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無論是三國鼎立也好,還是五胡亂華也罷,亦或是歷史上其他事件,這都是歷史運動規律的表現,是滾滾歷史長河中的一次必然事件,任何一種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是有百年甚至千年的歷史積澱原因,這種原因我們稱之為歷史繼承,即歷史規律。但同時,歷史並不是死板得只有規律,而是在規律中,也存在著偶然,並且這種偶然,是由歷史中的我們來決定的。
一、分分合合的天下
1.三分天下,為何而分?
東漢末年分三國,其原因是東漢末年出現了權臣,即王莽,王莽篡奪漢室權位,引發了漢室宗親的強烈不滿,漢室宗親決定引董卓西涼兵入京勤王,希望用這種方式來打敗王莽,恢復漢室皇權。其實這一做法在歷史上是非常忌諱的,為什麼呢?我們知道,為什麼會有邊疆諸侯?所謂邊疆諸侯,就是中央集權統治者為了鞏固天下,將部分邊疆地區劃分給有功之臣,這些功臣享有高度的政治軍事和經濟的自主治理權,這一做法原本是有利於中央集權者的統治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會發生一種很奇特的現象,並且這種現象屢屢發生在歷史上,那就是,通常中央政權將土地分封給諸侯,過了若干年之後,這些諸侯中間就會有人反抗中央集權者的統治,甚至不惜滅九族的危險去引發叛亂。
為什麼這些諸侯王會去叛亂呢?關於這個問題,舉一個例子:比如有一位中央集權統治者,他為了管理好他所管轄的國家,將它的部分土地尤其是那些遠離他的土地,分封給有功之臣,讓這些有功之臣們去幫助他治理這一區域,這個時候你會發現,這些受到封賞的有功之臣,往往是皇帝身邊曾經的近臣,都是忠於皇帝的,所以他們每年都會帶著金銀珠寶和其他財物來面見聖上,以此來表明自己對聖上忠心耿耿。當這些受到分封的功臣們去世的時候,他的權力將會被子孫所繼承。同時,當中央集權者去世的時候,他的皇帝位置也將會被他的兒子所繼承,那麼這個時候,皇帝的兒子和功臣的兒子,他們還會有緊密的聯絡嗎?顯然是不會的,因為他們不像當時皇帝和功臣們那樣,一起出生入死。對於他們來說,他們的關係幾乎是互不相識的,因此他們每年進朝就會變得越來越少,再幾代之後,他們幾乎就不再前往朝廷。並且與此同時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會引發他們的叛亂,那就是他們盤踞一方,經歷了幾代人的軍事和經濟以及政治的積累之後,已經成為了一方霸主,再加之如果幾代人稍用心,其軍事實力很容易超過中央集權統治者,尤其是在軍隊的戰鬥力上,因為他們長期盤踞邊疆,也不可避免的會經常受到邊疆外敵的入侵,但這同時也使得他們的軍隊經常得以與外敵作戰,其戰鬥力一直保持在一個相當高的水平,這是經常駐守在京城周圍的王師所不能比擬的。因此每當邊疆發生叛亂的時候,中央集權統治者都很難鎮壓。
2.魏蜀吳的崛起。
在諸多漢室宗親的一致同意下,以袁紹為代表,決定引董卓的西涼兵入京勤王。因為以袁紹為代表的漢室宗親們認為,要想徹底打敗王莽,重要的是軍事上打敗王莽,而普天之下軍隊戰鬥力最強的非董卓的西涼軍莫屬,出於這樣的考慮,他們決定引董卓的西涼兵入京城。殊不知,釀成大錯。原因是董卓的西涼兵確實打敗了王莽,但打敗王莽之後的董卓,看到京城的繁華,想起了他偏僻荒涼的西涼,這樣鮮明的對比,使他決定留在京城,因為此時對他來說留在京城,挾天子而令諸侯,易如反掌。為此董卓便廢了皇帝,另立新帝,並且他長期居住於皇宮內,簡直是將皇宮當成了自己的王府,同時他還利用一匹好馬收買了天下第一勇將呂布,做自己的隨身護衛,這使得董卓如虎添翼,更加的飛揚跋扈,一發不可收拾,得到權力的董卓開始了他禍害朝綱的道路,他先是殺害了一眾反對他的文臣和武將,將皇宮內外全部換上其西涼軍親信,在這樣的控制下,大漢的整個天下顯然已經成了董卓的手中玩物。後來我們知道,在王允等一眾漢朝老臣的精心策劃下,董卓為呂布所殺,緊接著,又由於王允拒絕李郭二人的投降而跳城,天下再次陷入大亂,此時曹操趁亂取巧,發展了自己的實力,並且透過短短10年努力就擊敗袁紹,而另一方面劉備以漢室宗親的旗號,廣羅天下英才建立了蜀中政權,在江東地區,以孫氏家族為中心建立了東吳政權。由此中華大地呈現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3.三分天下,實則三敗俱傷
