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齡中秋望月三首: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張九齡《望月懷遠》
世人談起唐詩,都會被李白的光芒所照耀,李白更是和明月結緣,留下無數明月詩章。但是在寫中秋明月上,他的《靜夜思》不得不讓位於張九齡的《望月懷遠》,張九齡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就完蓋了李白“舉頭看明月,低頭思故鄉。”因為張九齡的更加大氣渾厚,如同黃鐘大呂的悠揚迴盪,更加振動人心。
張九齡是早唐進士,唐玄宗時代的名相和政治家,他比唐玄宗大12歲,這個幾乎和唐玄宗同齡的人,和唐玄宗,張說等人共同開創了開元盛世,在相當長時間內是唐玄宗的肱骨臂膀。他活了68歲,在64歲的時候,也就是唐玄宗52那年,安祿山討伐契丹失利,張九齡以敏銳的眼光察覺到此人有反心,將是朝廷心腹之患,奏請唐玄宗殺掉安祿山。但唐玄宗此時承平日久,富有四海,盲目自信,認為自己有德行能力控制壓服安祿山,對安祿山寬大釋放。
而且唐玄宗也因為忠言逆耳,將張九齡調出京城,去往荊州。實際就是讓他遠離身邊,找個遠遠地方養老去。四年後,張九齡去世。去世前思鄉心切,懇請唐玄宗讓他回到故鄉廣東邵陽,但是未果。
帝國如張九齡洞見的一樣,在唐玄宗的盲目自信中表面繁榮的滑行,直到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這才幡然醒悟,然而為時已晚,在逃亡四川的路上,命人在廣東曲江致奠張九齡。
那麼我寫這麼多,和張九齡的詩有關係嗎?當然有。張九齡不僅是詩人,還是唐玄宗時代的政治家,他比唐玄宗年齡大,且並不昏聵,高瞻遠矚的丞相氣質,成就著詩風的高屋建瓴,大氣渾然。
可以說這海上明月,天涯此時,是詩中王氣,不僅普照盛唐,還流光所及,千年如新。
那麼張九齡何以開口就是海上生明月呢?實際張九齡廣東韶關曲江人。張九齡家族世代在廣東,當地望族,從小就被父親帶著遊歷了南嶺山山水水,對於海上日出月生,並不陌生。因為當時廣東到京城的路,主要就是海路。海路顛沛,也看不盡那海上壯麗的月明。
嶺南在唐朝還屬於荒蠻之地,雖然植被豐富,但是交通道路艱難,人才稀少。張九齡自發籌集資金和人力,親自指揮施工,打通了大庾嶺古道。這條道路被稱為古代的京廣線。這證明張九齡是一個心中有大愛的實幹型人才。
張九齡在京城做官之後,兢兢業業,事務繁忙,作為唐玄宗信任的丞相,他幾乎是沒有太多自己的私人時間和空間的。而故鄉也就不是想回就回。而他的家眷多半還在廣東老家。
那麼這首詩是寫在什麼時候呢?
64歲的張九齡為什麼被皇帝安排到荊州作“荊州大都督府長史”?一方面是唐玄宗不願意張九齡在身邊嘮叨,二方面荊州大都督府實際掌管兩湖、兩廣、雲貴地區的軍事武裝,當時沒有安排節度使,長史實際就是最高官員。這是一個重要的崗位,唐玄宗顯然非常信任張九齡。但是他並不知道,張九齡此時已經有病纏身,最想回的是廣東老家。
在這裡工作了三年後,又一個八月十五來了。插個小話題,是張九齡時代,八月十五作為重要的國家節日,合併了唐玄宗的生日,放假三天。而且由張九齡編入國家法典《唐六典》。
荊州並沒有大海,但是當一輪明月升起的時候,張九齡想到的是故鄉的大海,是帝國的天海。此夜有無數人舉頭望月,他更如此。
這個情人在古代是個寬泛的詞,是指一切有感情的人,包括戀人,愛人,親人,朋友。是指一切在別離中思念遠方的人。
在這樣美好皎潔的月下,月光如水,照耀眼中,落在心頭,而相思相思,是自發的從心底升起,徘徊在皎潔月光之下,復又飛向遠方。
這個怨,用得哀怨動人。因為古代的秋分和八月十五接近,是晝夜平均的開始,而自這夜後,夜晚會比白天長,所以一句遙夜,點出了夜色漫漫。而只有明月相陪。在這樣的夜晚,怎麼不會思念呢?
