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地球上的海水都變成淡水,也許就不用為水資源犯愁了?然而這不僅會給海洋生物帶來滅頂之災,還將大幅干擾氣候的調節……
蔚藍的海水佔了地球水量的97%,所以,我們把地球稱作“藍色星球”。
即便如此,想在夏日飲用海水解渴也是不可能的,因為海水是鹹的。同樣地,你也不能拿海水來澆花,它對動植物來說也是致命的。
那如果將海水裡的鹽提取出來,將其變成淡水,不就沒有旱災、沒有饑荒了嗎?這個想法聽上去有多美好,實踐起來就有多糟糕。不妨來驗證為何不可。
首先,假設我們有一臺巨型海水淡化器,可以將海水分離為淡水和鹽結晶。其實,類似的海水淡化器已在以色列等國應用於一些乾旱的沿海地區,但其規模和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並非同一個量級。
平均每升海水裡包含34克鹽,海水總體積為13億立方千米,固體鹽在海水中的密度則是2.16克/立方厘米。經過幾道工序處理後,理論上我們可以提取到4.6×10^16噸鹽,簡直難以想象。
如果把這些鹽覆蓋整個法國國土,能疊出35千米高的“鹽國”;若把鹽拋到太空裡,則可以做出一個直徑350千米的“小月球”!
姑且不論儲存問題,至少我們把鹽都從海里提取出來了。打那以後,你渴了可以在海里舀一杯水喝,而沿海低窪地區,如孟加拉國,當地農民再也不用擔心農田因鹽化而變得貧瘠了。
但對金槍魚來說,只有淡水的未來卻不那麼美好,它們和大多數海洋生物一樣,都會因血管爆裂而亡……
叢集滅絕上演
我們把金槍魚想象成一個有細孔的氣球,裡面裝滿了包含多種溶質的溶液,這些參與生物正常機能運作的溶質決定著機體的“滲透壓”,其高低與溶液的分子濃度成正比。
當把氣球放在與自身液體濃度差不多的溶液中時,球體內外的滲透壓可維持平衡,氣球內部沒有什麼變化。但如果把氣球放在淡水裡(幾乎沒有滲透壓),為了平衡球體內外壓力,球外液體將湧入球體內部,最終會把氣球撐爆。
把氣球換成金槍魚,等待它的將是同樣的結局。但會因海水淡化而亡的並不只有金槍魚:“淡水海洋”將引發生物叢集滅絕。
如果非要說淡水海洋有什麼好處,那就是動植物在進化上百萬年後,會逐步適應無鹽的生活環境。但這也就意味著人們需要等上數百萬年的時間,才能如願在太平洋裡釣鮭魚。然而到那時,人類或許也不存在了,因為淡水星球還會遭遇極端氣候災難。
為缺鹽買單
海鹽實際上是一個隱形的重要體系——溫鹽環流(THC)——的發動機之一,那是一個依靠海水的溫度和鹽度驅動的全球洋流迴圈系統。
在它的作用下,赤道和兩極之間的海水迴圈往復,熱量能重新分配。如果沒有海洋溫鹽環流,全球氣候將變得極端化:熱帶地區異常炎熱,而其他地方又會異常寒冷。
那麼這與鹽分又有何關係呢?不斷變化的鹽度和溫度使得海水緩慢運動,海水從赤道流向兩極時,溫度隨之逐步下降,但鹽度卻逐步增加。
一旦鹽度高於周遭環境時,海水會往深處流動。海水“下沉”正是溫鹽環流的一大動力來源。沒了溫鹽環流,氣候會比當下糟糕得多,趕緊把各種毛衣、大衣拿出來避寒吧!
所以,海水還是鹹點比較合適。
撰文 Jérôme Blanchart
編譯 葛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