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考:侯門恩怨之四師兄馬季six
1934.8.2-2006.12.20
馬季,原名馬樹槐,天津寶坻人。
關於馬季出身,所見材料都說生於一個商人之家,但家境普通。他之所以走上相聲路子,是因為和常連安的一個親戚是同學,於是經常到常家開的啟明茶社蹭聽。大概在1947年,他13歲是就被送到上海宏德織造廠當學徒。解放後,織造廠散夥,馬樹槐回到北京。
1951年,回到北京的馬樹槐考入新華書店華北發行所,開始了賣書生涯。業餘時間幾乎都撲在說相聲和唱京劇上。
1956年初,北京市舉行工人業餘曲藝觀摩會演,馬樹槐憑藉相聲《找物件》獲得一等獎。7月,他作為北京賽區代表參加了全國職工業餘曲藝觀摩演出,憑藉相聲《都不怨我》獲得了全國冠軍,籍此被調入中國廣播藝術團,成為專業相聲演員。不到一年他已經熟練掌握了六段傳統相聲,創作了四段新節目,隨後推出正式的相聲處女作《打籃球》。當時團領導確定侯寶林、劉寶瑞、郭啟儒、郭全寶等作為馬樹槐的老師一起教授功課,其中侯寶林為責任老師。不得不說,相聲大咖侯寶林又得到了一塊相聲璞玉。(侯寶林評:別人都是木頭,只有馬季是塊玉。)侯門之所以聲名遠播,在於開門師父,也在於門下弟子。
這對馬樹槐來說是好事兒,也是難事兒。說好事兒是這四個老師都是名師,水平都很高;說難事兒是說他要處理好這四個老師之間的關係。甭看都是大咖,但大咖有時候特別小肚雞腸。
還要特別交代一下,馬樹槐可不是突然間就一飛沖天。他1954年自編了一段名為《偉大的祖國》的“相聲”,參加了北京市輕工業工會的文藝演出,因內容過於稚嫩、淺薄而失敗。1955年表演《黃鶴樓》遭遇批評後,開始利用業務時間拜師訪友,隨後參加了劉寶瑞、郭全寶親自授課的工人業餘藝術團。也就是說,他在獲得北京市工人業餘曲藝觀摩會演一等獎之前,已經跟著劉寶瑞、郭全寶聽課了。他這個時候還沒有獲獎,也沒有拜兩位大咖為師;待他獲得全國大獎,並調入中國廣播藝術團後,劉寶瑞、郭全寶兩位再想收馬樹槐為徒已經不可能了,因為團裡還有比他兩個更牛叉的大咖。劉寶瑞搶不過侯寶林。
前排左起:侯寶林、郭全寶、郭啟儒、劉寶瑞 後排左起:馬季、李文華、郝愛民、於世猷
1957年,侯寶林覺著馬樹槐這個名字繞嘴,不響亮,筆畫也多,大家不容易記住,於是馬樹槐就借鑑當時正在放映的匈牙利喜劇電影《牧鵝少年馬季》,取藝名馬季。隨後,馬季便隨團到外地巡迴演出,所到之處,備受歡迎。巡迴演出歸來,中國廣播說唱團分為兩個演出隊,馬季獨領一軍。巡演中,馬季的搭檔是三師兄楊紫陽。兩人合作,推出了相聲《王金龍與祝英臺》《跟誰結婚》《請醫生》,並表演了傳統相聲《對春聯》《空城計》《扒馬褂》等。
1958年10月,馬季作為慰問團的成員赴福建前線演出,期間創作了相聲《英雄小八路》,這是他創作的真正意義上的第一篇歌頌型相聲作品;同年,創作並表演了相聲《登山英雄贊》,作品取材於中國登山健兒攀登珠穆朗瑪峰的真實事蹟。
1959年,創作了相聲《找舅舅》。
1961年,曲藝界挖掘傳統遺產活動在全國範圍展開,回憶、整理了傳統相聲80段,付印成《中國傳統相聲大全》,就是曲藝界的所謂“四大本”。
1963年,創作相聲《畫像》。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受到批鬥。之所以交代這個,是在這個特殊年代,侯寶林也被羈押,要他交代問題。還有一個傳聞:在這個特殊年代,馬季打了侯寶林一巴掌。他和唐傑忠、趙連甲一起被打成“馬唐趙反黨小集團”。
