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品牌君看到一個新的網路用語:下頭癌。
指的是,學了下頭這個詞,就到處用,今天對這個下頭了,明天又因為誰的某個舉動下頭了,一天到晚什麼正事也不幹,就擱那下頭。
為何會忽然冒出這麼個詞呢?
一切要從#玲娜貝兒下頭#話題竄上熱搜榜說起。
童話世界也沒有完美偶像?
起因是這樣的。
12月5日,一網友反映自己在過生日時候,去到上海迪士尼樂園,排隊近2個小時,走到玲娜貝兒跟前請求互動和生日祝福。
結果玲娜貝兒以敷衍和搞怪的態度糊弄了過去,甚至還指著出口處,疑似示意其離開。
對此,該網友表示自己很委屈。排隊2小時、互動30秒就算了,連互動內容也感受不到一丁點愛意。
#玲娜貝兒被指不尊重遊客#話題開始發酵。
很快,有網友翻出12月3日,玲娜貝兒與一位男遊客的“友好”互動影片。畫面中,玲娜貝兒熱情、主動、活力四射。
剎那間,玲娜貝兒便被貼上“對男生熱情,對女生冷淡”“區別對待消費者”“不敬業”等負面標籤。
大呼下頭的網友不在少數。
#玲娜貝兒下頭#成為熱搜話題後,有人呼喚迪士尼,讓其給玲娜貝兒換個“內膽”,即扮演者,不要因為個別工作人員的失誤,將這個IP的人設搞崩塌了。
也有人覺得,對一個玩偶真情實感“下頭”很搞笑。
還有部分人,將玲娜貝兒這波下頭事件發生的原因歸結為:迪士尼遭到了飯圈文化反噬。
迪士尼也hold不住飯圈文化?
真如一些網友所說的那樣:“玲娜貝兒下頭”是飯圈文化反噬迪士尼的表現?哪怕龐大如迪士尼,也hold不住粉絲經濟?
對於這一說法,品牌君並不完全認同。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古代哲學中的一個重要模型:反者道之動。
意思就是,任何事物發展到極端,都有一種朝相反方向移動的傾向。
人人都有被喜愛的時候,人人都有翻車的時候。
當一個人、事、物的美譽度達到峰值、在極短時間內獲取到超過普通傳播路徑的“喜愛”時,其就有可能會在下一刻翻車。
與其說是飯圈的反噬,與其說是迪士尼玩不轉粉絲文化,不如說這是一種自然的“規律”。
畢竟:沒有偶像是完美的。
高大帥氣的愛豆可能業務能力不夠強,業務能力極佳的愛豆可能性格太過火爆,脾氣超好的愛豆又可能長相沒那麼符合時下大眾審美。
人與人之間差異化的認知能力與審美水平就決定了,不存在能討所有人喜歡的人。
當一個人被鋪天蓋地讚譽包裹時,就一定會有人找到其小瑕疵,然後透過傳播媒體將瑕疵無限放大,以證明該人不值得獲得這份榮耀。
看到這裡有人可能會反駁說:可是玲娜貝兒不是“人”,是一隻“小狐狸”呀。
確實,某種意義上來說,玲娜貝兒不是“人”。但當它被賦予國民閨女稱號,當它被以無限接近於人的方式運營著,其與人之間的界限就註定會變得模糊。
換句話說,“內膽”之下,“人格化”之下,玲娜貝兒們不可能如同虛擬偶像般、如同被設定好的程式般,完美得無懈可擊。
雖然玲娜貝兒IP遭遇此次的口碑風波,在品牌君看來,是意料之內的事情。但這並不意味著在整個事件中,迪士尼沒有需要反思的地方。
如果打造IP時候,故事線與人物塑造能再紮實豐滿一些,玲娜貝兒人設是不是就沒那麼容易“翻車”?
如果園區內角色與遊客的互動環節再規範化一些,童話世界是不是就沒那麼容易被拉回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