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責任的說,這個問題非常糟糕。它極端,有煽動性,且存在錯誤的價值導向。
作為一個價值中立的心理諮詢師來說,我很少用“錯誤”來評價問題和觀點。但是看了回答中無數“正義的共鳴”,實在是不得不說,這個帶有強烈個人觀點的,糟糕的問題,是阻礙人們相互理解,並且給無數不得已賦閒,待業在家的群體帶來壓迫感的負罪感的社會流毒。
首先聊一下“價值觀”。價值觀是每一個個體對生命中的所有元素進行分類以後得到的價值排序。大體上就那麼幾個方面,理想(個體),健康(生命),情感(關係),尊嚴(自我認知),愛與自由(心靈),財富(資源),……等。
問題隱含了一個單一的價值指向——財富。預設財富是所有人價值排序中最重要的一環。以此得出“所有”“不出去工作”的“年輕人”,是因為“沒有本事”還“嫌賺的錢少”,同時,為了生存下去,在家“啃老”。
這個觀點以財富作為個人價值的最高體現,製造了一個矛盾對立——自己不賺錢,還要消耗別人(老人)的錢。我當然承認,社會上存在這這樣一個群體。自己本身就是財富價值導向的人,可是他還既貪財又懶惰。這確實是這個問題應該譴責的物件。但是,這畢竟是現實中所有這個群體中的一部分而已。佔比多少,沒有實際的調查研究,沒有發言權。
但是,可以確定的是,人的心理和行為導向是複雜的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以此來推論,上述那個相對“極端”的群體,並不是大多數。還有很多人,他們或者就是理想主義,現實的處境讓他們無法一時找到方向和值得他們去奮鬥的工作或者事業;或者就是健康至上,受限於身體或者心理的原因。不願意去從事自己所能尋求到的,但是在他們看了影響到了他們健康因素的工作;或者他們最看重情感,在他們眼裡,家庭的陪伴所帶來的價值遠大於出去工作賺到的財富的價值;又或者外面的世界,暫時無法讓他們體驗到能夠滿足自身價值感的愛和尊嚴……這麼多樣化的群體,不同的心理期待面臨著可能類似的現實處境(賦閒在家)。怎麼可以一杆子打翻所有人,認為他們“不工作不賺錢”在家“啃老”就是值得譴責和輕視的呢?
我知道在當今這個社會。財富價值對於所有人來說都是無法避開的現實問題。因此很多人會詬病上面描述的所有人——“沒有基本的生活保障(錢),你還談什麼理想,健康,情感,尊嚴,愛與自由……”。可我想說的是。不正是因為如此,才是社會需要進步和發展的理由麼?一個不能接受多元化價值觀的社會是一個還需要持續進步的社會。我們所有人拼命地奮鬥和努力,目的不就是要建立一個可以更加寬容,容忍度更高,讓擁有不同價值取向的人群都可以自得其樂的生活的社會麼?那些為了自己珍視的價值,尚且有條件“啃老”,沒有給社會和家庭帶來實質性傷害的群體本身,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就是在默默地抗爭。他們讓這個世界,看到了還有這麼一群人。他們用有限的財富,在尋求一個各種不同的內在需求和物質需求得以平衡的生活方式。並且請你相信,我所描述的這些人,在遇到一個合適的契機,條件相對成熟的時候。他們在自己的領域所能迸發出來的能量和創造出來的價值,遠比單純為了物質財富(金錢)而工作的人所創造出來的價值多的的多。
郭德綱說“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同樣,當你沒有經歷過那些因為各種原因,不得已賦閒在家的人所經歷的人生時,請你至少理性寬容一些。你要相信,這個世界上沒有幾個人會甘願被人當做“廢物”看待。幾乎所有的人,都在竭盡全力的努力生活。人生有太多的不得已,每個人當下的選擇,對他來說,已經是他能做到最好的結果了。如果他覺得還不夠好,請耐心的等一等他。他一定比你更加著急自己的處境。他一定在你看不到,想不到的地方拼命地尋求改變。希望大家對所有那些看起來當下處境並不是盡如人意的人們,多一點點的理解和寬容。因為沒有那個人可以很輕易地就過好整個人生。
最後,還請大家仔細的去思考一個“幼稚”的問題——對你來說,“愛與尊嚴”和“財富與優越感”,到底哪一個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