1967年,馬季經鐵道兵文工團團長焦乃積介紹認識文工團歌手于波,不久就結婚了。1968年12月25日,兒子馬東在黑龍江哈爾濱出生。
1976年後,馬季創作“傷痕相聲”《白骨精現形記》《舞臺風雷》以及諷刺相聲《北京之最》《多層飯店》。《北京之最》因譏謗過於尖銳而很快被禁播。這一年,姜昆到北京參加全國曲藝調演會演,馬季是評委,一眼就相中了姜昆,在徵得姜昆同意後,馬季將其調到了中央廣播說唱團,並收為弟子。
1977年,馬季帶著弟子姜昆到湖南省桃源縣採風,期間創作了相聲《新桃花源記》。
1980年,《馬季相聲選》《相聲藝術漫談》出版。《相聲藝術漫談》對相聲的起源、內容、形式、藝術手法、包袱種類以及相聲表演中的一系列問題都做了較為詳盡的闡述。
1982年,電視的快速普及,讓馬季開始思索相聲由聽覺藝術到視覺藝術的改造問題。馬季組織了個隊伍,與趙炎、么樹森一起編排了13個小品,蠟刻成冊,結整合中國最早的小品本子,起名叫《笑的視窗》。馬季已經嘗試由相聲到小品轉換。
1983年,被委任為第一屆春晚的總策劃。他在晚會上還表演了相聲《山村小景》《小小雷峰》《說一不二》。這一年馬季還有個流行的小段子叫《新地理圖》,他的很多相聲裡也留下了鮮明的時代烙印。
1984年,在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表演了相聲《宇宙牌香菸》。
1985年,被評為“全國十大笑星”,他排名第一。
1987年,在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馬季和其弟子表演了群口相聲《五官爭功》。這一年,馬季在長沙突發大面積心臟血栓,住院3個月,其間報了三次病危。20年後,馬季還是因為心臟病問題,離開了人世。
1989年,獲得了第1屆中國金唱片獎。
1989年春晚,馬季表演相聲《送別》。
1991年春晚,馬季表演相聲《訓徒》。
1996年,在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表演了相聲《老少樂》。
2006年獲得中國曲藝牡丹獎的終身成就獎。
2006年12月20日上午10:25,馬季在家中因心臟病,經北京市昌平區中醫醫院天通苑分院搶救無效逝世,享年72歲。
2007年2月11日,馬季生前定稿的自傳《一生守候》出版發行。
馬季除演出一些傳統相聲及別人創作的相聲段子外,他共創作了相聲一百多段。馬季代表作有:《找舅舅》、《英雄小八路》、《登山英雄贊》、《畫像》、《新桃花源記》、《女隊長》、《白骨精現行記》、《舞臺風雷》、《五官爭功》等。
馬季是近現代相聲藝術承前繼後的關鍵人物,他繼承發展了侯派風格,走出了自己的創作道路,為大多數相聲後來者所遵循,為中國相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善於表演反映現實生活的新相聲作品,在相聲藝術長於諷刺的傳統之外,開啟了以讚美新生活和新的英雄人物為主題的“歌頌型”對口相聲的新局面,其中以《登山英雄贊》、《畫像》和《找舅舅》等節目影響為大。
曲藝理論家薛寶琨:“馬季和前輩藝人最大不同是:在臺上不醜化自己,有時代精神。他的很多相聲,套路和技巧都是傳統相聲的,但他把這些技巧用到了新的事件上。”
