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上映的《我們是第一書記》是國內新聞領域首次嘗試以新聞素材依託電影方式進行融合創作的大銀幕作品,以“第一書記”為引,是奮鬥在脫貧攻堅一線的第一書記們的“情感記事簿”,是脫貧攻堅戰場上的精神豐碑,是為下一代留下可供追尋和回望的腳步與精神。
《我們是第一書記》由新華社榮譽出品,新華網、北京精彩、北京人傑、華錄百納聯合出品,任傑導演,入選北京宣傳文化引導基金扶持專案。
談到創作這部電影的初衷,出品人兼製片人兼發行人張苗:“作為一個電影工作者,我認為有責任用電影這個我們擅長的表達方式,把這個時代的溫度和感動記錄下來。感謝中宣部國家電影局、中宣部新聞局和新華社,在他們的支援和幫助下,新聞人和電影人完成了一次跨界合作的嘗試。”
《我們是第一書記》耗時三年拍攝,拍攝團隊深入多個貧困地區,真實再現了脫貧攻堅背後第一書記們的動人事蹟。該片製片人魏驊說,他在海南當過六年記者,採訪過很多扶貧幹部和第一書記。“有的人質疑第一書記,說他們就是去貼標籤、爭榮譽的,可是當你跟他們同吃同住的第一個晚上,你就明白了。因為當萬家燈火亮起,第一書記都是駐村的,家人不在這裡,他們只有一個人、一盞燈,繼續工作。”他說,過去他的工作只需要把有關脫貧攻堅的資訊流推送到大家手機就完成了,但當新聞與電影工業相結合時,觀眾可以在電影裡看到手機上看不到的更豐滿的細節、更感人的故事。
有觀眾表示在觀看電影時,會有一種“沉浸式”的感覺。魏驊解釋,因為拍攝經歷了三年時間,第一書記們和攝製組建立起了信任和情感,“有些第一書記的鏡頭可能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在被拍,也正是因為這樣,才能把最真實的故事帶給大家”。
電影中,西藏定日縣宗措村原第一書記旺青羅布帶領村民養殖珠峰綿羊,帶動全村富裕,他的人生格言“翻越山峰,雖千里猶無悔”令人感佩;四川布拖縣博作村原第一書記胡小明篤信“少年強則國強”,在當地教育事業中堅持“一個都不能少”,他堅信自己在“做最有意義的事”;貴州望謨縣坡頭村原第一書記劉恭利被譽為“敢啃‘硬骨頭’的駐村書記”,他帶領貧困群眾搬出大山……山高路遠,總有人為你而來。電影讓觀眾看到這群年輕共產黨員有召必應、使命必達的偉大和不凡。片尾,那些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犧牲的第一書記的照片一張張閃現,他們用生命守護生命,用奉獻詮釋時代擔當,用真實的力量感動無數被他們守護的人。影片主角之一,西藏自治區尼轄鄉宗措村第一書記旺青羅布日前還來到了影片的首映現場。被問看到電影中自己的感受,旺青坦言,“從來沒想過自己職責所在的事情會被搬上大銀幕,一開始答應拍攝其實只是為了能幫村子中的羊宣傳宣傳。”談到“奉獻”這件事,他說:“比我優秀的同志太多了,我只是想趁著年富力強,還能為家鄉和人民做貢獻的時候,儘自己的一份力。”
談到自己心中好電影的標準,導演任傑說:“除了感動之外,一部好電影還需要能帶給人愛和力量,希望《我們是第一書記》就是這樣一部好作品。”他感慨,三年時間不僅僅只是拍攝過程,也是所有攝製組成員一起伴隨第一書記們的脫貧攻堅戰一起成長的過程。記錄脫貧攻堅的新聞和電影,必將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的一段歷史。這段光榮的歷史,是屬於第一書記們的,更屬於為脫貧攻堅戰鬥、為鄉村振興事業奮鬥的每一個人。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肖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