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小牛橫空出世,2019年九號對標小牛正式進入電動車行業,當傳統電動車企業還在守著自己的市場份額,悠然自得時,誰能想到,年輕的小牛卻給傳統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危機感。
代表高階智慧的品牌小牛電動,在其他品牌還未來得及反應時,就已經迅速搶佔市場,似乎在告訴傳統電動車企業,電動車要玩兒高階,你們的思維錯了。
橫空出世的小牛,就此在電動車行業扎穩腳跟,四年後,小米生態鏈九號也瞄準電動車行業廣闊市場,九號以此來對標小牛,以高階智慧形象進入電動車行業,行業競爭加劇。那小牛、九號作為網際網路品牌爆火原因在哪?電動車行業未來發展在哪?
小牛爆火原因
傳統企業固步自封
小牛的爆火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原因。一方面是此前的電動車市場太過安逸,老牌企業只要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夠了,缺乏創新,電動車行業同質化嚴重,特別是在外觀上,去掉LOGO,你都不知道哪個品牌的車。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給了小牛巨大機會,小牛以高階智慧的理念,加上簡約、前衛的設計,迅速在電動車掀起了熱潮。回顧當時電動車,傳統品牌售價普遍在2000-3000元,小牛的售價基本在5000以上,如果以當時傳統品牌的思想就是“賣那麼貴,是不是瘋了,有人買才怪”。
小牛無疑打破了這種固有的思維,一直以來電動車都被認為是落後、廉價的代名詞。反觀年輕的小牛,以簡約、精緻的工業設計與工藝,和高階、智慧化的理念,讓小牛電動脫穎而出,網際網路時代,消費者在各方面都追求個性化,產品的審美就顯得尤為重要,小牛的獨特設計,首先從外觀上就為高階價格打下基礎。
科技感、智慧化產品
另外小牛注重顏值的同時,智慧化、科技感十足絕對是小牛的核心理念,此前的電動車,功能單一,車身笨重讓消費者僅僅是為了代步而騎車,而小牛的“智慧化”基因,讓騎行者與車有了互動體驗,手機與車輛互聯、無鑰匙解鎖啟動、電量監控、定位防盜、遠端操控、安防預警這些智慧化功能都是小牛成功的原因。
而且,小牛也是率先應用鋰電池的品牌,電動車從此不再是消費者眼中的“傻大個”,輕量化、顏值高、科技感十足的小牛電動車,就此成為當代年輕人的電動車首選,這也是小牛電動車市場定位,面向年輕化消費人群。
由於市場定位精準,產品更加迎合當下消費理念,小牛僅僅用了四年,就完成了上市。面對電動車行業廣闊的市場前景,小牛異軍突起,傳統企業暫時無法招架,面對小牛的日益壯大,誰能捨下這麼大的蛋糕?於是,九號攜小米光環入局,對標小牛,準備也來分一杯羹。
九號攜小米光環入局
收購平衡車Segway佈局電動車
九號自進入電動車行業,大家都知道,這是小米系品牌,與小牛一樣,具備網際網路基因,九號作為高科技型公司,在小牛進入電動車市場同年,九號收購平衡車品牌Segway(美企)轉戰電動交通工具,有了這樣的基礎,加上國內新國標的實施,讓九號更加有了用武之地,九號於19年釋出了C、E系列電動車,正式進入電動車行業。
九號自19年以來,一直被冠以高階電動車的姿態,它的價格也的確證明了這一點,歷經兩年,九號的確在電動車行業中扎穩腳跟,一方面原因當然是頂著小米的光環;一方面在收購Segway後,讓九號有了一定的技術儲備,九號的車與小牛外觀上方多少有些形似之處,插一句題外話,之前小牛與九號因外觀相似還在微博上互撕一波,蠻有趣的,話說回來,無論九號在外觀上是否抄襲,但產品材料、工藝設計、外觀配色都具備質感,而且在智慧化功能和外觀配置上,都具備明顯的辨識度。
營銷喜憂各半
在營銷上,九號一直以“真智慧”作為自己營銷口號,小米技術的加持,然後九號本身作為高科技企業,讓車在智慧方面,確實夠優秀,但也有過分營銷的地方,比如九號遠端遙控、無人駕駛的確是有些過了,適當的營銷是會帶來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如果過分營銷,那可能會令消費者對品牌失去好感度。
同樣也有好的地方,個人認為是九號成功的地方,打造聯名款車型,與卡通品牌LINE FRIENDS合作,推出的“布朗熊”、“可妮兔”和“莎莉”就深得消費者喜歡,小編也是其中的粉絲。在買車之外,迎合消費者興趣,為產品賦予更多的價值,也是未來行業發展趨勢。
真智慧還是智商稅
九號電動車自上市以來,車款都是比較貴的,但因其智慧化的功能的確圈了一波粉,但也有人說和價格比不值得,那到底是九號電動車是真智慧還是智商稅呢?個人認為一半一半吧,真智慧的部分應該是價格在九號中等層次的,而收智商稅的車,價格在九號車系裡面是最貴的,比如九號E200P,一方面是因為配置溢位,因為電動車天生續航短的原因,導致高配的電動車多數時間是用來看的,縱使車的配置豪華,對得起價格,最後還是無法發揮出該有的效果,那這輛車就失去了意義。
縱觀目前電動車市場,“智慧化”概念已經成為行業發展主流,但過度智慧化反而導致亂象迭生,為電動車增加一些花裡胡哨,沒有實際用途的“偽智慧”,這在電動車行業中不在少數,一場以“智慧化”為開始的行業熱潮,隨著過渡的應用,勢必會讓消費者感到厭煩。
另一方面,電動車因車身結構原因無法將車開發的速度很快,高階配置效能也應用不出來,有些品牌擁有一定技術,但別隻學了皮毛沒學靈魂。
電動車行業需要良性發展,未來科技化、智慧化兩輪電動車市場還等著你們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