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豆瓣被國家網信辦約談罰款的訊息上了熱搜,引起了網友的熱議。
處在“網際網路被遺忘的角落”的豆瓣,也再次回到大眾媒體的視野。
曾經的豆瓣小組,讓無數無處吐槽的青年在這裡安家。
“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瘋狂攢錢小組”“省錢年輕人小組”“不知道如何回覆小組”等豆瓣小組相繼出圈,很多年輕人進入這裡,在這裡分享生活的困境、失敗的經歷、成長的故事。
那麼,這樣受人歡迎的豆瓣,為何會走到今天的地步呢?
他在星巴克裡,打造了中國網際網路原創世界
有人說,豆瓣是中國網際網路世界的唯一原創。
這句話不假。
在中國網際網路黃金時代,大多數網際網路巨頭都忙著學習和模仿,只有阿北在搞文藝原創。
2005年,BAT企業在迅速擴張,其他企業也不甘落後。
姚勁波創立了58同城,周鴻禕創辦了奇虎360,馬化騰收購了張小龍的Foxmail,王興創辦了校內網。
阿北也在這時,僅用一人之力創辦了豆瓣。
從2004年10月份開始,有個男生每天中午都會出現在北京朝陽門一條衚衕裡的星巴克咖啡店。
他看起來二三十歲,穿著簡單的休閒裝,提著一個掉漆了的筆記本。
他會點一杯咖啡,然後旁若無人地敲程式碼,一直工作到下午四點多。
時間久了,連服務員都摸清了他的習慣,不用問就給他點一杯中杯咖啡。
這個男生,就是阿北。
2005年3月,由他一個人開發兼運營的豆瓣網,正式釋出了。
當初有人把阿北當成計算機天才,覺得他用了幾個月時間敲出了豆瓣,定是從小的興趣使然,其實不是的。
起初,阿北對計算機並不感興趣。
他的父母認為,數理化是科學,計算機不過是處理問題的輔助工具,程式設計就是玩。
他也這樣認為。
但是初三那年,他看了《少年科學》,對裡面一個“把1元錢換成零錢有多少種換法”的程式很感興趣。
於是在一次學校組織的參觀陝西工學院的蘇聯計算機活動時,他把那個程式寫在紙條上,讓老師幫他測試一下是不是正確。
看著那臺笨重的、跑得比烏龜慢的計算機最終跑出了正確的結果時,阿北的心裡異常激動。
從此,計算機程式設計,就成了阿北的興趣之一。
在讀清華時,上機需要“機票”。
被撕掉一個角的機票只能上不帶圖形卡的機器,全形的機票才可以上帶圖形卡的機器。
阿北會到處蒐集全形機票,再去帶圖形卡的機器上編寫遊戲。
在美國加州留學的那幾年,他也會利用假期去電腦公司做程式設計兼職。
就這樣,他有了強大的計算機程式設計能力,也有了對網際網路世界的足夠認知。
在那之後,他產生了一個想法,要做一些簡單的、基礎的、讓使用者想參與進來的網站。
於是,豆瓣網誕生了。
阿北的創業之路
有人問過豆瓣創始人阿北,如果不做豆瓣,你會去做什麼?
阿北說,可能是社會學家。
透過圍觀那些氣氛火熱的豆瓣小組,就能感受到,阿北真的可以做個社會學家。
畢竟創業對於阿北來說,已經是輕車熟路的事情。
阿北出生于山西漢中的一個小鎮,他管自己叫“小鎮青年”。
阿北本名叫楊勃,他的第一個網名叫“阿北”。
在小鎮裡,他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是老師同學口中的“天才少年”。
成績優異,乖巧懂事。16歲就拿了全國物理競賽一等獎。
被保送進清華大學物理系後,又在20歲去美國加州大學物理系讀博。
作為天才少年,阿北也有自己的煩惱。
童年時的阿北十分痴迷《十萬個為什麼》,痴迷科幻故事。
每次被人問到長大以後的夢想是什麼,他都會堅定地回答“科學家”。
可是隨著他到美國留學,看到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看到大多數的科學家都呆板無趣,他的夢想動搖了。
他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了他的興趣愛好上。
旅行,聽音樂會,看各種展覽,去學禪宗,去學人類學和社會學,去用計算機程式設計小遊戲……
這些興趣豐富了他的人生,開闊了他的眼界。
畢業後,他去了IBM擔任顧問科學家,沒過多久就辭職了。
2000年,阿北離開IBM回國,在一家供應鏈管理創業公司出任CTO,四年後離職。
離職後,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的他又去美國網際網路企業轉了一圈,發現自己已經不適應這些公司的工作節奏。
他決定自己創業。
起初,他想開發一個自助旅遊網站,連名字都想好了,就叫“驢宗”。
但旅遊類網站侷限性太大,使用者群太窄,他便放棄了這個想法。
緊接著,他想要做一個聚落性網站,聚集一大幫和他一樣文藝的人,熱愛閱讀、熱愛電影、熱愛吐槽的人,並透過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挖掘“更多的好東西”。
他給出的口號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於是便有了豆瓣。
