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彩之美,在於出俗而入雅,濃縮廣袤人間故事。近日,記者走進了位於番禺區市橋西坊大院的非遺傳承人鍾忠的廣彩瓷工作室,聆聽那些關於歲月的聲音迴響,瞭解鍾忠用心用情描繪一個個奼紫嫣紅的“熱鬧人間”。
鍾忠的廣彩瓷工作室位於西坊大院文創園D4棟,這裡是園區的非遺展示專區,園區為相關非遺業態予以租金補貼,除了鍾忠的廣彩瓷工作室,還有廣繡、漆器等傳統工藝類工作室進駐。
鍾忠工作室雖然不大,卻也是“雅室何須大,花香不在多”。屋內設一張工作臺,置一些擺件,古色古香的磚瓦房裡,頗有幾分雅緻。
除了自己的作品,工作室內亦有一大部分是他的大師兄劉銘雄的作品。劉銘雄是廣東省嶺南民間工藝研究院副研究員,現任廣州市廣彩發展研究會會長,他的作品屢獲國家、省、市獎項,深受業內專家和藝術愛好者的讚賞和青睞,部分作品更被各大博物館收藏。
鍾忠告訴記者,廣彩始於明代的廣州三彩,到清代發展為五彩,並在乾隆年間逐步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在清代後期的道光至光緒時期達到了繁盛階段,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廣彩乍一看並不像中式風格,鍾忠說因為它屬於外銷瓷,曾經是專供出口的。廣彩的彩繪顏料結合對外貿易市場的需求,大部分由廣州工匠自制或改配,顏色種類多達十餘種,並以炫彩華麗,金碧輝煌的裝飾風格,熱鬧了人間。在絲路鼎盛時期,清代三大瓷器的出口數量上,廣彩就佔了63%,享有崇高的國際聲譽,有“世界官窯”之稱,遠銷歐洲、美洲、亞洲、非洲100多個國家。
自小就愛寫寫畫畫的鐘忠,從1985年開始涉足廣彩藝術領域,當時他進入廣州織金彩瓷工藝廠學藝,得到老一輩廣彩藝人王兆章的指點,5年後出師,隨後一直從事廣彩瓷製作工作。鍾忠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正是廣彩行業的輝煌時期,依靠出口,廣彩工藝實現了喜人的繁榮,他所在的廣州織金彩瓷廠,鼎盛時期有千餘位手工藝人從事廣彩創作。但隨著出口被限制,銷量下降,時代快速更新迭代,民間藝術緩慢發展等原因,廣彩只好轉為內銷,行業規模從3000多人銳減到現在已經不足100人,其傳承現狀不容樂觀。
鍾忠表示,廣彩瓷的製作步驟主要分三步:一是設計樣式,在已開好幅的瓷胎上描繪各種紋飾;二是填色,在描繪好圖案的瓷胎上填上各種顏色;最後是裝爐烘烤,使作品定型。細分下來有描線、填色、封邊、鬥彩、燒製等十多個精細工序。
說罷,鍾忠便拿出一支毛筆開始示範描畫,上一秒還在談笑風生的他,這一秒便進入狀態心無旁騖地描畫圖案起來,判若兩人。作畫時,他枕著一個專用枕箱,這個枕箱可是廣彩師傅們人手必備的寶貝,它可以固定瓷器和保護腕部,避免長時間保持單一動作帶來的勞損。
傳統的廣彩偏愛描繪古典題材,而鍾忠和他的師兄喜歡就地取材,簇擁的花團、覓食的公雞、廣州塔等都是他創作的元素。其中綠雲龍瓷碟是鍾忠的得意之作,雲龍奔湧在無邊的蒼翠間,任滿身沾染、浸漬一層層幽綠。他喜歡用“開窗”的畫法,用風格各異的花紋將畫面凸顯出來,這樣畫出來的作品構圖豐滿,又繁而不亂,主次分明。
鍾忠說,這些年,隨著印刷技術的日新月異,印刷成品產量也越來越高,直接擠壓了手工廣彩的生存空間。但是,印刷品容易脫落,而手工描繪,經過多次煉製的廣彩,可保千年不變。更重要的是,手工的意義在於,它是有溫度的。他的瓷器工作室裡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作者集幾十年功底,花費數日甚至數月傾注心血製作而成。
鍾忠表示,作為廣彩人,就要默默傳承著祖輩口傳心授的精湛技藝,讓這門非遺手藝穿越時光,閃爍著不老的光華。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肖桂來 通訊員 潘偉璘、李嘉琪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肖桂來 通訊員 潘偉璘、李嘉琪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張曉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