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水青花——“碗礁一號”沉船打撈記》
作者:張振玉
300多年前的清康熙年間,一艘滿載景德鎮民窯瓷器精品的貨船,航行到福州平潭水域五洲群礁時,觸礁沉沒。數百年來,它被浪擊水衝、石撞沙掩,與其他沉沒於海底水下的無數殘舟斷楫一起,默默地傾訴著壯士未了的航海心路。直至21世紀,這艘定格在歷史汪洋中的沉船所搭載的精美的青花瓷器,方被考古學家打撈出水,得以重見天日。
今天,我們洗去沉積其上的歷史泥沙,黏結起破碎的時代裂痕,璀璨奪目的藝術技藝得以重現。透過欣賞這些厚重的歷史遺珍,我們可以一窺當時的社會文化,並欣賞到多元文化融合的海洋文化的獨特魅力。
“碗礁一號”沉船遺址位於福建省平潭嶼頭島海域五洲群礁的碗礁附近,地處傳統的“海上絲綢之路”航線上。從2005年6月起,當地漁民在平潭海域碗礁一帶拖網捕魚時,經常會撈到一些青花瓷器。這引起了文物部門的高度重視。7月~10 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組織,抽調全國各省30多名水下考古隊員,迅速集結碗礁,組成了中國水下考古發掘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支隊伍——“碗礁一號”水下考古隊。
沉船遺址所在海域水深13米~15米,海底為含沙淤泥土質。“碗礁一號”為康熙中期的一條中型海船,殘長13.5米,殘寬3米,殘高1米,由此可推測此船原長18米~20米,寬5米。此船殘存16個艙位,但多數隔艙板已損壞,除東部船頭三個艙位較窄外(寬度30釐米~60釐米),其他艙位一般寬度為90釐米,只有東六艙稍寬一些,為134釐米,西四艙最寬,為178釐米。在船的西南部,發現一根圓木,出露長度為250釐米,周長77釐米,寬22釐米,高26 釐米,剖面呈“凸”字形,基本可定為龍骨。
經過水下考古工作者120多天的搶救性發掘,共打撈出產自江西景德鎮清康熙年間的瓷器17000多件。這批瓷器以青花器為主,兼有少量的青花釉裡紅、青花色釉、仿哥釉瓷和五彩器等。大多製作規整,器形主要有將軍罐、蓋罐、鳳尾尊、筒瓶、筒花觚、爐、盤、碟、碗、盞、杯、高足杯、小瓶、葫蘆瓶、粉盒等。紋飾豐富,題材廣泛,有山水、人物、花鳥、博古雜寶、吉祥文字等。從這批瓷器的造型紋飾來看,有一些帶有異域風格,可以確定為外銷產品。青花紋樣和圖案的題材豐富多樣,包括了傳統瓷器裝飾紋樣的大部分內容,有山水樓臺(遠山、近水、江景、樓閣、水榭、湖石等),草木花卉(松、竹、梅、柳、菊、荷、蘭、牡丹、石榴、卷草、折枝花等),珍禽瑞獸(鳳、鶴、雉、鳥、龍、獅、鹿、馬、海獸、松鼠等),陳設供器(八卦、雜寶、博古、如意、琴棋書畫等),人物故事(嬰戲、鞠蹴、射獵、西廂、水滸、三國、竹林七賢、鷸蚌相爭),吉祥文字(福、壽)等。
“碗礁一號”沉船青花瓷器的造型,大都製作規整、線條流暢,工藝嚴格、講究,胎體表面的處理工整、光滑,無明顯的旋削痕。器型大者沉穩、端莊,器型小的則輕巧、雋秀,整體風格表現出了質樸、凝重和大方。其中的鮮藍色青花,色調青翠嬌豔、清新明快,即鑑賞界所謂的“翠毛藍”“寶石藍”一類;有濃淡、深淺的多色階之分,使瓷器上青花所繪的景物有遠近、疏密、分明的層次感,立體感強。
人們稱譽康熙青花,必謂之“墨分五色”,指的是用一種青花色料便可在繪畫中區分事物的陰陽向背、遠近疏密,使畫面富有立體感。這種青花,一改元明兩代青花傳統平塗的單調畫風,使青花髮色深淺不一,如同繪畫中的“墨分五色”,故康熙青花又有“色分五彩”或“青花分五色”之說。其實,康熙青花之所以能“墨分五色”,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康熙中期青花所使用的雲南“珠明料”。這種鈷料其色彩變化有五個層次的色階,所用青料有“頭濃、正濃、二濃、正淡、影淡”之分,再加上康熙中期的青花在繪畫技法上有不少改革和創新,改變了明代青花單線平塗的傳統方法,而是採用渲染——即“分水皴”的技法,並借鑑了西洋畫的焦點透視手法,濃重、淡雅層次分明,把遠山近水、翎毛走獸、花草樹木、人物神仙描繪得十分傳神,在瓷坯上繪畫,一種顏色即能表現出多種色調,這才有了“墨分五色”的巨大成就,再一次印證“世界之瓷,以吾華為最;吾華之瓷,以康雍為最”的世語。
沉船位於閩江口之南,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北通江浙,南達兩廣,是交通要道,但瓷器產在江西景德鎮,景徳鎮就是出發地。一般瓷器多水運,一則經濟便宜,二則安全。一條航路就從昌江出發,北上,順流而下,到九江入長江,到長江口再南下,經寧波、溫州、福州、廣州,再到達東南亞。另一航路,是水陸聯運,從景德鎮出發,向南由陸路從贛閩分水關入閩,從閩北由閩江水運到福州,再由福州南下,出海到東南亞。瓷器到了東南亞後,除部分在本地銷售外,還有相當一部分產品由東印度公司運到歐洲。在17世紀90年代,據巴達維亞的荷蘭商人說,每年運到此地的200萬件瓷器,有120萬件供應當地市場,另外80萬件透過東印度公司及私人運到歐洲。可以想見,如果“碗礁一號”一路順風,將會有將近一半的瓷器由荷蘭東印度公司運到荷蘭,我們將會在荷蘭見到這些景德鎮瓷器的身影了。
浩瀚的大海,吞沒過往的船隻是多麼的殘忍和無情,我們為此感嘆人類的渺小;浩瀚的大海,守護懷抱中的寶物卻又那麼溫柔和多情,出水的瓷器嶄新光亮,猶如一位沉睡的美人剛剛甦醒,讓我們驚歎它的美麗和瑰奇。
水下沉船的打撈,不在於沉船上的財富,而在於沉船可以還原歷史,在於沉船上器物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沉船和沉船上的器物,可以相互印證它們所處的時代資訊。憑著沉船上陶瓷的器型、紋飾,特別是陶瓷上的款識,也很容易判定沉船的年代。
因此,“碗礁一號”沉船出水的瓷器,為研究福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提供了第一手實物佐證。它也在悄悄地告訴研究陶瓷史、對外貿易史、“海上絲綢之路”的專家學者,海底有無數的寶藏和謎團等待著有志於探索和研究的人們,海底藏著人類未知的文明。
世遺大會專屬頭像來啦!
僅在7月開放領取
數量有限!
快來點選下方圖片換頭像吧!
快來看!
3分鐘讓你成為“世遺學霸”
快來翻閱
這本定製版學習寶典
摘自《閩都文化》2019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