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機,毫無疑問是我們家庭裡的“標配”,家家戶戶都會買上一臺。不過,市面上的電視機,款式眾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購標準,商家也喜歡“自賣自誇”,所以很多人都搞不清楚電視機要如何選購,不知道什麼樣的電視機才好用,甚至會認為,買電視機,尺寸越大就越好。
電視機,有的大尺寸,有的小尺寸,有的一兩千元,有的一兩萬元,到底它們有什麼區別?我們如何才能買到一臺好的電視機?我家換了三臺電視機,最近花20000元買了一臺電視,終於搞清楚電視機的選購方法,今天特意跟大家說說我的感受:
尺寸
很多人認為,電視機的尺寸是越大越好,這想法其實也沒錯,畢竟畫面尺寸越大,我們的觀影體驗就越好,在其它方面相同的情況下,電視機的尺寸越大,價格就越貴。
我們在買電視機時,尺寸的大小,建議根據家庭實際情況來選擇,比如說觀影距離、觀影習慣。客廳面積大的,建議選擇尺寸大的(65~98英寸);相反,客廳面積小的,建議選擇尺寸小的(42~75寸)。
當然,電視機的尺寸,僅僅是我們選購時的基礎,畢竟電視機觀影體驗好不好,關鍵還要看它的效能和畫質,如果畫質不佳,清晰度差,電視機效能差,畫面尺寸再大也沒有意義。
畫面解析度
電視機的解析度,直接決定了畫面的清晰度,因此,解析度的高低,主要影響我們觀影體驗的好壞。解析度越高,電視機畫面越清晰,我們的觀影體驗就越好(身臨其境的體驗),電視價格就越貴。
如今市面上的電視機,解析度普遍都能達到2K以上,主流的電視機,解析度都為4K,而高階的電視機,甚至能夠做到8K的解析度。在選購電視時,我們的基本要求是認準4K解析度。
面板顯示技術
電視機選購,其實就是選螢幕(面板),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因為螢幕的好壞,直接影響電視機的顯像效果(畫質),最終影響的就是我們的觀影體驗。
如果我們去買電視,會發現市面上的電視機有很多種型別,像什麼LCD/LED/OLED/ULED/QLED等等,多得讓人眼花繚亂,更搞不清楚它們的區別。其實,這些不同的叫法,是指電視機應用了不同的面板顯示技術,主要是用來提高電視機的畫質,根據發光原理不同,無非就是兩大類:LCD電視、OLED電視。
LCD電視,就是我們常說的液晶電視,只不過它的螢幕不發光,所以要加入背光源,這個背光源(背光系統)不同,就劃分了不同的叫法,像LED(LED光源)、ULED(更好的LED光源)、QLED(量子點發光二極體),都屬於LCD電視。
OLED電視,它與傳統的LCD電視有很大的區別,它本身具有“自發光”的能力,所以不需要背光源。而且因為這一個屬性,OLED的畫質要比普通的LCD電視更好。
目前市面上比較流行的,都是QLED、OLED螢幕,應用這種面板顯示技術的電視,無論在色域(色彩豐富度)、亮度、對比度、響應速度、可視角度上都比傳統的LED更出色,選購時,建議認準OLED或QLED。
畫質處理技術
電視機的畫質好不好,除了看解析度和麵板顯示技術,最關鍵的一點是看它對畫面的處理技術高低。如果說解析度、面板顯示技術可以直接區分低端機、中端機、高階機,那麼,畫質處理技術就是區分同檔次下,不同款式電視機效能好壞的重要指標。
目前市面上的電視,在畫質處理技術的應用上,主要有六種:運動補償(畫面卡頓和拖影)、廣色域技術(畫面色彩豐富度)、控光分割槽(對比度)、高螢幕峰值亮度(畫面亮度)、高螢幕重新整理率(畫面流暢度)和畫質處理晶片(最佳化處理畫質音質)。
一般來說,畫質處理技術應用得越多,電視機的價格就越貴,中高階機型往往會應用2~4種畫質處理技術。在選購時,建議大家選擇帶有多種畫質處理技術的電視機,畢竟能夠給我們帶來更好的觀影體驗。
硬體配置與引數
電視機的硬體配置與引數,主要影響的是我們的使用體驗。
比如說處理器,執行記憶體,影響的是電視機的執行速度和使用流暢度;比如說儲存空間,它的大小決定了電視機能夠安裝多少軟體;比如說藍芽、介面,主要影響我們使用時的方便性,能不能外接裝置,裝置傳輸速度的快慢;又比如說作業系統,影響軟體的安裝和相容性。
雖然說,電視機的硬體配置越高,價格就越貴,我們使用時的體驗也越好。但是,我們在選購電視機時,也不一定要追求極高的硬體配置和引數,就跟我們平時選購手機、電腦差不多,中等以上的配置就行了。
功能
如今市面上的電視機,普遍都支援語音操控,有不少還具有娛樂、教育、遊戲、KTV模式、投屏、智慧互聯等附加功能,高階一些的還具有AI環境感應調節、杜比音效、解碼技術等等。
電視機功能的多少,主要影響的是我們使用體驗的好壞,電視機功能越豐富,我們使用起來就越方便。原則上來說,我們在選購電視機時,當然是選擇功能豐富的,但最好是結合我們的預算和觀影需要來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