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沛喪葬風俗②
寧隔千里遠 不隔一塊板
——說說徐州北部喪葬習俗之盛殮諸禮
作者:焦伯奎
攝影:於世偉
家中的老人一旦過世,在穿好送老衣和指路後,其後有幾項議程要接著進行,這些議程都是為盛殮作前期準備的工作。
01
首先在大門口放一個用秫秸扎制的三角體架子,此稱為“紙古棟子”。上面掛有年歲紙,即逝者多少歲,要掛多少張用白紙或黃裱紙裁成的長紙條,還要用面捏成小麵餃子或小面錢,用線穿起來,也是多少歲穿多少個,再掛上幾串用金箔和銀箔疊成的元寶。
“紙古棟子”的放置方位是男左女右,即如果大門朝南,男喪放在門東旁,女喪放在門西旁。
02
其次要封門,用寬約七八公分,長約三四十公分的白紙或黃裱紙貼在大門上,如果男的去世,雙門關上貼成“/ \”狀;如果是女的去世,貼成“\ /”狀;男女雙方皆去世,貼成“××”狀。即陌生人一看封門的形式和紙古棟子的放置方位,便可以看出逝者的性別。
大門兩邊還要貼喪聯和橫批,喪聯有很多種,故不多複述。關於橫披,有很大講究:
1如果是父親健在,母親去逝,則不可寫“當大事”,可以寫“沉痛哀悼”或“萱堂含悲”等;
2如果上面還有健在的父母或岳父母(公婆),無論逝者是男是女、年齡多大,都不可寫“當大事”;
3父親、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皆去世,母親去世也可以寫“當大事”;
4如果是父親去世,且上面沒有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可以寫“當大事”。
關於“當大事”的由來,可以上溯至《孟子·離婁下》:“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
03
再者是報喪。由喪主向大老執列出報喪的範圍和親戚莊址姓名,大老執便差使專門的人分別去報喪,此稱為“差信”或“送信”。
報喪第一開始報的是逝者的孃家或岳家。
報喪人到達其親戚的村上,如果不知其在村上的具體位置,一般是到村口向人打聽其具體位置,以免走錯,農村對於這類事情很是忌諱。
當準確知曉親戚的具體位置,這時候也不能貿然進入,則在大門口喊話,等這家的主人出來後,再對其親戚資訊仔細核對,確認無誤後,這家親戚才把送信人領到家中。
送信人把逝者去世的時間、何時盛殮告知親戚,親戚再仔細詢問其情況、送信人是否吃飯、抽菸、喝水等客套一番。
送信人一般都是送過即走,也有的路途遠,趕到飯點,親戚則設宴招待,在設宴時不能喝麵條、菜裡不能有粉絲、粉條等,以免有接二連三之嫌。
逝者的孃家或岳家,屬於聞信即到的親戚,不論何時,只要接著報喪資訊,馬上組織家族人員前去弔喪。現在除了這類親戚還需專人送信,其他的親戚多是電話告知。
04
第四是破孝。關於破孝,後面有專篇敘述,故不再複述。
05
關於弔喪,在所有的親戚中,逝者的孃家和岳家為尊,弔喪的親屬到達村口時,逝者的兒子和兒媳要到村口迎接,其他親戚則不需要。
在迎接時,要哭著去,父親去世,不哭“達達”或“爸爸”,要哭“爹”;母親去世,不能哭“媽媽”,要哭“娘”。農村有句俗語“哭爹喊娘”,就是說的此時。
在將要到達碰面時,孝子對來弔喪的親屬伏地叩首,大老執喊道:“孝子接×莊的客啦!”孝子隨即哭著返回,弔喪的親屬哭著跟隨。
逝者至親,如孃家或岳家、女兒家、侄女家、外甥、姐妹等親戚進村則哭,其他的親戚在離喪家三四十米時才哭。女客要手拿毛巾捂半邊臉,喊著對逝者的稱呼邊走邊哭,當將要走到大門口時,逝者家族的遠房侄媳、孫媳、侄孫媳們要進行攙扶迎接,直至送到喪屋內或靈棚下。
喪屋裡守喪的兒媳也要陪哭,這些女客進入喪屋,在靈床前方或蹲下、或坐下,大哭不已,聲音哀婉,如泣如訴,訴說著對逝者的不捨、唸叨著逝者生前的好處、賢德及對逝者未盡到義務的自責等,讓圍觀的人們聽後為之動容。
大約哭四五分鐘,附近就有人則勸其不要哭了,說些安慰的話,女客則停止哭泣,對著靈床向逝者遺體磕頭。
這時,兒媳要對其叩首致謝,以表示還禮。男客也是同樣,如果弔喪人的輩份比孝子輩份低時,孝子叩首致謝後,輩份低的還要對其磕頭還禮,以表尊重。
在下葬日弔喪時,來弔喪的親戚除至親親戚進喪屋,其他的則在靈棚下即可。
06
關於謝客,在中午吃飯時,逝者的孃家或岳家親戚要坐在席口前幾桌,謝客要先謝孃家或岳家親戚,再謝其他親戚。在喪席涼盤和熱盤上完,該上燉菜和饅頭的時候,大老執領著孝子來到賓朋前,高聲喊道:“孝子謝客啦!先謝×莊姥孃家的客,再謝其他眾位客位!”
