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36年12月12日,為挽救民族危亡,張學良、楊虎城毅然扣留來陝督戰的蔣介石,向蔣介石實行“兵諫”,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事後,張學良陪同蔣介石返回南京,被送上軍事法庭審判,實施軟禁,失去人身自由,長達幾十年之久。1949年,蔣介石被迫宣告“引退”,敗走臺灣,張學良被蔣介石帶往臺灣,從此再也沒有回過大陸。
在被囚禁的歲月,張學良無比渴望回到北京和瀋陽老家,併為此想盡辦法,卻無奈遺憾終生。
張學良求助蔣經國:唯一想再一踐故土爾
1949年,被軟禁中的張學良向負責看管工作的劉乙光提出請求,希望他能幫助自己,與蔣經國見上一面。
蔣經國是蔣介石的長子,同時也是蔣介石事業的繼承人,無論在做事上,還是思想上,蔣經國無不秉承父親的意思,沒有父親的允准,蔣經國與張學良之前不曾有會面機會。
彼時,在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捷報頻傳,而國民黨軍隊則節節敗退,蔣介石怒氣中燒,對張學良的態度並不好,在這種背景下,蔣經國不便忤逆父親的意思,故拒絕了張學良的請求,表示二人不便相見。
當然,張學良與蔣經國雖然沒有會面良機,但是蔣經國本人卻很欣賞張學良,二人在背景、經歷等方面頗為相似。
張學良,是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長子,16歲的時候,張學良就在父親張作霖的軍隊中服役,曾負責保衛張作霖的人身安全。作為北洋軍閥領導人,張作霖勢頭正盛時,張學良任京榆地區衛戍總司令。1928年張作霖被日本關東軍炸死,張學良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開始統治東北。
眾所周知,蔣經國是蔣介石的長子,年少時蔣經國曾積極參與社會運動,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他曾發表宣告指責蔣介石叛變革命。抗日戰爭勝利後,蔣經國任國民黨政府多個職務,在父親蔣介石手下做事,成為蔣介石的繼承人。
相似的身份與成長經歷,讓還未相見的二人萌生出一種彼此欣賞的情義。負責傳話的劉乙光回來後,告訴張學良:“蔣經國對你意思很好。”“意思很好”這簡短的4個字,讓軟禁中的張學良心裡溫暖不少。
蔣經國在自己範疇之內,儘量幫助張學良的生活,譬如陪伴在張學良身邊的妻子趙一荻長期牙痛,卻無法出門治療,隨後在蔣經國的授意之下,趙一荻順利外出治病。
又或者,張學良由於長期寫作,不得已患上眼疾,蔣經國送他去醫院治病,並贈予其兩瓶紅酒,除此之外,蔣經國時常詢問劉乙光關於張學良的表情,表示徹底治好再行返回。
1957年6月,蔣經國又委託劉乙光,給張學良帶來一簍芒果,收到芒果的當晚,張學良就提筆寫下深情款款的感謝信:
“經國秘書長仁兄閣下,前承惠大著,捧讀之下,慈孝忠愛,溢於紙上,羨兄有文,亦慶領袖有子,‘生子當如孫仲謀’,史話不能專美於前矣,大著置之案頭,以為座右銘……茲又承惠賜珍果,自大陸來臺已多年未嘗此味……深希瞻奉領教,暑熱望為國珍衛……”
同月,蔣經國又託劉乙光給張學良送書《蘇俄在中國》,等估摸著張學良已讀完書了,他又傳話,讓張學良寫點感想,對於這位“筆友”的提議,張學良絲毫不懈怠,立刻提筆撰文,僅僅用了5天時間,就寫完了讀書有感,再轉交給蔣經國檢視。
為追求自由,張學良有幾次迎合了蔣介石的要求,譬如蔣介石要他寫個文章,張學良就假意聽他的話寫文,這讓蔣介石對他的態度有所好轉,同時,也促成了他與蔣經國的初次見面。
1958年10月17日早上九點,蔣經國來到張學良的住處,二分之前早已熟悉,如今見面分外親切,他們噓寒問暖,關照彼此的生活、健康情況,蔣經國詢問張學良,眼疾是否真的治好。
蔣經國頻頻關懷張學良的飲食、居住等,對於這些關懷,張學良內心深覺,自己不應該想享此優榮,軟禁的日子時常是孤單的,蔣經國就建議他空暇時間看看電影,張學良直呼受不起,婉言謝絕友人的好意。
聊天之中,張學良向蔣經國提及自己的兩個心願,如今富貴於他已是浮雲,他心中牽掛有兩件事:
第一,想望一望老先生(即蔣介石),已慰想念之情。
第二,唯一想再一踐故土爾。
關於這第一個願望,蔣經國盡力促成,從張學良住處離開之後,蔣經國將他的心願轉達給了父親蔣介石,一個月後,蔣介石在大溪接見張學良。
據張學良的日記記載,“經國先生行進時,我對他握手感謝。此番召見,乃是他的從中溝通。”