那美麗的月亮,蠟燭熄滅更覺得清光四溢,而戶外有無數晶瑩的露水。
可是我能夠採下一片月光送給你嗎?我只能睡覺,用在夢中回到你身邊的方式和你相會。
實際張九齡是相信有歸期的,他思鄉心切,打報告要求回家祭祖。但是他這個級別的官員,更知道遵守法度,反而比其他外放的官員更不自由。本來可以自行安排的,他必須等到唐玄宗或者中樞機構的反饋。
請假的資訊,是早就送了上去的。但是這個批覆還沒有下來,張九齡就病死了。
這首詩的厚重,是一個帝國老人的思鄉之筆,是他自己最深沉的情懷,打動了億萬人心。
在夢裡,我依然飛向你,是故鄉,是親人,或者也有最初的愛情吧。
“清迥江城月,流光萬里同。
所思如夢裡,相望在庭中。
皎潔青苔露,蕭條黃葉風。
含情不得語,頻使桂(花)華空。”張九齡《秋夕望月》
實際上張九齡的每個八月十五,都有深沉的思鄉情懷。這首應該也是在荊州所做。
當一輪八月十五的秋月升起,那月亮清明和尋常迥然不同。
流光萬里同,仍舊是張九齡一貫大氣的手筆,流光萬里,天涯此時。
我的思念如同夢裡一樣,和你各自相望在月亮下。
在唐朝玄宗時代,八月十五的中秋節已經有了闔家團圓的重大內涵。因為唐玄宗明確規定了千秋節也就是八月十五的具體內容,必須孝順老人,為老人敬酒添壽,鄉間舉行秋天的農村祭祀和賽事。而望月本身又是八月十五重要的民俗,所以在這天,團聚的人歡度佳節,而不能相聚的人,自然會對著月亮,寄託相思,送上祝福。
很遺憾的是,張九齡參與制定了八月十五的種種節日活動,強化指導了民俗,卻沒有能夠真的回到故鄉。但相信,頻繁的書信,仍舊能夠給他帶來安慰。
家人在看月亮,在想他,他也如此。
這裡用了嫦娥擲桂花的傳說和典故,傳說嫦娥在八月十五,因為思念人間,而將桂花枝和桂花香灑向人間。這也是思念的代詞。
作為朝廷重臣,他如何不是月中嫦娥,圓滿了別人,孤獨了自己。
但是他一生是有大愛的人,別離讓相思如酒,醞釀成一個又一個團圓的夢吧。
“遙夜人何在,澄潭月裡行。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
外物寂無擾,中流澹自清。
念歸林葉換,愁坐露華生。
猶有汀洲鶴,宵分乍一鳴。”張九齡《西江夜行》
這一首,和前面兩首不同,更個人。
依然是張九齡喜歡的“遙夜”。在江邊,在遠離故鄉的水邊,在月光下行走。
晚年的張九齡,知道身體的每況愈下,也更加思念故鄉。
在月光如水的江邊,天上一輪圓月,水裡無限清光,天地之間更加空曠浩渺,他行走在月光之下,像一隻孤獨望月的鶴,每一次抬頭,都是分明懇切的思鄉望鄉之情啊。
這時,天地一片寂靜,只有江流在月光下靜靜流淌。
我想回家啊,又是一年秋風落葉。
我想回家啊,又是一年露水沾衣。
而這時,有一隻孤鶴,在月到中天的時候,叫了一聲,叫出了,我的願望。
張九齡風度翩然,他難得是廣東人中的高個子,連愛美的唐玄宗都喜歡張九齡那種翩然風度。李林甫推薦丞相時,唐玄宗就問,新人可像張九齡?
這首詩是張九齡的自寫。一句切切故鄉情,看到了他的無奈和憂患。
唐玄宗可能真的是一個相當自我而自負的人。如果他有張九齡這種清醒,或者不會發生安史之亂,如果他真的知人善任,不會忽視張九齡思念家鄉的那種迫切。讓一個老人客死異鄉。
而張九齡三首中秋八月十五的明月詩,首首經典。句句都是樸素的人心和心懷,海上生明月,切切故鄉情!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中秋賽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