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中巴之間也並非“天然的鐵”,而是經過錘鍊而來的。
中國同南亞隔著飛鳥難渡的喜馬拉雅山脈,巴基斯坦並不認為中國能夠對南亞局勢產生多麼大的影響,奉行的一直是親美政策。即便是朝鮮戰爭中國打敗了所謂的“聯合國軍”,中巴關係並沒有實質性的改變,直到1962年的對印自衛反擊戰,印度的王牌軍隊在中國邊防軍的打擊下毫無還手之力,巴基斯坦才這地轉向交好中國,在第二次印巴戰爭中中國的表現,讓巴基斯坦徹底死心塌地,煉成“巴鐵”。
因石油而引起的第二次印巴戰爭:
印度河入海口附近有一個叫做庫奇蘭恩的鹽鹼沼澤的地區,由於這裡不適合人類居住,也不適合大規模作戰行動,雙方對這裡並不在意,也沒有劃定國境線。
1965年2月,突然被印度出兵佔領,隨後不知道怎麼傳出來這裡可能蘊藏石油等礦產資源,這讓巴基斯坦坐不住了。
兩國在庫奇蘭恩地區的小衝突逐漸發展成為兩國之間的大戰,9月6日凌晨,隨著印度廣播電臺的一條訊息“德里地區未來48小時將有大雨”的動員令釋出(這是印政府對印軍發出的動員令),印軍向巴基斯坦發起全面進攻。至傍晚,印軍已經逼近巴基斯坦北方重鎮拉合爾,第二次印巴戰爭全面爆發。
巴基斯坦準備不足,四處求援碰壁:
巴基斯坦由於自身劣勢,國家整體實力不如印度,在同印度的對峙中一直處於劣勢。面對印度的大規模進攻,巴基斯坦準備不足,應對起來非常吃力,不得不尋求外界幫助。巴基斯坦有哪些國家可以尋求援助?
1、美國,是巴基斯坦最重要的盟友。
1959年3月同美國簽訂了《雙邊軍事合作協定》,允許美軍進駐白沙瓦基地,美國則承諾一旦巴基斯坦遭受侵略,美國會援助巴基斯坦,保障其安全。但是當戰爭爆發時美國宣佈,同巴基斯坦的雙邊協定只針對於社會主義國家,對於印巴的衝突不符合協定內容,因此拒絕援助。
美國為什麼會這樣?曾經的盟友為何如此對待?
這是因為美國此時執行的是“重印輕巴”策略,中印交惡之後,尤其是1962年中印發生戰爭,雖然印度戰敗了,但依然被美蘇視為制衡中國的重要基石,逐年加大經濟和軍事援助。這讓巴基斯坦很不滿,儘管美國向巴基斯坦保證會提供足夠的資金,但是常常口惠而實不至。因此為了巴基斯坦的安全,他們開始減少依賴美國,因為美國已經不再是巴基斯坦可以信賴的盟友了。為此巴基斯坦選擇同中國靠近,這更加重了美國的不滿,造成美國拒絕援助。
2、英國,印巴兩國的前宗主國。
巴基斯坦是英聯邦成員國,克什米爾雖然是英國埋的雷,但是英國對兩國的影響也依然是巨大的,而且還同是“巴格達條約組織”成員國。
但是既然美國已經拒絕援助了,英國不可能跟美國對著幹的,況且英國也希望印度能夠發揮制約中國的作用。所以英國說“中央條約組織”(即“巴格達條約組織”,1959年8月改名)不會針對英聯邦成員國,所以該條約對於印度自動失效。
3、穆斯林國家,包括伊朗、土耳其和印尼三國。
同為穆斯林國家自然要互幫互助,況且巴基斯坦同伊朗、土耳其都加入了《巴格達條約組織》,三國算是軍事同盟關係。這三個國家倒是沒有拒絕提供幫助,但是提供的援助簡直不忍直視。
根據中國駐巴基斯坦使館的報告,伊朗提供了自己的土特產“石油”,以及200個床位的野戰醫院,真是好兄弟啊,生怕自己打起來沒床位安排傷員。
土耳其則是提供了價值500萬美元的軍事物資。
一是兩國實力有限,二是援助要看美國的臉色,美國不願意幫助,這兩個國家也不敢給得太多,只好意思意思就得了。
