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的民國被退居到小島臺灣的蔣介石們認為是中華民國38年中最輝煌的時期,如果再加上之前3年,被稱為"黃金十年”。經濟、方方面面都得到了很好的恢復、發展,雖農村由於革命衝突表現的差強人意,城市已經象模象樣了,這是客觀事實。
特別是中華民國的首都南京匯聚著全國的精華,各種政治資源,成為經濟中心之一,人口已經達到一百萬以上。那是一座生機盎然的城市,是無數人嚮往一生而不得的城市。特別在舊社會,大多數人一輩子出不了縣,許多人一輩子沒有去過縣城的荒唐、落後年代,這種繁華就尤顯得珍貴。
可是這一切都被日本人破壞了,永遠停在那一剎那。日本人進城那一瞬間,天地為之失色,分明兩個世界。戰爭前國民政府的信誓眈眈,以及戰後的迅速潰退,真是打臉哪,不堪一擊,讓人民大跌眼鏡。
12月13號是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週年祭日,將近一百年了,他們的冤屈可曾真正的清洗?是否死不暝目?近些年日本右翼學者日益抹煞歷史真實,企圖在南京大屠殺事件中混淆視聽,給世界渴望和平甚至在屠殺中倖存的人家屬造成傷害,讓人心寒。
南京大屠殺研究中心張連江教授在《北京日報》撰文1937年6月南京人口101萬餘人,八一三事變後南京受到威脅大量市民逃亡。到城淪陷時政府又將剩下的公務人員接走,由於車、船票價飛漲,很多人買不起票而被迫滯留,那是多麼絕望和恐懼,金錢就是生命,全家人的生命,權力也是生命,誰叫你不是公務人員呢?
也就是說從8月13日到12月中間有四個月時間,許多人喪失了逃生時機,也許是大意、輕信,造成判斷的誤差。他們不相信局勢敗壞的這麼快,這麼狠,這麼不可收拾。終究是國民政府騙了群眾,明明是守不住的,卻拍著胸脯說能守住,不作長期守城的準備,不發動群眾,單單依靠軍隊,軍隊又靠不住,迅速潰散,如果讓這30萬群眾加入到守城的行列?及時訓練…。可他們不相信群眾。終成為悲劇。人民的力量是強大的。他們害怕人民造反,形成逆流,所以裹手裹腳,終形成悲劇。國民黨單純抗戰路線,終於一敗再敗,沒有發動人民的智慧,積思廣益。
當年拿破崙侵俄,莫斯科人全撤,留給敵人一座空城,跑到俄國的大後方東部西伯利亞去了。寒冷和堅壁清野打敗了戰無不勝的拿破崙。許多年後德國侵蘇,一樣在莫斯科城下折戟沉沙。他們調集了四百萬民兵、東部戰區軍隊回援,包括徵集女兵,將一百多萬德軍圍殲,實現了勝利。敵雖強,一百多萬,還是人少,優勢化為劣勢,必敗。
關鍵時候還得靠自己,也許是政府的宣傳,並不鼓勵這四個月大量市民逃亡吧,以免影響不好。這就象掘黃河一樣,為了遲滯日本的進攻,反而造成了自己的人民損失幾十萬,是否得不償失?國民政府管理能力、軍事能力堪憂,或者說極差。
在南京迅速淪陷後,日本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6師團長谷壽夫下令對中國軍民實行6個星期的破壞,大量的放下武器的軍警被用機槍掃射然後毀屍滅絕,市民被強姦、任意殺害。
日本兩少尉向井敏明和野田毅開展殺人比賽,先後殺了89人和78人,反而日本報紙稱之為英雄。後來這四人在抗戰後被以戰爭犯判決殺掉,但是大多數罪魁禍首逃脫了處罰。因為他們受到了美國等的縱容。
12年後,1949年,中國為了保護新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免於戰火,就動員了傅作義起義和平交接。而南京不但毀於戰火而且日本針對平民、俘虜30萬進行的殺戮尤在世界歷史上記上重重的一筆,也在中華民族的屈辱史上又添一抹哀傷。
那是30萬個冤魂,尤其是婦女和孩子,主要是窮人市民。因為有錢人有車或僱得起船早跑到西南或者農村山區去了,比如四川、雲南大後方享受去了,無論什麼時候都是窮人遭殃。
1937年是中國的轉折,改變了歷史方向,也打亂了國民黨圍剿紅軍的步伐,局勢變得撲朔迷離、前途未卜,隱隱約充滿變數。共產黨開始崛起為一種新興的力量在抗日的局勢中壯大,不失為一種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