三國之間經歷了數十年的鬥爭之後,所謂三敗俱傷,司馬家族坐收漁翁之利,篡奪魏之政權,建立了一個新的統一王朝,即晉朝。晉朝在經歷東晉和西晉的發展之後,最終出現了西晉八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直接導致了中華大地再次出現戰火,西晉八王之亂使得中華大地民不聊生,各地分裂割據,獨霸一方,使得中華大地,北部,邊疆,西部邊疆,以及西南邊疆長期無強軍守護,以致諸多胡人部落入侵中原,在這些胡人中,以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部落最為代表,他們分別入侵中原,分裂割據,長期盤踞。並且由於當時胡人部落其文明開化程度仍較低,在其統治的區域內,經常出現殘暴的統治,中原大地自先秦以來所積累的文化財富遭到了重創,在這些殘暴的統治下,無數中原人向南遷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衣冠南渡。在當時殘暴的統治之下,有能力進行南渡的往往是一些士大夫家族,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在古代,由北向南遷移,意味著要翻山越嶺,跋涉千里,其條件也十分艱苦,有能力進行這樣的遷移之人,必須備足盤纏。
對於本就貧苦的普通勞動大眾來說,這是何等之難。如《晉書·帝紀第五》就有記載:冬十一月,石勒陷長樂,安北將軍王斌遇害,因屠黎陽。是的,屠城,百姓面臨的又會是怎樣的人間地獄?因此儘管身處殘暴統治之下,大多數中原普通民眾還是選擇留了下來,儘管這種留下是充滿了地獄般的煎熬的。從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看出,一切戰爭,付出最大代價的始終是廣大的黎民百姓。或許戰爭對於當權者來說只是一場權力的鬥爭,甚至是一場遊戲,但對於天下蒼生來說,他們所要遭遇的,用生靈塗炭四個字形容,是再恰當不過。結合這點,我們縱觀整個歷史長河中的數百位皇帝,真正能做到為天下蒼生的,屈指可數。或許他們並沒有開疆擴土,並沒有以強硬的態度直面外敵,甚至在面對強敵的威逼時,他們表現出的是委曲求全,但他們同樣是偉大的皇帝,因為他們在乎的不是豐功偉績,不是名留青史,他們在乎的是黎民之生存。
4.三國鼎立為五胡亂華之伏筆?
三國鼎立和五胡亂華之間到底存在著怎樣的關係?現今許多歷史學家包括諸多網友,有這樣的一種看法:三國鼎立為五胡亂華埋下了伏筆?甚至認為是三國時代的出現,才最終導致了五胡亂華,我們來分析一下持這一觀點的人的基本想法。首先持這一觀點的朋友,其邏輯基本是:是三國鼎立的出現,導致了中國未能實現版圖統一,從而使得中國邊疆常年無重兵把守,給了外族侵略以鍥機。甚至持這一觀點的朋友中,還有一部分人認為,蜀國的出現,影響了中國的統一。總之用一句話來說那就是,如果沒有三國分裂割據的出現,就不可能發生五胡亂華這樣的事情。
針對這樣的一種看法,我們認為,歷史自有歷史自身的規律,一個王朝的出現與否,興盛與否,衰敗與否,在滾滾歷史長河中,都有它自身的規律,甚至是,都有它自身的命數。自劉邦從秦末各地諸王起義脫穎而出,建立漢朝之後,漢朝又經西漢與東漢兩漢發展,其在歷史上存在於數百年,雖然漢代出現了諸多明君,特別是在漢初時期,漢高祖,景帝,文帝,武帝四代君王為漢王朝打下了結實的統治基礎。特別是漢武帝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從其登上皇位的那一刻,就把建立一個強大的漢室王朝為己任,對內他實行推恩令,逐漸收權,使漢朝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中央集權制封建王朝;對外,他重用衛青、霍去病等人,主動出擊北部邊疆外敵,深入大漠,穩固了邊境。可以這麼說,漢初君王們為漢室子孫奠定的政權基礎是非常之牢固的,這種牢固不僅包括軍事上,還包括政治和思想上,例如漢代創立察舉制,尊孔崇儒,這些做法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國家制度的完善,可以這麼說,中國的中央集權制到漢代,已經發展得十分成熟,這是世界上許多國家所不能比擬的,但同時我們也要清楚,任何一種制度都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逐漸的暴露出其弊端,最終被淘汰,雖然用今人的觀點,制度是需要不斷去改善的,但是我們要明確的是,歷史有歷史自身的規律,這種規律是我們無法完全去掌握的,並且任何時代我們對制度的改革都是有限的,這也就是當我們去研究中國歷史上的數個朝代時,我們就會發現,每一個朝代都有它創立的時刻,都有它輝煌的時刻,也都有它落寞和滅亡的時刻,而漢代也一樣,作為一箇中央集權制國家,作為一個大一統王朝,其已經在歷史上存在數百年之久,發展至東漢末年時,其命數已盡,而歷史的發展必然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皇權衰微,在這樣一種歷史事實下,中國版圖走向分裂也是一種必然,不管歷史上有沒有出現曹操,也不管歷史上有沒有出現劉備,也不管歷史上有沒有出現過孫堅,中國版圖發展至東漢末年走向分裂已經是一種必然了,至於曹操,至於劉備,至於孫堅,他們的出現只不過是滾滾歷史長河中的一個偶然而已,所以從這個角度我們就可以發現,上述關於三國鼎立導致五胡亂華的觀點,其實站在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說是不成立的。