“最有聲勢”的援助是印尼提供的,9月7日,印尼總統蘇加諾就公開表示印尼人民會為巴基斯坦兄弟“祈禱”,以支援巴基斯坦的戰鬥,給予巴基斯坦大量的“精神和口頭”上的支援,至於物資,就算了,自己同巴基斯坦山高水遠,實力有限,物資就免了吧。
最後只剩中國,可以依賴。
驀然回首,只有中國最講義氣:
中巴的關係並非一帆風順,1951年中巴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後,中國駐巴基斯坦使館總是抱怨巴基斯坦很少邀請中國參加他們的宴會,認為他們在投靠美帝的道路上會越走越遠,以至於“一邊倒”地倒向了美國,巴基斯坦坦言“巴基斯坦是個小國,需要依靠外力幫助”。
1953年至1960年,連續8年的聯合國關於恢復中國合法席位的投票上投了反對票。1958年底透過政變上臺的阿尤布·汗更是個堅定的親美反共分子,甚至說“臺灣主權地位司法不清”。
1959年後,中印關係惡化,巴基斯坦甚至提出“印巴聯防”,一旦印度遭到外來威脅,印巴合作應對外來的威脅,這也是美國所希望看到的,印巴合作抗敵。只是印度自恃勢大,根本看不上巴基斯坦那仨瓜倆棗,拒絕了巴基斯坦的“好意”。尼赫魯說:“印度不打算與任何國家建立軍事同盟。”
巴基斯坦在印度這裡碰到了釘子,與阿富汗又起了領土糾紛,同時美國也開始“重印輕巴”,在此情況下,巴基斯坦不得不同中國合作。這才是巴基斯坦成為“巴鐵”之前的真相。
1962年對印反擊戰後,巴基斯坦驚訝地發現,中國軍隊的戰鬥力竟然如此之強,此時巴基斯坦才真正的正視中國,在美國的反對聲下同中國靠近,在臺、藏、中印等問題上全面支援中國。
巴基斯坦的堅持得到了巨大的回報,此次印巴戰爭,中國堅定站在巴基斯坦一邊,用實際行動回報了巴基斯坦的付出。
中國對巴基斯坦的支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輿論和外交聲援
1965年5月,中國就發表宣告指責印度的擴張主義,不過此次之後,對印巴衝突並沒有給予太多關注,畢竟印巴三天一小打的,不打反而不正常了。隨著局勢的不斷緊張,9月4日,《人民日報》大版面發表了巴總統阿尤布的主張和看法。第二天,又頭版發表評論,表明中國支援巴基斯坦的自衛行動,反對印度的武裝挑釁。
9月6日凌晨,印度大舉進攻,攻入了巴基斯坦境內,中國加強了聲援力度,直接指責聯合國的決議不公平、不公正、不問是非。將印度對巴基斯坦的行動,同中國的安全連在一起,聲稱印度的行動是侵略,對於印度擴大侵略所造成的後果一切都由印度自行負責。
鑑於巴基斯坦戰事不利,9月8日,外交部向印度政府照會:必須撤除中國錫金邊界越界或者跨界非法修築的全部侵略工事……否則一切後果,由印度承擔。
中國還發揮影響勸說阿富汗不要在後方搞事情,這解決了巴基斯坦的後顧之憂。
中國對巴基斯坦聲援極大提升了巴基斯坦的信心,巴部分官員竟然想要巴軍擴大戰果,不僅將克什米爾解放了,還把海德拉巴、朱納普爾等邦也給解放了,建立一個緩衝區。
第二階段:軍事行動和物資援助
9月4日,陳毅外長在卡拉奇會見巴外長的時候,巴方就建議中國在邊界採取行動防止印度入侵東巴。但是陳毅表示目前還沒到時候,還不需要中國出兵聯合作戰。
可是面對重鎮拉合爾即將被攻克,巴再次表示中國是時候“採取行動”了。出不出兵這是個大問題,必須慎之又慎,畢竟這是“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隨著局勢的緊張,我駐巴使館也提議儘快採取行動,這是打擊印度擴張主義的好時機。