相聲評論人章樂天:“馬季對幽默的理解十分獨到,寫歌頌體而讓人笑,足見他的功力。他的歌頌體富於韻律,像《遊擊小英雄》,什麼地方應當談正事,什麼地方應當助興,哪裡插入一首歌,編排綿密,鬼斧神工。在嗓音條件一般的情況下,他幾乎開掘了語言上的全部潛力。”
郭德綱:“我們要永遠承認馬季先生是我們的相聲大師,他創造、表演了很多歌頌型的節目,給相聲開出了一條路來,而且他在這方面做得非常的成功……他不僅新活表演得好,老活也表演地非常的好。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相聲大家。”
曾任中國曲協常務理事、中國廣播藝術團說唱團團長等職。
主要弟子有:姜昆、趙炎、劉偉、馮鞏、笑林、王謙祥、李增瑞、韓蘭成、劉喜堯、彭子義、常佩業、黃志強、黃宏、尹卓林、姚新光、李國修、趙龍軍、邢瑛瑛、劉立新、侯冠男、張慶等。
這麼多弟子,據說關係不咋滴。姜昆和馮鞏很少很少同框,終於同框了,姜昆在前面說,馮鞏在後面神遊。吃瓜群眾扒來扒去,找到唯一的合作是兩人在86年時合作了一部無名相聲,馮鞏作為捧哏,兩人之前沒互相對過完整的詞,5分鐘的內容都是他即興編詞,然後姜昆也即興對話。
姜、趙、馮、劉四師兄弟再聚首,已經是在師父的追悼會上了。
馬季和師父侯寶林的關係據說不好。曾有一說,“文革”時馬季打了侯寶林。那麼馬季到底打沒打過侯寶林呢?當有人就這個問題問侯寶林時,侯先生沒有正面回答,只是說“別問這個了,舊社會徒弟打師父有的是。”(這句話背後的邏輯顯然是:打過)馬季則說:我覺得沒有這些,就沒有生活;沒有這些誤會,沒有捱罵,沒有謠言,就前進不得,任何人都是。(馬季也迴避了,意味著:確實打過)
但後來兩人關係緩和了,據說中間人是常寶華。他生前說過兩樁往事:
第一樁:“我記得1974年我回到部隊的時候,馬季要請我吃飯,同時侯寶林先生也要請我吃飯,他們的師徒關係有很多傳說,有這樣那樣的矛盾,我就不管有什麼矛盾,為了緩和他們之間的關係,我就說我們就合二為一。我覺得不在於這頓飯,在於在一起能緩和這種關係。”
第二樁:“原來有過你不去我去這種情況,有一次外地來約角,分別約的這兩個人,好像後來侯先生沒去,因為聽說有馬季。後來為了相聲大局,兩個人摒棄前嫌,攜手到香港去了,但是生活中(他倆)基本上再沒有什麼交往。”
對去香港演出這事兒,馬季後來回憶道:“當時侯先生說:‘馬季,你過來,到香港之後,我的段子你都可以演。’說這話是第一次給我開綠燈,對我滿意了。我說,侯先生,您放心吧。”
和常寶華的話兩相對照,說明師徒二人有一段時間的確關係不是太好。那個時代過去了,兩人關係才恢復正常。
據說馬季和侯耀文關係也不好。2006年馬季因心臟病突然去世,各大媒體追思馬季大師。這個時候侯耀文突然說馬季不是大師,並提出大師的“五項標準”:
1.必須是相聲藝術的表演權威;2.不僅擅長表演還能獨立創作優秀劇本;3.還必須是相聲理論家,能夠著書立說;4.必須是教育家,把相聲藝術發揚光大,桃李滿天下;5.必須是評論家,可以給爭議問題指引正確的方向。
在馬季去世後還公開否認馬季大師身份,任誰都能看出兩人有矛盾,並且這矛盾還是天大的矛盾,不可調和。
要怪只能怪那個特殊年代,讓人不少人隨著那個時代混亂了。
其實還不止這些。侯耀文把車間工人馮鞏劉偉從天津調到鐵路文工團,成為相聲專業演員。其目的大家都清楚:看上了馮、劉二人,要收徒呀。可是,馮、劉被馬季截胡了。
郭德綱是侯耀文徒弟,姜昆是馬季徒弟,這是大家都知道。後來的兩人的恩怨大家也都清楚,為啥?自個兒想去吧。
