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閔公元年》中寫到:“宴安鴆毒,不可懷也。”
意思是說,貪圖安逸享樂如同飲入鴆毒一般致命,須警惕這種狀態。
的確,人一味沉溺在太過舒服的環境中,短時間可能看不出危害,但等到醒悟過來時,往往已是災患叢生。
那些有遠見的智者,早已懂得未雨綢繆,在順遂的生活中卻要主動讓自己不能過得“太舒服。”
太舒服的環境,其實暗藏危機
英國作家狄更斯說:“思想和身體一樣,稍有過度的安逸,就會染病。”
其實,身體上的疾病容易醫治,而思想上的頑疾,常常需要經受生活的磋磨才能去除。
看過這樣一則故事:
有兩粒玉米種子,被撒在同一塊地裡。
其中一顆想著:我要快快生根,努力生長,好趕在金黃色的秋天到來時,長滿豐碩的果實。
於是,它不停地朝上長啊長,終於在秋季收穫了飽滿的果實。
另外一顆種子,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想法:我要是向上生長,可能會碰上堅硬的石頭;要是向下紮根,可能會傷到我脆弱的神經;若生出幼芽,可能會被蟲子吃掉;若結出果實,可能會被人類連根拔起……
於是,這顆種子選擇在溫暖溼潤的泥土裡繼續舒服待著。沒過幾天,一隻覓食的母雞將它從土裡刨出,一口吞了下去。
同樣的生存環境,卻因為不同的選擇,造就了截然不同的命運。
正如俗語所說:“馬行軟地易失蹄,人貪安逸易失志。”
努力折騰自己的人,雖然會面臨更多的挑戰和困難,但一次次迎難而上之後,他們終將收穫一個更加強大的自己,這是生活給予勇者最高的獎賞。
看似舒服的背後,其實是不舒服的努力
《圓桌派》中,竇文濤老師提到:“舒適區如果不努力去擴大,實際上它會越來越小,讓人退化到嬰兒狀態。”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大眾眼裡的“成功人士”,選擇在功成名就之後去闖蕩自己不熟悉的領域,重新開始。
被譽為“中國諜戰小說之父”的麥家,代表作有《解密》《暗算》《風聲》等。
他最近一部作品,卻是描寫故鄉故事的《人生海海》。
為了完成這部作品,麥家停筆三年,把空出來的時間專門花在閱讀、思考、與親人相聚上,一點點找回對故鄉的感情和記憶後,才開始動筆寫作。
20多萬字的長篇,寫出來花了他5年時間,光是定稿就改了7次。
寫作最瘋狂的那段時間,麥家每天聽同一首歌,堅持5點起床6點開始寫作,不知疲倦地高效創作著。
等他寫完這部作品去體檢時,他才從醫生那裡知道,自己患了肺炎竟毫無所覺。
記者在採訪中問他為何要如此拼命,麥家的答案是:
“如果一直守著自己開出來的一畝三分地,自我重複,我覺得這很無趣……作家的屬性就應該是不斷地告別自己,不斷地重新出發。”
有時候,面對身邊那些不安分、喜歡折騰自己的人,我們總是不能理解他們為什麼要給自己“找罪受”。
只有當自己遭遇人生風浪的顛簸時,我們才恍然明白:舒服的生活過得太久,是會慢慢廢掉一個人的。
那些主動放棄舒適區的人,反而能贏得生活中更多的主動權,進而牢牢掌控住自己的命運。
想要走得更遠,就不能讓自己“太舒服”
《士兵突擊》中,許三多對成才說過這樣一句話:“人不能過得太舒服,太舒服會出問題。”
貪戀熟悉的風景,就會錯過遠方的瑰麗;一直步履不停,終會抵達想去的遠方。
我想起了表嫂的故事。
在別人眼中,表嫂是個很幸福的人:
丈夫是某大型國有企業中層管理人員,薪水頗豐;
兒子由爺爺奶奶帶著,非常省心;
表嫂自己在做行政工作,每天朝九晚五,上班輕鬆沒壓力……
讓她突然感覺哪裡不對勁的,是她發現自己工作十年了,竟然還在拿著五千塊的月薪。
難道就這樣過一輩子嗎?每天隨便上上班,逛逛街,刷刷手機,然後……隨便過完這一生。
想了整整一個星期後,她開始從腦海深處翻出自己曾經的夢想,決定要為自己的人生折騰一把。
她開始自學在職研究生課程,想把當年選錯專業的遺憾彌補回來;
下班時間她不再抱著手機不放,而是陪孩子一起讀書,兒子的繪本她也看得津津有味;
她開始主動走出去約見老同學,結交新朋友,融入新的圈子,留意新的工作機會。
其實,中間不是沒有崩潰的時候。
她告訴我,有無數次當她疲憊地躺下時,她都會問自己:為什麼要把自己搞得這麼不舒服,為什麼非要折騰自己?
其實,答案她知道:因為不想把這一輩子就這樣混過去。就這樣,所有蛻變中的不舒服,她都咬牙挺過了。
當看到她畢業典禮照上燦爛的笑容時,我也不禁被她的快樂感染,這種蓬勃的生命力,是生活給予我們最珍貴的禮物。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一帆順遂,但太過容易得到的東西,也非常容易失去。
《周易·繫辭下傳》中曾有言:“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
只有對舒適安逸的生活經常保持警醒的人,才能在意外的危難來臨之時,不慌不亂,從容面對。
願你我既能享受生活的溫柔,亦能挺住命運的磨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