經過討論後,毛主席也認為出兵是可行的,並說要出兵就找與巴接壤最近的地方出兵為好。經過研究選定了中錫邊界,這裡不僅距離巴基斯坦更近一些,也是印度的七寸所在,一旦從這裡出兵可徹底切斷西里古裡走廊,印度東北6邦不攻自破。
而印度也給了出兵的理由,最近幾年印度在中錫邊界修築了很多永久工事,侵犯了中國主權,因此選定在這裡作為攻擊方向。
外交部擬定了給印度的外交照會,但是周總理不滿意,將之修改為“最後通牒”,9月16日凌晨2點正式轉交給印度駐華臨時代辦:限印度於3日內拆除在中錫邊界的所有非法工事,否則後果自負。
收到照會的印度,對巴基斯坦的戰事依然繼續。為此9月19日再次照會印度:
印度政府必須在1965年9月22日午夜以前,拆除它在中錫邊界中國一側和跨中錫邊界線上的所有侵略工事,立即停止在中印邊界和中錫邊界的一切入侵活動。
連續兩份“最後通牒”式的外交照會,震動了印度和世界各國,因為配合外交照會的是中國的實際軍事調動。
中國邊防軍,在中印邊界西段擊退了一支5人的小股部隊,同時還向中錫邊界集結,逼近乃堆拉、卓拉等山口。至21日,收復了這些被侵佔的地區。
中國的軍事行動對於印度的壓力是巨大的,即便東巴只剩一個師的部隊,印軍也不敢進攻。
巴斯斯坦看中了中國的59式坦克,開口要200輛,但是我國一下子調不出這麼多,本著救急的原則,直接從現役部隊中抽調,湊夠了200輛。
9月17日,中國、巴基斯坦和印尼達成了一份三邊協議,中國透過印尼,盡力按照巴方的清單向巴空軍提供所需裝置;印尼幫助巴基斯坦培訓30名飛行員,印尼米格-15教練機所需的零部件中國儘量提供。
按照吧方要求,中國援助的物資都透過印尼轉運,飛機上塗上印尼軍徽,這是為了減少對英美等國的刺激,避免對巴基斯坦的制裁。
中國的“最後通牒”,讓印度和英美等國不得不按下印度的雄心,以免巴基斯坦徹底滑入中國的懷抱,也為了避免印度遭受1962年式的失敗,一旦那樣,英美的制衡策略完全失敗了。
9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透過決議,要求雙方三日內停火,最終印巴在9月23日宣佈停火。
巴外長布托稱聯合國的決議是“中國決議”,在中國最後通牒的時間,印巴實現停火,雖然沒有直接介入印巴戰爭,但是加速了戰爭結束。
不過中國援巴物資可就沒那麼快抵達巴基斯坦了,答應援助的200輛坦克,直到第二年3月,還剩96輛沒有交付,這加速了中巴喀喇崑崙公路的修建。
巴基斯坦從此才發自真心地同中國搞好關係,而1971年東巴被肢解,巴基斯坦在同印度對抗中徹底失衡,巴基斯坦不得不完全倒向中國,任美國如何也沒有改變。
在此之前中巴則出現了一個小反覆,中國和南亞交通不便的情況凸顯,也讓巴基斯坦意識到,中國影響力有限,開始在中美之間搞平衡,而美國也重新加大對巴基斯坦的援助,所以在之後的一段時間,沒有出現1965年那樣緊密的關係,中巴關係有所下降。事實證明,巴基斯坦只有依靠中國,才能在印巴對抗中處於不敗的地位。
中國有句話叫做“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國家交往也是如此,沒有永遠的朋友和敵人,有的只是永遠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