不管師徒關係到底咋樣,公認的是,馬季是侯寶林之後,中國相聲史上承前啟後的關鍵性人物,他迎合時代,讓相聲和時代同脈搏,一起跳動。他的相聲藝術影響了一代人,也娛樂了一代人。馬季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在於他驚人的觀察力、創作力、表現力。他的成功更多地是靠那些契合時代的作品,他把傳統相聲和新時代內容完美地融合在他的相聲段子裡。
馬季無疑又是不可複製的,除非有他一樣的才華,會創作,懂表演。據說,侯寶林臨終前給馬季留下遺言:“馬季,相聲的即興發揮千萬不能丟掉啊,它是咱們相聲的主要技巧。”從這句話裡可以看出侯寶林和馬季的差異:侯寶林較之馬季,更重傳統;馬季較之侯寶林更重反映新生活的歌頌型新相聲;前者重傳統技巧,後者重反映新生活的作品;前者透過訓練更容易把握,後者則需要才情。
所以,侯寶林的弟子是手藝人,可以憑本事吃飯;馬季的弟子除非天資聰穎,否則不能繼承馬季的衣缽。
馬季弟子21人,能達到他一半水平的有幾人?更不用說比肩了。
自馬季收山後,相聲迅速隕落,留給大家印象的僅僅是春晚那不疼不癢的幾段了。直到十年後郭德綱和德雲社崛起,相聲才又回到大家的視野中。說來也巧合,1996年馬季最後一次登上春晚的舞臺;1996年,郭德綱和張文順、李菁一起創辦北京相聲大會。
郭德綱在北京發展小園子;在天津走小園子路線,並且取得成就的是馬季的二師兄黃鐵良。郭德綱和黃鐵良兩人走的都是傳統相聲路子,和馬季姜昆倡導的新相聲有很大不同。
馬季沒有讓兒子馬東進入相聲圈子,併為之慶幸。馬季說:“我太愛這門藝術了,我太討厭這支隊伍了。”馬季曾對崔琦說:“我拿出三分之一的時間來搞相聲,拿出三分之二的時間來處理人際關係。”
他可以克服相聲界的一些壞習氣,但他擔心自己的兒子隨波逐流。他一直教導兒子發揮其他方面的技能:“不要跟在你老子後面吃相聲這碗飯,沒有出息。”馬季平時儘量不在兒子面前研究相聲,姜昆、趙炎到家裡來交流相聲時,如果發現馬東在偷聽,馬季便會立即把他攆出去。
其實馬季一直堅持寫諷刺型相聲,可是他和唐傑忠、趙連甲一起被打成“馬唐趙反黨小集團”,他的《北京之最》也被禁播。後來,他轉而寫歌頌型相聲,挖掘全國各地典型小人物身上的亮點,用生活化的語言,輕鬆幽默地講述老百姓故事。後來馬季在獲得相聲終身成就獎的感言裡說:“我在沒有笑聲的年代裡,還能給大家帶來笑聲。”
這似乎就是他在相聲道路上的辛酸,所以,他不主張兒子馬東說相聲。
後來,馬季說:“現在讓他好好學習,至於說不說相聲,等他長大了再說。”他這是改口了。
馬東長大後,對於自己的童年生活與大名鼎鼎的父親,總是避而不談,那些光環在他看來,沒什麼用處。對於家庭他提到的只有當年在學校,常會被堵住讓他說一段相聲的類似經歷。
1986年,馬東拿著父親給的三萬塊錢跑到澳大利亞主修計算機專業。
27歲的馬東毅然決定回國,進到北京電影學院學習,開始從事電視工作。
馬東最初主持的節目是《有話好說》。
2001年,33歲的馬東進入中央電視臺成為《挑戰主持人》的製片人,他詼諧幽默的主持風格令大家耳目一新。2004年起,主持央視《文化訪談錄》,一干就是7年。
對於兒子的選擇,馬季認可。但對於相聲,他擔心。他直言不諱地說:“我很擔憂相聲界後繼無人,一些搞相聲的人,不務正業去玩影視;有的相聲人,十幾年還只會說一個段子;還有一些人名義上在團裡掛著,實際上跟影視公司簽了約,隨時等著去拍電視劇。這樣的情況能接好相聲的班嗎?”
