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作為古代王朝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往往是一國之象徵,皇權之統一。都城位置的選擇往往能反映出一個朝代的總體發展形勢和方向,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王朝的都城,如西安、北京、洛陽、開封,它們大多分佈在中國版圖的北方。時至今日,這些被認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都還殘留著昔日古都的餘韻,鐫刻著那些來自遙遠朝代的繁榮記憶。
譬如一提起西安,大家就會想起秦始皇陵歎為觀止的兵馬俑坑;一提起北京,朱牆黃瓦、金碧輝煌的故宮便躍然眼底。
那麼,為什麼大部分古代王朝的都城,都要選在寒冷蕭瑟的北方,而不選在溫暖豐饒的南方呢?且南方自古工商業發達,又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不是更應該具有都城選址的優勢嗎?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為什麼古都喜歡是選在北方,而不是南方。
都城的形制與制度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看中國的都城制度是怎麼建立起來的,以此來了解都城選址,有哪些“規矩”是要遵守的。
古代人信奉玄學鬼神,而祭祀就在中國的鬼神之說裡面佔據重要的地位,人們每年都要進行祭祀活動,以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因此,早期的中國主要以祭祀中心作為都城。在那個時代,皇權為了鞏固自身統治,往往會將自身與神權相結合,將皇權作為神權的一個延伸和化身來博取百姓的信任,那麼,皇室則會成為每年祭祀大典的主要負責人。
皇室作為國家的統治者,就要揹負著守護社稷安危的重擔。為了祈求江山順調,這些皇室就會在所居之地修建大量的寺廟和祭祀場地,這些禮儀場所和皇宮的建築所佔城市土地比重,甚至遠遠超過居民房屋的所佔土地比重。
同時,這些禮儀場所的建築也與普通居民建築有著明顯的區別。時間一長,這些具有獨特建築標誌的城市就被稱為“都”。從漢字象形制的角度來看,將“都”字拆開來,正是插著旗幟的一座寺廟建築。
隨著皇權的不斷強化,皇權所在地又被稱為“帝都”,有關於都城的規範制度也逐漸建立起來。總體上來說,都城制度萬變不離其宗如同皇位一般,要求“世代相襲”。
其中,只有西周建立了頗為特殊的多都制,那時候,西周在鎬京之外又建一都城稱為“洛邑”,就是我們如今所熟知的洛陽,以此來補充京都的原有職能,同時作為南狩的避難之地。
不過,像西周這樣建立多都制的還是少數,大部分還是以一都獨承。同時,大多遵循"坐北朝南,天圓地方,陰陽兩極"的形制來規劃設計都城的佈局,用方形城牆搭建外圍,皇宮坐北朝南居城中心並左右對稱佈局,在皇宮的東西兩側分別設有祭祀場所和寺廟,並於居民作坊市井等區域嚴格區分開來。隨著朝代更迭,形制細節會有所改變,但皇權中心位置的思想卻始終如一。
通常情況下,根據朝代自身發展的需要,會偶爾出現自主遷都的現象,以尋求更為合適的發展地。除此之外,都城的更迭往往也伴隨著政權的輪番覆沒和興起,整體情況上來看,歷代京都主要都遵循先西后東,先南後北的遷移規律。那麼,北方建立都城,究竟有哪些優勢呢?
