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初期,呂后掌權15年後去世,不久,呂氏家族權力被劉邦的嫡系大臣一一剝奪。
周勃等人為了徹底消除呂后外戚的隱患,劉邦的老臣們廢掉了小皇帝劉弘。
事實上,劉邦的兒子們,只剩下了代王劉恆和淮南王劉長。大臣們普遍認為劉長母親家族強勢非常跋扈,如果劉長做了皇帝,極有可能再次出現外戚專權的局面。
而代王劉恆之的母族薄氏家族,一向以克己謹慎而著名於世。
所以,在公元前179年,大臣們最後決定迎立劉恆為皇帝,這個人就是漢文帝。
漢景帝劉啟是漢文帝的兒子,公元前156年繼位,在位十六年。
這父子倆長期努力經營大漢江山,出現盛世局面,也就是所謂的“文景之治”!
那麼,在匈奴大兵壓境的背景之下,為什麼文景之治還能夠成為歷史上最著名的盛世呢?
1
文景之治的時候幾乎沒有“剩女現象”
文帝和景帝繼續獎勵人口生育與土地開墾,皇帝規定民女15歲至30歲不出嫁,就要分五等罰錢。
也就是說,有女不嫁的家長會被罰款,長期不嫁的女人,罰款額度會越來越高。
與此同時,又免部分努力耕作的農民的徭役。
這樣,農民的負擔減輕了,手裡有餘錢,婚姻問題自然容易解決。
事實上,皇帝認為“大齡剩女”會給家庭帶來不吉利,所謂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主要還是搞好“女大當嫁”,不要挑三揀四。
美滿家庭是強盛國家的基礎,文帝時期基本上沒有剩女了。
文帝后期,針對農業生產發展緩慢的情況,連續4年取消農民的田租,賑撫救急孤寡的貧民。
並及時提出“右賢左戚”的用人策略,就是尊重賢能之士,疏遠外戚之官,用“先民後己”的口號,來號召地方官吏舉薦賢良來朝廷當官。
說白了,這樣做就是讓普通讀書人有機會做官,實現向上流動。
因此,西漢的文帝、景帝兩代皇帝,四十年左右的時間裡,政治穩定,社會安寧,出現了多年未有的富裕景象,是漢朝從國家初定走向繁榮昌盛的過渡時期,史稱“文景之治”。
2
文景之治|農民有錢在於提高糧食的價格,減少田稅
文景之治是中國進入帝制後,出現的第一個盛世。
秦朝十五年的殘酷統治,以及秦末戰爭的巨大破壞,造成了當時整個經濟的癱瘓,漢朝建立之初,面臨的是一個內外交困的局面:
想當年,全國人口死亡大半,農民大量逃離鄉里成為流民或者奴婢,土地多數拋荒,糧食供應短缺,每石糧食要賣到四五千錢,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人食人”的慘象。
事實上,西漢初期呈現出一片殘敗景象,人口銳減,經濟蕭條,糧食奇缺,居然出現人吃人的情況。
據說,皇帝出巡,居然連四匹毛色一樣的駕車的馬都湊不齊了,以至於將相就只能坐牛車出行了。
可見,解決溫飽問題非常必要,為此文景之治的時候,採取措施,提出了“貴粟論”!