而張學良的第二個願望,想要重返故土,蔣經國實在是無能為力,張學良只得默默地將此心願記於心中,以待來日有機會實現。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蔣經國設法安排他去金門,那是離故土不遠的地方,在金門,張學良用望遠鏡遠眺他渴望踏足的土地,雖未踏足,卻已心滿意足。
張學良時常一個人吟誦著著名詩句“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顯然,他是無比渴望自由的,他期許有天能走出這囹圄,重返故土。
1960年,這一年張學良已到60歲,蔣經國親自上門來,為他設宴祝壽,稱其為兄弟,壽宴過後,張學良雖還沒有完全接觸軟禁,但日子過得自由許多了。
蔣經國之前送他一輛汽車,張學良有時候坐車兜兜風,有時候自己走出去散散步,身邊總有人跟著,但無人干預他的行動。到後來,他還可以自由通訊、打電話。
後來蔣經國事務繁忙,張學良自覺減少與他的見面,1988年,蔣經國逝世,張學良還專程到榮民總醫院向經國靈堂行禮,以表哀悼之情。
在蔣經國逝世兩年後,也就是自1990年起,張學良全面恢復人身自由,90歲高齡的他終於盼來自由行動的一天。
張學良囑託王冀幫忙:希望楊尚昆或鄧小平能寫邀請函
年邁的張學良始終將“回家”這一夙願記掛於心上,1991年春節,張學良打電話給當時正在華盛頓的老友王冀,電話中,張學良語氣略顯焦急,說道:“我有急事找你,你能不能馬上過來一趟?”王冀詢問他所為何事,張學良只說來了就知道,並未詳細說明。
王冀的父親叫王樹常,早年間,王樹常是張作霖的總參議,等張學良管理東北事務時,王樹常在張學良的手下任東北軍參謀長,王、張兩家兩代人,交情匪淺。當時王冀正在美國喬治城大學任歷史系教授,時常與張學良通電話,關懷彼此。
值得一提的是,王家與共產黨的關係也很好,北平解放前夕,王樹常堅定拒絕隨國民黨逃離,帶著家人留在北平,併為促進北平和平解放積極奔走。待北平解放後,國家領袖周恩來總理還關懷王樹常一家人的生活。
等王冀迅速趕到張學良家中後,張學良當面委託給他一件重任:“我想在有生之年回大陸看看!”
這時候,張學良的內心是複雜的,他渴望回家,但同時也擔心領導人的態度,過往的事情尚且歷歷在目,他怕在旁人眼中,自己是不作抵抗的,是個“罪人”,所以他想回故土,心中卻又放不下包袱。
王冀勸說他,我黨領導人當然歡迎他回去,家鄉也歡迎他回去,大家從未忘記他為抗日做出的貢獻。
1956年,正值西安事變20週年紀念大會,周恩來總理親自出席會議,當時王驥的父親王樹常也受邀參會,會議上,周總理說起張學良的歷史功勞,周總理說,張學良是中華民族的千古功臣。
只是當時張學良無緣出席會議,並不知道此事,王冀將周恩來總理的話告訴張學良,向他表示我黨領導人自然是很歡迎他的,這讓張學良打消心中疑慮,決心設法回大陸。
要回去,其一,國民黨這邊得放人,其二,得聯絡好大陸那邊。對此,張學良有自己的想法,如今他才恢復自由沒多長時間,直接跟國民黨領導人表明想法,可能不太好,也不太容易得到同意,所以,他打算先做第二件事,先聯絡大陸方面,等事情差不多了,再徵求這邊國民黨方面的意見。
王冀就這樣成了張學良與大陸進行密切聯絡的使者,張學良說:“希望大陸方面的領導人能寫一封邀請函,且這封邀請函最好由鄧小平或者楊尚昆發出。”
張學良以為,只要他拿著邀請函去找國民黨領導人,得到同意定然不會有問題。
那為何要讓鄧小平或者楊尚昆來寫這封邀請函呢?第一,鄧小平、楊尚昆都是我們國家的重要領導人,由他們中任何一人來發出邀請,可見其重要性,國民黨方面自然不能輕視。
第二,張學良與鄧小平、楊尚昆是故交,他與二人都曾有過情義,較為熟識,讓熟悉的人來發出這封邀請函,自然也無可厚非。
共產黨在延安時,張學良就已經與楊尚昆相識,那段時期二人聯絡匪淺,成為良友;而鄧小平更是直接受過張學良的幫助,1936年時任紅一軍團政治部主任的鄧小平忽患傷寒病,在葉劍英的中間促成下,張學良即刻送來物資,治了鄧小平的病。
所以,張學良選擇讓與自己相識的領導人楊尚昆或者鄧小平來發出邀請函。
帶著張學良的囑託,王冀輾轉來到北平,很快與相關部門取得聯絡,對於張學良,北京方面表示強烈歡迎,並積極做好各種準備,在政府部門的配合下,王冀很快完成任務,返回美國,與不久前也來到美國舊金山的張學良見面,告知他事情的進展。
聽到回鄉一事幾乎已經成功了一大半,張學良激動極了,試想一下,當你半生未踏足故鄉土地,如今終於盼來機會,那該是怎樣一種心情!張學良歡欣雀躍,心中已經盤算好行程計劃了。
他想著,至少得回去4天,這樣在北京待2天,在瀋陽待2天,時間還是很緊張的,他要看看老家瀋陽變成了什麼模樣,要探望家鄉的父老鄉親們,要與當初的老部下見面,他心中計劃著,幻想著,興致高昂,只盼這一日的來臨。可有一件事還不能被忘記!