當然歷史本身是有趣的,這種有趣就在於歷史發展雖然有著必然的規律,但歷史從來沒有否認過個人的努力和偶然事件的發生,例如曹操,例如劉備,例如孫堅,他們的出現,既是一種偶然也是一種個人努力。歷史發展至東漢末年,定是要分裂的,這種分裂必然會導致割據一方的霸主的產生,但是誰來成為這一霸主,就成為一種偶然和一種個人努力,所以談到這我們就會發現,這種有趣就在於,它既存在著必然的規律,但卻不會流於死板,因為這種必然的背後也存在著一定的隨機和偶然,而這種隨機和偶然是由個人的主觀努力所決定的,所以歷史總是那麼的耐人尋味。許多朋友所持的關於三國鼎立導致五胡亂華的觀點,並無對錯一說,只是一種對有趣歷史的個人解讀而已。由此可見,歷史不僅僅是歷史的歷史,同時還是你我的歷史,或許這就是歷史最偉大之處,即包容。
二、歷史的必然
明白了上述觀點後,我們就應該知道,正如三國鼎立時期的出現是一種歷史必然一樣,五胡亂華時期也應該是一種歷史必然,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是因為,歷史上任何一件入侵行動的產生,都是因為被入侵國家處於內憂外患的時刻,在這一內憂外患時刻,如果再受一強敵入侵,那麼這個被侵略的國家就很容易崩潰,例如明朝之滅亡,是因為明朝正在經歷小冰河時期,導致糧食減產,這讓以小農經濟為主的封建王朝國家經濟大受損失,再加之,明朝制度日益顯現落寞,各地農民起義不斷,在這樣的歷史事實下,北部遊牧民族崛起,南下入侵,一舉打敗明朝,其實是必然的。再比如清朝之所以滅亡,也是因為長期的閉關鎖國等措施的實施,導致制度日益腐朽,百姓民不聊生,各種社會變革運動發生不斷,且帝國列強虎視眈眈,在這樣歷史背景下,清朝之滅亡其實已經是必然。同樣的,對於晉朝而言,其在經歷東晉西晉兩代之後,制度體系也已經走向落寞,這種落寞的外顯事件就是八王之亂,八王之亂的發生,使得原本統一的西晉王朝也進入了歷史“內憂外患”的怪圈,此時邊疆外部諸多外族早已虎視眈眈,在這樣一種內憂外患背景下,西晉王朝走向滅亡,並且受外族入侵,已經是理所應當了,已經是必然了,而在諸多入侵外族中,屬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部落最為強悍,則是一種偶然或主觀努力的結果。因此我們同樣可以得出那條亙古不變的真理:歷史有著它自身發展的規律,但歷史同樣並未否認任何偶然和主觀努力,這就是歷史的魅力所在,他總是讓人感覺有規可循,但又捉摸不透。
總結
僅僅說是三國鼎立導致五胡亂華的發生,是帶有侷限性和片面性的。三國鼎立和五胡亂華都是歷史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大勢的一次外顯事件。三國鼎立雖然是中國由一個大統一王朝走向分裂割據,但它也有著自身的優點,例如這種鼎力雖然使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但由於這種分裂割據地域十分廣闊,一定程度上是減少了割據時代戰爭對普通勞動人民的傷害的,另一方面是,三國鼎立也促進了中國封建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孫氏家族,幾代人在江東的發展,促進了中國經濟的南移,發展了地方經濟,對我國封建社會時期南方經濟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次是,這一歷史時期也促進了中國的民族融合,特別是蜀國漢族和中國大西南諸多民族的融合,這些歷史意義是非常重大。再說五胡亂華,雖然在當時的歷史情況下,五胡亂華時期,中原文化、經濟受到了重創,但歷史事實已經證明,五胡亂華時期是中國民族大融合的一次關鍵時期,在這長達兩百多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諸多民族融入中華民族,並且也形成了新的民族,這些民族在後來的發展中,早已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從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看出,評價一段歷史時期的意義,應當將這一歷史時期放在整個歷史長河中去評價。因為,只有歷史,才能檢測歷史。你看,歷史是多麼的睿智,它既給我們設下了不可觸犯的規則,也給我們的個人努力留下了充足的留白。歷史,是多麼的迷人。
參考文獻:
1.《殘碑裡的時光》
2.《八王之亂與五胡亂華》
3.《讀三國,千古興亡多少事》
4.《讀三國,品英雄》
5.《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