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歲的沈先生偶然間觸及右頸部包塊,在當地醫院診斷為下嚥癌,面臨著全喉切除的可能。為了保住喉嚨,他輾轉多地來到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多學科專家會診為其制訂個性化的治療方案,經過3個療程的誘導化療、免疫治療後,由耳鼻喉科黃曉明教授透過經口機器人手術成功為患者切除腫瘤,實現腫瘤根治,同時保住喉嚨。術後沈先生恢復良好,目前已康復出院。
右側梨狀窩腫瘤,藥物治療後明顯縮小。
咽癌淋巴結轉移
據沈先生回憶,自己偶然摸到右側頸部包塊,擔心是腫瘤,於是馬上至當地醫院就診。經過檢查發現右側梨狀窩腫物伴頸部淋巴結腫大,考慮惡性腫瘤,可能需要手術全喉切除。
沈先生為求保喉,多方打聽,最終輾轉來到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找到耳鼻喉科主任黃曉明教授。
入院後經過詳細檢查,黃曉明教授團隊發現沈先生的腫瘤位於右側梨狀窩,上下徑達到3釐米,侵犯周圍組織並伴有右側頸部淋巴結轉移,診斷為下嚥癌,臨床分期T2N3M0,為晚期病例。
考慮到患者保喉意願強烈,既要實現腫瘤根治,又要保留喉功能,黃曉明教授聯絡放療科、影像學科及核醫學科多學科專家會診,討論後決定先予誘導化療、免疫治療,待腫瘤縮小後再透過機器人手術,實現腫瘤根治及喉功能保全的綜合治療方案。
分步治療實現保喉
經過3個療程的治療後,沈先生原發灶及轉移灶縮小了64%。在麻醉科的協助下,黃曉明教授團隊利用經口機器人手術將原發灶切除,用時不到1個小時,隨後經耳後切口進行頸部淋巴結清掃術,完整切除腫瘤及淋巴結轉移灶。
術後,沈先生喉功能保護良好,沒有出現聲嘶,無需氣管切開,一週後就恢復經口進食,順利出院。術後病理顯示,原發灶癌細胞已完全消失,腫瘤完全切除乾淨。
機器人精準手術
據瞭解,下嚥癌在臨床上較為少見,50-70歲為高發年齡,多見於長期吸菸和飲酒人群。
黃曉明教授指出,下嚥癌早期症狀不典型,部分患者在首診時發現頸部包塊,多為中晚期,常常需全喉切除,術後輔以放化療,是上消化呼吸道惡性程度最高的腫瘤之一。
多數下嚥癌患者面臨全喉切除的風險,目前經誘導化療、免疫治療使腫瘤縮小,再透過經口機器人將原發灶切除,可以很好地為患者解決這一困擾。
“經過詳細的術前檢查評估,多學科會診制訂個性化治療方案,術中仔細辨認結構、精細操作及周全的治療,是患者順利恢復的關鍵。”黃曉明教授表示,對於下嚥癌的處理既要完整切除腫瘤,又要注意喉功能的保護。機器人優良的3D視野及放大影象,可拐彎的機械臂有助於充分顯露病灶,實現精細切除。不僅創傷小,而且能實現保喉治療和腫瘤的根治。
【記者】江玲
【通訊員】張陽 陳仁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