彼時,國民黨方面尚不知道這個訊息,等張學良懷著好心情從美國歸來之後,國民黨領導人主動邀請他見面,將楊尚昆寫來的邀請函擺在他面前,責問他:“我待你不薄呀,你為何還要揹著我搞這一套呢?”
這一次見面後,張學良心知肚明,他的返鄉之行算是泡湯了,老友楊尚昆、鄧小平的期盼與等待也落得個空歡喜,他回不得家了,也不想留在這裡,只是帶著遺憾與悲傷,動身前往美國。
同年,中共中央委託呂正操代表黨和人民,前往美國看望年邁的張學良,張學良住在已故的國民黨前中央銀行行長貝祖貽的公寓,二人就在貝祖貽的公寓見面,一見面,張學良、呂正操就緊緊握住彼此的手。
呂正操特意為張學良帶來他喜歡的《中國京劇大全》錄音帶、新採製的碧螺春茶葉、以及給他的肖像畫等禮物,張學良很開心,二人閒話家常,聊了許久。
在美國,呂正操與張學良多次見面,他們第二次在曼哈頓一家銀行總經理辦公室見面,只有兩個人,呂正操拿出鄧穎超專門寫給張學良的信,鄧穎超在信中誠懇邀請他在方便的時候,回家鄉看一看。
張學良九十多歲了,年事已高,再加上以前患有眼疾,眼睛不好使了,不過他那天沒有用放大鏡,而是將信拿到眼前,離臉特別近,一字一句看著。
認真讀完鄧穎超的信後,張學良說:“周恩來我熟悉,這個人很好,請替我問候鄧女士。”1936年西安事變之前,中共中央做出決定,由周恩來到洛川去,與張學良進行會談,二人這才有了歷史性會面。
沉思了好一會,張學良又接著對呂正操說道:“我個人清清楚楚地很想回去,但現在時候不到......”
在呂正操回國之前,張學良親筆給鄧穎超寫下回信:
“翹首雲天,無日不有懷鄉之感,一有機緣,定當踏上故土。”
2001年10月15日,101歲的張學良在美國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勞比醫院病逝,而到離世之前,他都沒有實現惦念半生的回鄉心願。
張學良一生所願未能實現,後人完成心願
張學良離世後,張家許多長年生活在海外的後人們開始陸續回國尋親,同時也實現張學良的遺願。
張閭琳,張學良的第四個兒子,1994年時,張閭琳與妻子陳淑貞以華裔旅美航天專家的身份,輾轉多地回到瀋陽,代表父親張學良憑弔張作霖的大帥陵。
2005年,張學良已經離世4年,張閭琳與妻子陳淑貞、兒子張居信再次踏上故土,他們在老家瀋陽參觀“九一八”事變紀念館、大帥府等地,除此之外,還去了西安,那個讓張家命運發生改變的城市,瞭解關於父親張學良更多的故事。
張閭實,張作霖第六子張學浚的兒子,張學良的侄子,2007年,張閭實藉著一次港商團到東北考察的機會,終於邁出返回故鄉的第一步,他輾轉來到瀋陽,隨即直奔張家故居——大帥府。
到門口時,張閭實介紹自己是張作霖的孫子,張學浚的兒子,張學良的侄子,他想進去大帥府看看,大帥府的工作人員趕緊進行求證,這才確定了張閭實的身份。
在大帥府館長的陪同下,張閭實來到張氏墓園,祭拜先輩,此後,張閭實輾轉盤錦、臺安、北京、上海各地,考證張家過往的歷史,也將張家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而他也更加適應故鄉的生活。
張閭實說:
“我在這裡生活的兩三年,深深地感到東北人對於大伯的敬重。”
“鶴有還巢夢,雲無出岫心”,張學良一生惟願一踐故土,卻遺憾未能實現,幸得後人代其實現夙願,故鄉、祖國都不會忘記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