從公元前180年到公元前140年,漢文帝和漢景帝勵精圖治40年,堅持扶持農業的發展。
- 貴粟政策
文帝時,政論家晁錯上《論貴粟疏》,提出了“貴粟論”。
所謂“貴粟”,說白了,就是古代一種以提高糧價和種糧者的社會地位,來促進農業生產的主張。
具體做法是“使民,以粟為賞罰”,也就是人民交糧食給政府,可以得到官爵或免罪。
這樣,國家糧食多了,可減輕賦稅,商人要爵位,先要向農民買糧,糧價得以提升。
文景之治的出現,不僅使戰國以來戰亂連綿的社會,終於有了一個休息的機會,黎民百姓獲得了暫時的安寧。
更重要的是表明了漢初的君臣集團,在經歷了秦速亡的歷史過程後,已經善於反省,並總結歷史教訓,適時調整策略,以維護整個國家的長治久安。
正如年輕的政治家賈誼就說:
雖然秦已經轉為漢了,但秦的遺風仍然沒有改變。
那些平庸的官吏只知道忙於俗務,根本不知道移風易俗的重要性。
如果不改變這些,漢朝將不可避免地重蹈秦的覆轍。
3
文景之治|幾乎沒有缺胳膊,少腿的人,奉公守法的循吏很多
建立西漢王朝的劉邦,及其功臣集團大多為秦代的低層小吏,文化程度不高,特別是劉邦本人,建國後仍然主張:馬上奪天下,馬上治天下。
事實上,劉邦沒有廢除秦朝的殘酷法律。
與此不同,漢文帝在位年間,勤政愛民,百姓富裕。
每年春耕時,他們親自下地耕作,給百姓做榜樣。
文景二帝在位近四十年,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使生產得到恢復並迅速發展,國家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景象。
- 改革殘酷刑法
秦代法律十分嚴苛,漢初基本繼承了秦律,雖然經過高祖與呂后幾次修改,但還存在很多苛刻的條例。
漢文帝下詔重新制定法律,根據犯罪情節輕重,規定服刑期限,罪人服刑期滿,免為庶人。
明令廢止了罪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連坐的法律。
秦代有黥、劓、刖、宮四種肉刑。
劉恆下詔廢除了黥、劓、刖這樣的酷刑,改用笞刑來代替,後來劉啟又減輕了笞刑。
刖就是搞斷犯人的腳和腿。這個處罰在春秋戰國很流行,文帝廢除了這個刑法。
兩代皇帝的努力,終於使西漢達到移風易俗,黎民淳厚的局面。
當時能奉公守法的循吏,如河南郡太守吳公、蜀郡太守文翁這些人,都能嚴於律己,為人表率,辦事清廉公正,不用強迫的方法,就能使人民順從地接受感化。
當然,文景之治並不是盡善盡美,它只能代表當時的政治、經濟較之前代進步和繁榮,並不等於就是太平世界,朗朗乾坤,因為當時潛在的問題仍然很多。
文帝親耕藉田,提倡農耕,免收天下農田租稅12年。
漢景帝改收民田半租,三十稅一。
西漢在文、景兩個皇帝統治下,前後39年,終於形成了超過戰國時期的經濟繁榮。西漢前期對匈奴和親,避免大戰爭,再加田租輕微,徭役較少。
文帝主張和鄰國和平相處,不輕易發動戰爭,給老百姓創造了安逸穩定的生活環境。
4
文景之治|文帝注重個人魅力,他善於做榜樣,景帝也能夠勵精圖治
文帝曾經宣告:百官的錯誤和罪過,都要由皇帝來負責。
他本身生活極為儉樸,屢次下詔,禁止郡國向皇帝進貢物品。
對周邊少數民族,採取安撫友好的政策,不輕易用兵。經過文景之治,人民不再流離失所,人口迅速增長,國內政治安定。
少數民族,排除“試力征伐”政策,採取“內治外和”的政策。
而劉恆與劉啟減輕刑罰,減賦稅,親儒臣,求賢良,年歲收成不好就下詔責己,又不大更張,一意與民休息。
文、景兩代對周邊少數民族,也不輕易動兵,盡力維持相安的關係,以免煩擾百姓。
文景之治之所以成為封建社會的盛世,與劉恆個人的勵精圖治是分不開的。
劉恆即位不久,使臣下能大膽地提出不同的意見。
劉恆自己也相當節儉,他在位23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之物都沒有增添。
他提倡節儉,經常穿著一種粗厚的黑色衣服,不穿綾羅綢緞。
他最寵愛的慎夫人,所穿的衣服不準拖長到地面,臥室的帳子不得繡花,以示簡樸。
他從被封為代王到當上皇帝,從不大興土木,沒有增添宮廷建築、花園、車馬。
文帝與匈奴繼續定立了和親之約,此後匈奴雖背約屢犯邊境,但文帝只是詔令邊郡嚴加備守,並不興兵出擊,以免煩擾百姓。
所以匈奴大兵壓境,也沒有影響“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
到了景帝后期,社會穩定,糧倉貯滿糧食,府庫充實。
道德博聞被認為是“文”,由義而濟被認為是“景”,文與景都是上好稱呼。
這個“文景之治”是秦始皇統一天下以來,第一次讓後人稱羨的時期,進而成為歷史最著名的盛世。
一起探討大漢文景之治,歡迎關注和“去助力”我!
作者:龔柳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