓這些人認為,她是做賊心虛。
不久之後,劉家很多人聽說了一些風聲,於是在後面很多年都一直不斷攻擊劉青霞,稱她不守婦道、霸佔劉家家產。
掌握了劉家所有家產的劉青霞,並沒有貪圖享樂,而是不斷救濟貧困,致力於公益。
尤其是對於辦學這件事,劉青霞一直秉持著“教書育人”是大計,非常支援各種辦學事業。
“高等學堂,捐銀三千兩”、“省城開封辦小學堂,捐銀三千兩”、“北京創豫學堂,捐入豫學堂三萬兩,不僅如此,她還捐錢修橋,造福當地百姓。
在她的婆婆去世之際,正逢當地遭遇旱災,劉青霞借婆母葬禮,開粥棚救濟災民長達一個月。她還捐出一頃三畝地,為鰥寡孤獨的老者設孤貧院,造福桑梓。
劉青霞在當地的義舉,受到很多人的敬佩,她的事蹟也逐漸傳播開,而這種捐款讓劉家族人頗有微詞,他們指責劉青霞,拿著劉家的家產“胡作非為”。
但是不久之後,光緒皇帝授予劉青霞“一品命婦”的身份,並準給“樂善好施”字樣。這就相當於,劉青霞成為了“官家人”,擁有了一定的身份。
劉家的產業在劉青霞手中,始終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而她又被官府讚揚,劉家族人也並沒有辦法,從她手中奪走財產,這種“官身”一時也將所有人的小心思壓了下去。
生活開始平平淡淡度過,1907年,劉青霞的兄長,遠赴日本考察學務,劉青霞帶著養子隨行。在日本,她將養子送入了幼兒園,自己則放足,接觸外面的世界。
在日本的生活,讓劉青霞見識了很多事情,在與留學日本的中國學生接觸中,她開始走向了革命之路,劉青霞捐款,幫助留學生創辦《河南》雜誌。
當時魯迅、周作人、許壽棠等,都曾是《河南》雜誌撰稿人,這本雜誌一度都是革命的宣傳陣地,文章言辭犀利,對國內的革命浪潮有很大影響。
不光如此,劉青霞還幫助李錦公籌辦“大河書社”、捐款幫助燕斌創辦《中國新女界雜誌》。
這些幫助,都在為中國的革命事業添磚加瓦,在和這些革命先驅的接觸中,劉青霞逐漸開始明白革命的意義。
不久之後,她就毅然加入了中國同盟會,成為孫中山先生的忠實追隨者。
雖然在日本的生活只有半年,但是這種思想,對她的影響卻很大,回國後的劉青霞也在不斷從事革命工作。
劉青霞深感封建時代對女子的迫害,所謂的“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思想,根本就是對女性的禁錮。
回到家鄉後,劉青霞一力創辦華英女子學校,她自任校長,聘請很多真正有知識有才幹的老師任教。
華英女子學校的入學要求就是“放足”,在學校的課業安排上,劉青霞不僅安排有理論課程,也安排了很多實用課程。
這個學校不但不收學費,一應的學生開支,全部由劉青霞出資承擔。
華英女子學校培養了很多有文化、有思想的新女性,很多學生在這裡接受了革命的啟蒙,走上了革命道路。
1911年,武昌起義之後,各地紛紛響應起義活動。張鍾端回國開展革命活動,就曾聯絡同是同盟會成員的劉青霞。經過劉青霞的安排,張鍾端聯絡到了更多的革命黨人。
不久之後,河南起義爆發,在此次起義活動中,劉青霞再次捐款1600兩白銀,辛亥革命之後,劉青霞出任多項職務,一直在為革命事業奔波。
但是由於袁世凱的“復辟”,當時河南的革命景象,一直沒有什麼進展,很多革命黨人也遭受了很大打擊,劉青霞不願意和張鎮芳等人同流合汙,辭去國民捐總理職務。
和養子對簿公堂,晚景淒涼
但是,劉青霞並沒有放棄革命的初衷,反而一直期待新的革命轉機。
這個時候,劉氏族人開始興風作浪,因為當時的劉青霞從事革命工作,不免要與外面的人接觸。
劉氏族人開始以此為理由,攻擊劉青霞,甚至將她告上公堂。
其實他們就是因為在革命事業中,失去了官位,心中多有不忿,伺機打擊報復。他們要求劉青霞,補償他們在革命中失去的7萬吊錢。
不光如此,在過去的幾年中,這些人一直從劉氏的公茂典當鋪中,支取白銀濫用,1911年的花銷竟然達到了50萬兩。
劉青霞填補了巨大的窟窿,還用自己的私人財產,共計十八萬五千兩捐助公茂典當鋪。
與此同時,劉青霞知道這就是個無底洞,所以她要求此次後,自己與典當行劃分清楚,再也沒有瓜葛。這些人卻不肯,他們只想靠著這個典當行吸血。
這場官司長達十年,劉青霞寸步不肯讓,還在1912 年11月17日,在《自由報》上發表了《豫人劉馬青霞披露》( 即《告四萬萬男女同胞書》) 。此文以自己的經歷為主線,闡述了自己的思想主張。
可是劉氏族人,並沒有因為劉青霞的態度而放棄,此時他們已經想到了一條更惡毒的詭計。
1913年,劉青霞北上見到孫中山先生,得知孫中山正在籌辦鐵路,她深感責任重大,於是她提出自己願意捐獻所有財產,幫助孫中山先生。
孫中山先生對此大加讚揚,立即以鐵路督署名義擬定公文,著手於接收劉氏財產。但是時局驟變,此事被擱置下來,劉氏族人秘密狀告劉青霞通革命黨人。
幸虧劉青霞的哥哥一力周璇,劉青霞才得以倖免於難,這場陰謀讓劉青霞差點喪命,劉氏族人,也不能再從劉青霞那裡佔到便宜,但是他們並沒有放下爭奪財產的念頭。
他們開始勸導劉青霞的養子劉鼎元,和劉青霞脫離關係,爭奪財產。
劉鼎元沒有承受住財產的誘惑,不顧養母對他的恩情,在劉家人的攛掇下和劉青霞對簿公堂。
在數年的財產爭奪戰中,劉青霞已經筋疲力盡,養子的這一舉動更是讓她心灰意冷,她決意結束這場荒唐的鬧劇。
1922年,隨著公茂典當鋪的官司,劉家所有財產最後以馮玉祥“與其族人爭訟,不如收歸國有”結束。在劉青霞的要求下,劉家財產幾乎全部用於河南的教育支出中。
和養子分離開後的劉青霞,回到了河南安陽,獨自一人生活。
回到安陽,她還拿出自己的積蓄捐助開封難民所,經過半生的動盪生活,她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不久後就病逝了,年僅45歲。
結語
劉青霞的一生經歷豐富,雖然成長於封建家庭,但並沒有受到時代的侷限,走上了革命道路。孫中山先生親筆為她題詞“天下為公”和“巾幗英雄”。
後來,大家將她與秋瑾並贊,稱為“南秋瑾,北青霞”。
她的一生,也被更多的人稱讚,成為民國曆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