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遇到煩心事時,一般都會做些什麼事來轉換心情呢?有沒有那麼一些時刻,明明不餓但就是非常想吃東西,好像所有煩惱在大吃的那一刻,煙消雲散。甚至有些人一遇上煩心事,就習慣性地開始放縱地吃吃喝喝,還停都停不下來。
這時候,就得警惕“情緒性進食”了,此時食物不再是解決生理飢餓的糧食,而被當成了一種彌補情感需求的工具。
借吃消愁,真的有用嗎?
很多人在遭遇工作壓力、情感挫折或者感到孤獨時,最簡單的宣洩方式就是吃,彷彿只有美食才能讓他在苦悶的日子裡找到一絲安心、快樂的感覺,這其中主要跟以下原因有關:
01 副交感神經系統活躍
腦神經科學的研究表明,面對壓力時,大腦的“交感神經系統”被啟用,我們會全身心進入一種“興奮模式”:心跳加快,以及新陳代謝亢進、肌肉工作能力增大。
而“吃東西”的刺激,則會啟用大腦的另一種“副交感神經系統”,把我們從“戰鬥模式”強行切換到“修養模式”,人就會感覺舒心了點。
02 多巴胺帶來愉悅感
美味食物可啟用調控情緒的中腦-邊緣多巴胺神經系統,促進多巴胺釋放,令人產生快感。
03 血糖升高帶來滿足感
人體血糖水平相對較高的時候,情緒更加穩定和愉悅;血糖水平低的時候,更容易出現煩躁、易怒、情緒低落。
但“借吃消愁”一時爽,卻不能夠一直爽。一方面,情緒性進食的刺激無法維持很久,另一方面,持續地情緒性進食會慢慢演變為一種“懲罰”,給我們的身體和心理帶來一定的負面後果。
長期情緒化進食
讓身體“潰不成軍”
很多時候,情緒化進食,往往伴有一定的“報復性進食”,它不餓但想吃,甚至吃飽了還想吃,有些人可能還會吃到嘔吐等情況,對身體來說都會造成較大的傷害。
01 從生理角度,變胖、傷腸胃
有研究發現,人在積極情緒時傾向於攝取健康食品,而消極情緒則助長攝取“垃圾食品”的傾向,比如油炸食品、甜品、辣條、汽水、酒精等,這些飲食一般都有三大特點——高油、高糖、有刺激性。
而長期吃這樣的食物,熱量超標,消耗不掉就會轉變成脂肪堆積在體內,離肥胖、高血脂、脂肪肝等慢性病都不遠了。
02 從心理角度,陷入不良情緒的迴圈
每次吃完那些高糖高脂肪的食物,我們會意識到自己攝入了太多的卡路里,這時一種新的對於體重和健康的焦慮會油然而生。
這種焦慮加上原本的糟糕情緒,會讓人產生更為強烈的想要暴飲暴食的慾望,我們往往就這樣陷入”借吃消愁愁更愁“的惡性迴圈。
情緒化進食,你中招了嗎?
到底是真的肚子餓了還是情緒衝動想吃東西呢?不妨簡單自測一下:
① 突然覺得餓,而不是隨著時間慢慢變餓。
② 渴求一些特定的食物,一般是高糖、高熱量的,而不是說能吃飽的就好。
③ 經常無意識地進食,意識不到自己原來已經吃了很多東西。
④ 即使吃飽、吃撐了心理也沒有滿足感,停不下來。
⑤ 過量進食後會覺得後悔、愧疚。
如果你符合以上幾條,那基本就是情緒性進食了。
4步幫你停止情緒性進食
01 調節情緒,釋放壓力
當出現悶悶不樂、不願見人、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時,要學會自我調節。
① 嘗試“蝴蝶抱”
這是心理治療中的一種技術,可以幫助我們緩解壓力、自我放鬆。
【操作方法】:兩腳踏實地放在地板上,閉上眼睛,做幾個緩慢而自然的呼吸,雙手交叉抱在胸前,左右兩隻手交替輕拍自己,做4~12次。
② 聽音樂
人們在聽輕音樂時,讓人快樂的多巴胺可提升9%。
③溝通
找自己的朋友、親人等聊天,與恰當的人在適當的時間傾訴與溝通是舒緩情緒最好的方法之一。
④大喊
前往不會受干擾或者不會打擾他人的地方大聲呼喊以宣洩自己抑鬱的心情。
02 拋開雜念,專注品嚐食物
專注於自己所吃的食物,有意識地感受到我們在吃什麼、吃多少、吃得飽不飽、好不好吃。
而且只有仔細咀嚼,放慢進食速度,身體才能及時接收到胃傳出的飽腹訊號,防止飲食過量帶來的身體不適。
03 降低自己暴飲暴食的機率
① 保證一日三餐,不要讓自己太餓或者太飽。
② 保證在你生活觸手可及的地方很少或沒有垃圾食品,很多時候其實不買就不會吃。
04 調整生活方式,保持好的狀態
① 每天堅持運動有利於身心健康,研究發現每天35分鐘的運動可降低17%的抑鬱症風險。
② 早睡早起不熬夜。睡眠不足會增加壓力激素皮質醇水平,讓人更難以應對壓力。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作息,才能保證身體處於正常節律和正常內分泌狀態,提升身體各方面功能,包括應對壓力的能力。
資料:科普中國
編輯:常津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