重孝子隨之執杖叩首。與其同時,吃飯的所有客人都要站起來,表示還禮。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如果被謝的客人比謝客的孝子輩份小或平輩年齡小,還要作揖還禮,只有輩份大或平輩年齡大的人可以坐著不起。
在孝子謝客過後,逝者的孃家或岳家侄媳等女客要到靈棚下再次磕頭,表示謝飯。
07
關於守喪,自家中老人去世後,其重孝子不能隨便出入家門,所有對外交往活動不再參與,只在家中專心守喪。
孝子在靈床東面守喪,長子在前,其餘子侄依次;兒媳、女兒在靈床西邊,長媳在前,其餘依次排列,女兒最後。
守喪期間,吃住在喪屋,不得離開,地上鋪上麥秸或草苫;孝子不理髮、不剃鬚,直到五七之後才能解禁,所以家中一旦有老人即將離世,孝子趕快到理髮店理髮、刮臉、剃鬚。
08
關於哀杖,哀杖一般為柳木的,後來柳樹稀少,也有用楊木代替的,哀杖上面斜纏著黃裱紙條,在砍制哀杖時,全家無論有多少孝男孝女,必須從一個柳樹枝上砍下來,以表示是近門近支,是一支人家。
因此,重孝子的哀杖最粗,以下按輩份和親疏逐漸變細。
09
盛殮 在盛殮前,先把棺材內部打掃乾淨,用些許草木灰墊在下面,其作用是用以吸潮,又草木灰有“青龍”之說,也寓避邪。用草木灰還有一層意思,是為了萬一若干年後子孫起喪起到記號的作用,因為草木灰不會變化,如果起喪看到了青灰,就意味著到底了,當然這只是預備之意。
草木灰上面鋪上一層黃裱紙或白紙,在紙的上面放上七枚制錢,也可用硬幣代替,擺成北斗七星形狀,民間相傳“南鬥主生,北斗主死”。
棺材四角放上一把炒過的棉種,表示“綿綿有子”。
如果逝者在陰曆逢“三六九”去世的,還要用紅紙剪一紙孩貼在棺材內,因為本地有“三六九,帶人口”之說,貼上紙孩就算帶走了,為之化解。
最後撒上五穀雜糧,代表生根、子孫昌盛。
10
喪屋內靈床前的供桌移往別處,靈床靠向一邊,把棺材抬進屋內,放在正中間,下面墊一磚頭。先在棺材內鋪上一層黃色褥子,把頭枕和腳枕放好,分別在肩膀下、腰下和腿彎下放三根麻繩,俗稱“千斤”。
長子抱頭,次子或侄子抬腳,其他六人分別拉住千斤的一頭,把遺體按先進腳、再側身、最後進頭的順序,輕輕地放進棺內,然後整理壽衣,再從壽衣的小內襟上撕一布條,有的釘在孫子或重孫的棉襖上作帶子,以表“代代相傳”之意。
逝者手裡的打狗餅和茶葉包再次放好,把噙口錢(魚)從口中取出,掛在其耳朵邊,解開腳上的麻繩,以方便在陰間行走。
在以前不火化時,千斤繩要從遺體下抽出,現在時興火化,遺體在火化時還要移出棺材,千斤繩不抽,暫時放在遺體下。
靈床及床上的席、箔之類抬出屋外,不能碰門或門框,放在院外,任其風吹雨淋。如果還要,則等到五七之後方可使用。老人用過的褥子和被子,被寓為“子孫窩”,有的為後代保留。
11
整理好壽衣後,便開始為逝者整理遺容,俗稱“沾臉”。大老執端一碗清水,由其長子用棉花沾上水,先擦拭其眼睛,口中喊道:“爹(娘)來,給您老淨面了。”
擦完眼睛後,擦拭後的棉花用手往背後一扔,長子媳在後邊扯開孝袍大襟兜住;第二塊棉花沾上水,再擦拭其鼻翼兩則及鼻孔,再往後扔由長子媳兜住;第三塊棉花擦拭嘴巴,動作同前,長子媳要把接住的三塊棉花扔在屋簷上.