在馬季追悼會上,馬東說:“希望大家不要哭,不要流眼淚。我爸爸這一生當中最喜歡的,是觀眾聽完他相聲後的掌聲。所以今天,應該算我爸爸人生最後一次謝幕。”說罷,馬東淚流滿面。
2009年央視春晚,馬東“子承父業”,說了《新五官爭功》。儘管“第一次”得到了許多觀眾不錯的反響,但馬東斬釘截鐵地表示,自己絕對不會因此而轉行:“這次表演《新五官爭功》我挺享受的,但恐怕僅此一段了,也算是對父親的紀念。雖然我從小一直在相聲的氛圍里長大,但父親一直把我和相聲隔得比較遠,他不希望我幹這一行。”
2012年,44歲的馬東離開央視,加盟愛奇藝成為首席內容官,全面負責內容採編和製作工作。
2015年,馬東離開愛奇藝,創辦米未傳媒,任創始人CEO。先後推出了《奇葩說》《奇葩大會》《飯局的誘惑》《樂隊的夏天》等原創網路綜藝節目。後來又開發生產了《好好說話》《小學問》《蔡康永的201堂情商課》《馬東的職場B計劃》等網際網路音訊產品,研發了以狼人殺遊戲為基礎的音影片社交APP《飯局狼人》。
2016年5月,馬東在《奇葩說》中談到了父親馬季。他說:當年父親過世之後,自己沒有得到真正的解脫,總覺得父親沒有離開。直到三年後的一次夢中,他夢到父親對自己說:“我今天才算真正地走了,很高興和你做一世父子,我們有緣再見”。
不管馬季多麼偉大,但在偉大的馬三立面前他還是渺小的,所以他開創的不能稱之為“馬派”。另外,他是站在侯寶林的肩膀上,所以他是標標準準的侯門弟子。
馬季弟子不少,但都缺少他的靈氣,缺少他敏銳的觀察力、驚人的創作力和靈活的表現力,所以他的弟子對他所開創的相聲藝術沒有大的發展。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馬季弟子姜昆還是曲協主席,收徒也不少,可是,姜昆這些年似乎越來越老了,不單是身體老邁,思想也僵化了。姜昆的徒弟周煒更是爆出“捐人”之事,落得一個“周捐人”的雅號。
馬東沒有說相聲,對馬東而言可能是幸運,但對相聲而言,絕對是一種遺憾。
還要說的是,在馬季生前,馬東一直喊姜昆叔叔。據說是“破四舊”,要按師生關係論,而不是按師徒關係論。這不能不說馬季的低調和平易近人。馬季走了,姜昆倒是堅持讓馬東叫哥哥了。
還要說的是,自己創業的馬東和郭德綱走得很近,德雲社20週年慶典演出,郭德綱就邀請馬東來主持。郭德綱對馬東很尊重,每次見面都叫師哥,總是將“當年多虧了大爺的照顧”掛在嘴上。
行文至此,突然想說一句:相聲界,一團麻!
馬季的確喜愛相聲,也的確討厭相聲圈裡的人;他在這個圈裡時間越長,他越累。尤其是恰巧遇到一個特殊的時代,一個讓人瘋狂的時代。如果不是這個瘋狂的時代,或許他有更大的成就,能像師父那樣開宗立派吧。
可是,可是,不少人說馬季把相聲帶入電視,的確高雅了,少了小園子的俗,也讓相聲成為可有可無的點綴而已,成為大年三十那點可憐的笑料。
時代在變,相聲該如何和這個時代相處?傳統在左,現代在右,左右夾縫中相聲能完成傳承和創新嗎?
明字輩還在搞班社的有幾個?還在搞創作的有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