北方建立京都的優勢VS南方建立京都的劣勢
- 地理因素
都城選址首先需要考慮三個方面的地理因素:
首先,都城建立之地應該首要選擇疆域版圖的中心位置,中心位置四通八達,制內域外,具有獨特的交通便捷優勢,才能使得都城的惠及能夠更好地均勻輻射全國。
而北方黃河中下游的洛陽至黃河一帶,作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和相對靠中的地理位置,素來被稱為"中原之地”,有著“得中原者而得天下”之威名,因此頗受統治者建都之喜愛。
其次,都城建立之地需要足夠平坦的地勢,才能給大規模城市的建造和交通運輸帶來便捷。而南方多山地丘陵,地勢崎嶇蜿蜒,不適合建造大型都城。同時,由於地址限制,城市格局分佈相對破碎,也不利交通運輸和統一管理。
而北方的中原之地,“原”字就可以看出其地勢平坦,沃野千里的特點;且中原身居華北平原,三面環山,地勢易守難攻,具有獨特的軍事意義,所謂“都不倒,朝不倒”,都城地理位置的穩固也有利於政權的穩固,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
最後,歷朝歷代都會受到外來民族的侵擾,而南方邊境大多地勢環海,和平穩定,幾乎沒有任何外族的侵擾,就算是與東南亞相連線的雲南邊境,也因為山高水遠的地勢阻隔而很少爆發衝突。
相反,北方相鄰疆域地勢遼闊,且民族繁多,邊境地區常常會產生軍事矛盾衝突,尤其以明清兩朝最為嚴重,且北方民族善於遊騎,主張施行對外擴張,頻繁騷擾北方邊境,往往很難對付。所以,北方也具有很大的軍事戰略優勢,許多統治者為了威懾北方蠻族,便於作戰還擊,支援邊境,往往也會選擇在北方定都,以御外敵。
當然,也有人認為,南方潮溼炎熱,降水充沛,加上地勢落差大,易生洪災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不利於都城風調雨順,因此,也有南方“龍脈”已斷的說法。但是辯證來看,北方乾燥寒冷,旱災突發嚴重時顆粒無收,往往也容易導致饑荒,餓糠遍野。所以,對於選都建址來說,前三個地理位置所佔的才是主要因素。
- 人文因素
其次,一些人文因素也會影響到都城的選址。
很多帝王之才都有拓展疆域,霸業江山,施展一番宏圖偉業的雄心壯志。因此,北方蕭瑟肅殺、沃野開闊的豪傑風光和耿直豪爽的風土人情更合這些帝王將相的胃口,再加上北方特殊地理位置帶來開疆拓土的潛力,也使得帝王有更多大展拳腳,功成名就的施展餘地。
而南方更注重精神享受,坐擁山清水秀之中的南方留下無數風景名勝,娛樂場所也相當發達,聲色犬馬好不快活,使得無數文人騷客流連忘返。然而,有著雄圖霸志的帝王卻往往是不甘於沉溺溫柔鄉,而“享樂”和“墮落”也往往容易造就“昏君”,引發後人恥笑。因此,君王也更傾向於北方建都。
除此之外,北方中原地區的黃河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由中原地區逐漸向外擴散,以漢族為主體的獨特中原文化厚重多元且經典,是華夏文明的主要活動地區。在此誕生了作為中華文明標誌和載體的漢字,以及以“神龍圖騰”為核心的神龍文化,以及諸子百家的聖賢文化。
其中,歷代皇權受儒家文化和法家文化的影響最深。所以,逐本溯源,作為華夏文明代表的中心王權,也要回歸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不僅如此,中國的商業文化也最早發源於中原之地的商丘,開啟了中國商業貿易發展的里程碑。與此同時,中原地區還創造了許多經典的民俗文化,以及對中國經濟發展影響最為深刻的農耕文化也誕生在這片土地上。
而且,北方中原還是一片造就英雄豪傑的熱血土地,許多揭竿起義的將領和戰無不勝的“戰神”都誕生於北方,造就了無數的歷史傳奇。因此,北方也十分推崇尚武文化,所謂“天下武功出少林”的少林,就是中華武術的一大招牌。而北方這片熱土所具有的英雄豪氣也恰恰是歷代帝王所崇尚和看重的。
結語
所以,在古時候的中國,北方以其獨特的地理優勢和文化環境而博得都城的最佳選址地;使得北方中原地區成為中國疆域版圖上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古都數量最多的地區。
同時,中原作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也以其獨特先進的文化特色得以輻射全國,流傳千年。而建於中原地區的都城與其互相影響,相輔相成,經濟水平和文化水平都得到不斷提高,使得都城成為一個朝代的政治權利中心和經濟文化全面發展的發達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