大老執把水倒掉,把碗摔碎,再拿一塊小鏡子照照遺容,拿一張籮在遺體上方平著轉一下,把鏡子把碎,把籮面捅破。
拿一朵花插在遺體的腳後,其兒媳圓囈道:“爹(娘)來,您老別想家,想家就坐起來看看花。”如此反覆唸叨幾遍。拿一白色被子蓋在遺體上,這樣叫做“鋪金蓋銀”,露出遺容,方便親屬瞻仰。
12
這一切完畢後,大老執領著長子走出喪屋,對外喊道:“孝子懇×莊看殮的客,再懇其他眾位客們。”孝子執杖叩首,返回喪屋,男孝子在東,女孝子在西,棺材周圍留出走道,供看殮的客人行走。
先由逝者的孃家或岳家帶頭,從東面進入圍著棺材一週,瞻仰其遺容,再從西邊出來,在院子裡排好佇列,與其同時,孃家或岳家的侄媳婦要在棺前燒紙。
等所有客人看殮完畢後,再把棺材天板抬上蓋好,如果逝者還有兒孫或至親奔喪未到的,天板不蓋全,俗稱“留材口”。
這時候屋內孝子及院內客人大哭,作楫、磕頭。大老執再把孝子從喪屋裡叫出來,高聲喊道:“孝子謝所有看殮的客了!”
孝子執杖叩首,孝子進入喪屋,大老執再對所有的客人講到幾日火化、幾日下葬及關於辦供的親屬等事宜。
看殮的客人離去時,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客人和喪屋內孝子告別後,要哭著從喪屋內離去。
現在這樣的情況不多了,都是直接告別就走了,偶有老門舊家、比較講究禮數的孃家或岳家人,還是要排隊從喪屋內哭著離去。
13
關於下葬的日期,男喪要同伯叔商量,女喪要同舅或老表商量,從嚥氣那天算,一般是不出一七,一七內天天都是好日子,出一七就要專門看日子。
如父母一方去世,要選擇單日子;父母雙方皆去世,要選擇雙日子。
14
現在國家實行火化政策,喪葬習俗上又多了一道程式。
在火化時,逝者孃家或岳家的親屬要到場,殯儀車到來後,先把車上的擔架抬出,放在棺材一側,孃家或岳家的侄媳同女孝子在棺材前燒紙,男孝子在靈前行禮磕頭。
同時,眾人把棺材天板抬下來,放到一邊,同入殮一樣,由孝子抱頭和腳,眾人各扯千斤一頭,按照與入殮相反的程式,先出頭、再側身、最後出腳的順序輕輕地放到擔架。
這時外邊燃放鞭炮,眾人抬起擔架送入殯儀車,孝子、家族代表、孃家或岳家代表紛紛上車,殯儀車哀樂低迴,緩緩駛出,其餘眾孝子跟隨痛哭相送。
到達殯儀館,按照殯儀館的程式和規定,把遺體抬至待焚小車上,再次整理壽衣,把千斤拿出,白色衾單收好。把遺像放在停靈臺上,點燃蠟燭和香,火化時,放鞭炮,在停靈臺前燒紙。
火化後,骨灰盒放到停靈臺上,由孝子率所有跟隨親屬行禮,然後孝子抱著骨灰盒,口中反覆喊道:“爹(娘),回家啦!”由殯儀車護送回家。
在快到村口時,殯儀車停下,孝子懷抱骨灰盒往家走,燃放鞭炮,家裡的孝子和親屬要出村痛哭迎接。
快要達到時,迎接的孝子和親屬對著骨灰盒磕頭,然後把骨灰盒轉交到長子手中,一路痛哭回家。
到家後,把骨灰盒輕輕地放到棺材裡,用紅布在四角固定,以防骨灰盒前後移動,再蓋上原先覆蓋遺體的白衾單,有的再放入逝者生前喜愛的物品隨葬。
眾人抬起天板蓋好、放正,前後移動推入預先留好的榫中,此稱為“引扣”,也叫“合龍口”。有的還要砸釘,砸釘的個數和龍鳳榫個數相同,也是三個,男左女右,即男的左邊兩個,右邊一個;女的左邊一個,右邊兩個。
砸釘執斧者有的是重孝子的老表、有的是重孝子的伯叔,還有的請木匠執斧,請木匠執斧要付“賞禮”,三五十元不等。在砸釘時,重孝子要在棺前喊著:“爹(娘)來,您躲釘。”砸一下,孝子喊一聲。
然後棺材蓋上棺衣,棺衣的顏色是男藍女紅。最後,大老執領著重孝子喊道:“謝×莊來參加火化的客。”重孝子伏地執杖磕頭致謝。至此,盛殮儀式到此結束。
盛殮儀式,從點點滴滴與逝者的親身接觸,是最後為逝者妥貼安排的一次過程,由切實付出愛與關懷的行動,更是藉此彌補生者心靈的創傷,幫助生者走出失去親人的痛苦陰影之中。
2017年7月21日於上海寶山
(作者近照)
作者簡介:
焦伯奎,1977年11月生,豐縣順河鎮焦莊人,畢業於順河聯中,現在中冶寶鋼技術第五分公司(五鋼裝置公司)工作。沐獵獵漢風,承絲絲道韻。愛讀書,工詩詞,仰文學,尤愛傳統和鄉土文化。繁忙工作之餘筆耕不輟,其作品散見於各類報刊和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