豆瓣正式釋出一年後,阿北曾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回憶建立豆瓣的心路歷程。
躲在星巴克敲程式碼的時候,他只想著要把這個網站做出來。
豆瓣上線的第一天,他一個人刷豆瓣刷到天亮,看到竟然有人用了,興奮地捶足頓胸。
他形容那種感受,就像是父親聽到自己的孩子第一聲嚎哭時的感覺。
他還清晰地記得,第一個豆瓣使用者的名字叫“苦咖啡”。
豆瓣是他鐘愛的、一手養大的孩子。
“文藝青年教父”的何去何從
知乎上有人問,豆瓣阿北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他身邊的夥伴、朋友說,他是個有想法、很文藝、聰明又執著的人。
投資人評價他,很驕傲,很清高。
他曾在談投資時說:“別人做過的,做得很成熟的事情,我們一定不會做。”
他也說:“我們什麼都不會抄。”
豆瓣的前產品部陳爽講過兩個故事。
有一次他們在咖啡廳裡聊業務,阿北給她講了一個類似今日頭條用演算法輸出內容的想法。
當時他們所有人都覺得,這個想法一定有市場,可以實踐。
但這個想法只是在阿北的腦子裡閃了一下,便被捨棄掉了。
還有一次,阿北提出了豆瓣同城、豆瓣小組可以做成陌陌的想法,但是他又自己否決了。
他的認知,告訴他這不符合他的初心。
他一心想要打造他的“理想國”,因此遮蔽掉無數機會。
在豆瓣核心團隊成員的心裡,豆瓣最接近“風口”的一次機會,就是豆瓣電影商業化。
當時豆瓣電影團隊只有不到30人,卻把電影票市場份額衝到了第二,上百人團隊的貓眼也不如他們。
投資方、內部員工、豆瓣支持者都希望豆瓣電影能做大做好。
可惜,阿北迅速砍掉了這個業務,他說“賣電影票不賺錢”。
很多人說阿北是有前瞻性的,他不可能看不到電影票的商機。
只是在他心裡,這件事太商業了,太“充滿銅臭味”了。
他這樣一個追求純粹、追求文藝、追求理想主義的人,是不願意做這樣的事情的。
他要把豆瓣,做成他想要的樣子。
2014年年會上,阿北公開承認自己的決策失誤,讓豆瓣錯失了好機會。
阿北的抗壓能力讓人佩服,他在這個領域的敏銳嗅覺也讓人佩服,但因為追求不同,他要走的路也註定與大多數成功商人的路不同。
在大環境下,一個完全創新、完全走文藝路線的網站,雖然在競爭中有絕對優勢,但也存在大問題。
問題之一,就是沒有前車之鑑可以借鑑。
沒有可借鑑的案例,一切只能自己尋求解決之道,這會讓豆瓣的每一步走起來都格外艱難。
06年時,豆瓣嘗試開放了旅遊板塊,增加2萬多個不知名景點供使用者選擇。
然而資料顯示,只有少量重度旅行愛好者會關注這些不知名的景點。
問題之二,是後來者居上,你不去模仿,自有別人來模仿。
有很多豆瓣不屑於去做的板塊,其他團隊去做了,還做得很好。
比如豆瓣電影暫停後,貓眼電影崛起。
比如知乎的問答崛起。
再如一些讀書返利網上書城,削弱了豆瓣的傳統盈利模式。
2016年,知乎率先推出了知識付費模式,並獲得巨大成功。
豆瓣團隊在一年後緊跟形勢,也推出知識付費專案“豆瓣時間”。
但豆瓣偏文藝的知識付費模式在商業模式上與知乎有很大不同,發展也不如知乎。
直到2018年末知識付費風口過去,豆瓣仍然是不溫不火。
問題之三,為維持使用者人數,放任不良行為。
近幾年,微博火了,知乎火了,今日頭條火了。
豆瓣的使用者在不斷流失,想要活下去,就必須想盡辦法維持自己的使用者數量。
所以豆瓣選擇放寬小組內的約束規則,謾罵、造謠、引戰等行為都在一定程度上被放任。
這種做法雖然引爆了一些話題,讓一些小組活躍度變高,但也對豆瓣的形象造成了嚴重影響。
豆瓣小組甚至一度成了“極端主義者”撒野的地方。
很多老使用者,因此放棄了豆瓣。
問題之四,錯過短影片風口,豆瓣再次失去彎道超車的機會。
我們每天坐地鐵坐公交就會發現,每10個人中,至少有8個人在刷短影片。
不管是微博、今日頭條、抖音還是快手,這些短影片平臺的衝擊,讓傳統網際網路模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而豆瓣網,在短影片風口上,再次錯失了機會。
如何讓豆瓣“理想國”在大環境下生存,讓豆瓣從人氣變成盈利經營,也是未來豆瓣值得思考的問題。
仔細看看豆瓣網中“關於豆瓣”的內容,就會發現,這一欄內容,很多年沒有變過。
其中有一句說:“無論高矮胖瘦,白雪巴人,豆瓣幫助你透過你喜愛的東西找到志同道合者,再透過他們發現更多的好東西。”
如果說這就是豆瓣阿北的“理想國”,那他已經做到了。
最後,還是希望未來豆瓣能夠走出自己的路,不忘初心,前路光明。
參考資料:
1、AI財經社,《豆瓣沒有老闆,知乎沒有精英》,2020-12-25日
2、 晚點LatePost,《阿北不是老闆,豆瓣不是公司》, 2020-04-30日
3、湧智創業私塾,《豆瓣創始人阿北:對賺錢有“潔癖”,卻打下一個年輕人心中的理想王國》, 2018-06-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