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沙時報記者 嚴丹
冬季是一年中氣候最寒冷的季節,人體代謝在這個時候也處於相對緩慢的水平,怎麼做最符合養生之道?中醫常說,養生要遵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發展規律,對此,記者採訪到了長沙縣第一人民醫院中醫康復科副主任醫師胡曉丹,請她從“冬藏”的角度聊聊冬季養生常識。
藏“身”,穿衣以保暖為主
“‘冬藏’養生體現了‘天人相應’的中醫原理。”胡曉丹介紹,所謂“冬藏”,是指立冬後養生需順應自然界閉藏的規律,以收斂陽氣為基礎,以利來年應對春生、夏長、秋收的付出和收穫。
那麼,“冬藏”到底藏什麼、怎樣藏?胡曉丹介紹,“冬藏”首先要藏“身”,去寒就溫,注意保暖禦寒。頸部、肩膀、腹部、腰膝、背部、足部都是保暖的重要部位,要特別關注足部,寒從足下生,足部一旦受寒,就可能引起上呼吸道區域性體溫下降和抵抗力減弱,患上感冒等多種疾病。
“五臟六腑在足部都有對應的反射區,刺激或鍛鍊這裡,能透過經絡給全身器官帶來積極的、有益的影響。”胡曉丹建議,每晚可以用熱水泡腳20分鐘,能有效疏通足部經脈。
此外,艾灸是另一中醫溫補大法,有通經活絡、行氣活血、祛溼逐寒、防病保健等功效。日常可以選擇用關元、湧泉和腎俞等穴進行艾灸治療。
藏“精”,多吃溫熱食物進補
“冬不藏精,春必病溫。”胡曉丹告訴記者,“冬藏”需藏“精”。冬天不注意顧護精氣,陽氣被擾,人體易感受外邪,寒邪鬱久化熱,到了春天陽氣升騰,伏熱外發就會生“溫病”。
“冬天熬夜不注意休息、勞心勞力、出汗過多、慾望過多,這些都是不藏‘精’的表現。”胡曉丹建議,要早睡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大運動量的鍛鍊或工作;適當進補,讓人體正常的臟腑機能得到補充和恢復。
在寒冷的天氣中,應該多吃一些溫熱補益的食物,這樣不僅能使身體更強壯,還可以起到很好的禦寒作用。胡曉丹說:“寒冷氣候會影響人體的內分泌系統,使人體的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從而促進和加速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類熱源營養素的分解,這樣就造成人體熱量散失過多。”
對此,胡曉丹表示:“冬季是進補時令,但要避免進食大辛大熱之品,以溫補為佳,進食補品宜在一天中較早的時候完成以便消化吸收。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攝入量,多吃羊肉、牛肉、雞肉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同時,還要注意葷素搭配,補充維生素,大家可吃點土豆、大白菜、胡蘿蔔、豆芽等季節性蔬菜,要經常調換品種,合理搭配,補充人體維生素需要。
藏“神”,適當運動出點汗
“最後還要注意藏‘神’。”胡曉丹介紹,“神”包括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藏於內,精神安寧、遇事節怒、寵辱不驚,有利於陽氣的潛藏。
在冬季不宜給自己增加壓力,不宜放縱宣洩自己的情緒,應保持心態平和。胡曉丹說,可透過以下方法平和情志:一是多曬太陽,能補陽氣、正氣,也是調攝七情、克服不良情緒的自然療法;二是適當鍛鍊身體,要動靜結合,跑步做操只宜微微似汗出為度,可以選擇散步、慢跑、打太極、敲打健身球等運動量小的活動;三是要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蔬菜和水果,以及富含維生素B1、B2的豆類、乳類、花生、動物內臟等;四是冬天可以聽一些音色較為柔和的樂曲,有助於安神定志、緩和身心。
胡曉丹針對冬季運動進行了特別提示,冬季養生的“藏”字之道,並非意味著不運動,相反,恰當的運動可以達到很好的養生效果。但要注意,室內運動保證換氣通風,另外,冬季人體關節相對不利,氣血不運,運動前要熱身,使氣血暢通、關節舒展開後再進行,防止抽筋或拉傷關節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