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的皇家園林,素有“三山五園”之說。遺憾的是,“五園”中的圓明園、暢春園、靜宜園、靜明園,因英法聯軍、八國聯軍劫掠、焚燬,多已不存,只餘清末復建的頤和園。日前,晚清輿圖孤本《香山路程圖》現身拍賣場,這本小冊子被認為是慈禧太后隨身攜帶的香山旅行手冊,它清楚地復原、展示出清末京西的人文地理,也讓人們得以一窺“三山五園”的真容。
翻開這本小冊子,《香山路程圖》描畫得非常詳細,沿著御路去北海南門,過金鰲、御河橋,經暢春園(圖中只餘基址)、圓明園……再到香山的靜宜園。可以想象,當時慈禧到靜宜園喝茶,走的正是這條御路。
專家判斷,《香山路程圖》為宮廷繪畫機構如意館所繪,是光緒皇帝、慈禧太后御製並御覽的輿圖,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地理、水利、繪畫資訊,對研究北京歷史、民俗、建築、河流、園林景觀,甚至是植被情況都有很大的價值。由於兩岸故宮均未見同款收藏,可謂存世孤本秘笈。
榮寶齋團隊對圖中展現的所有景點都做了詳細的分析,包括建築的建成、興盛、遭受掠奪、焚燬再到重建的過程。梳理之後,此圖繪製的時間被精確到非常小的範圍。
畫中的頤和園新建宮門,於1891年完工;畫中的海軍衙門,是1885年成立,到1895年裁撤的;由此可知,此圖應是1891年頤和園新建宮門之後,1895年海軍衙門裁撤之前、頤和園二次修畢時所繪。
另外,書中還出現了各種形式的碉樓、火車軌道、牌樓以及一些只在特定歷史時期存在的景物。比如,萬壽寺就是1894年重修、1900年又被八國聯軍燒燬的。
1891年到1895年這一繪製時間非常特殊。1860年英法聯軍第一次侵略北京,就對圓明園、暢春園、靜明園、頤和園(清漪園)進行了掠奪、焚燬,還組織500人以遊春的名義,對“三山五園”中的最後一座皇家園林——靜宜園進行了搶掠。
1860年到1900年間,清廷對頤和園、圓明園進行了區域性重建,這段時期算是中國皇家園林最後的一個建築高峰,直到八國聯軍入侵才終於沉寂。
之前的一些資料記載中說,靜宜園自1860年沒落,一直到了1949年以後才進行重建。但在《香山路程圖》中,卻描繪了靜宜園全景,包括東宮門、新建宮門、北宮門、檔房等,是相對完整的。
為此,榮寶齋團隊專門查閱了臺北故宮藏的《靜宜園已修各工繕單》。原來,在1888年至1900年間,慈禧在重修頤和園時,捎帶著由樣式雷家族對靜宜園進行了二次重修。文獻和圖冊相互印證,使靜宜園重修的歷史得以浮出水面。
《香山路程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有大量的“貼黃”,這是宮廷繪畫和輿圖所特有的一種形式。“貼黃”上都有工整小楷,直觀地告訴觀者圖中建築的名稱,甚至是距離。值得注意的是,清宮畫家在繪製輿圖時,藉助了科學測繪儀器,絕不是憑空想象。
輿圖是古代的地圖。17世紀,西方傳教士帶來了新的製圖方法。在此基礎上,清代組織經緯度測量和三角測量,先後繪製了《皇輿全覽圖》《皇輿全圖》《內府輿圖》,是中國地圖學的重要發展時期。
《香山路程圖》屬於形象畫法,突出描繪御路、橋樑、村鎮、津渡、驛站、塘鋪、衙門,每段道路皆註記里程,反映了古今交通道路的傳承與變遷。圖中以山脈、河流、城池、建築為基本要素,著重繪出聯絡城鎮間的道路,以體現沿著道路行進時向兩側觀看的親身體驗。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翁連溪說,相比卷軸,線狀書顯然更容易查閱,“《香山路程圖》傳襲清代中期康熙南巡圖之構圖,是目前國內僅見的清內府彩繪輿圖的線裝本”。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副教授李溪則認為,《香山路程圖》很可能是慈禧太后出行隨身攜帶的“旅行指南”。(孫文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