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陳勝、吳廣領導下的農民大起義,是我國曆史上轟轟烈烈規模較大的第一次農民革命,雖因缺乏領導農民革命戰爭的經驗而失敗了,但點燃了全國農民起義的火悟,從根本上動搖了秦王朝的統治。他們那種揭竿而起、敢於鬥爭的精神,給後代農民起義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其失敗的主要原因:政治上缺乏經驗,驕傲輕敵,對投機分子缺乏警惕;軍事上也犯有久攻柴陽、頓兵堅城和過早地西攻咸陽等錯誤。
第一節 秦末情況概述
秦始皇滅六國,結束了戰國時代的分裂割據的局面,建立起歷史上第一個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把中國封建社會推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這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是有重大的貢獻的。
但他在統一全國之後,為了鞏固“子孫帝王萬世之業”,滿足個人窮奢極欲的享受,就不顧廣大人民在長期戰爭中所遭受的創傷,不讓人民休養生息,任意大徵徭役、兵役、加重賦稅,築長城、治馳道、造宮殿、修墳墓,弄得民不聊生,危機四伏。二世胡亥繼位,對人民的壓迫更甚於始皇。
秦朝的暴政突出地表現在下列幾個方面:
徭役繁苛:秦時的徭役、兵役十分繁重,不但壯年的男子被徵調,就是婦女也要服勞役,而且服役時間很長。這樣,大量的勞動力長期脫離生產,造成了農業生產的萎縮和破壞,加速了農民的貧困化。
賦稅沉重:秦朝徵收“田租口賦,鹽鉄之利,二十倍於古”在殘酷的壓榨下,人民“常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豬)之食”,霜苦得簡直活不下去,很多人被迫自殺。
刑法嚴峻:秦朝的法律極為苛刻,如規定“誹謗者族(滅族)、偶語者棄市”,不許議論國事。一人犯法,全家及鄰里都要連帶問罪,因而造成“赭衣塞路,囹圄(牢獄)成市”的慘狀。
在秦王朝的殘暴統治下,廣大人民陷入生活沒有出路、生命沒有保障的悲慘的絕境。人民與秦王朝的矛盾非常尖銳。秦統治階級內部也是矛盾重重,宦官趙高和丞相李斯爭奪權利,二世昏庸殘暴,任意殺害官吏,弄得人人自危。此外,秦朝對六國的殘餘貴族和頌古非今(秦)的儒生,一律採取壓制政策,這些人不滿秦朝的統治,也在暗中進行反抗活動。
上述矛盾,特別是階級矛盾的發展,形成了農民起義一觸即發之勢,所以陳勝振臂一呼,天下便紛紛響應。秦始皇為了防止人民反抗,收天下兵器於咸陽。秦朝的軍隊,配置在長城一帶防備匈奴的有精銳的主力軍三四十萬,由“罪人”組織成軍而屯戍於五嶺⑥一帶的有五十餘萬。此外各郡縣均有守兵,而在首都咸陽和太原、上黨、榮陽、南陽等戰略要地,也都派有“精兵良將”鎮守,如李斯的兒子李由為三川郡守,坐鎭滎陽,就是為了控制關東。在秦統治者看來,自己擁有強大的算隊,人民又解除了武裝,可以任意剝削壓迫,為所欲為。至於情方“(秦時稱人民為階官),“成卒”教於起義,那是他何步道不到的。
第二節 發動起義和建立政權(附圖一)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秦廷徵發九百貧民去漁陽(今河北密雲)守邊,陽城(今河南登封)的僱農陳勝和陽夏(今河南太康)的貧民吳廣,也都在被徵之列,並且擔任了屯長。這一批被徵農民行至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縣西南),遇上連日大雨,不能前進,無法如期趕到漁陽。按秦朝的法律,誤期是要處死的。在面臨死亡威脅的情況下,陳勝和吳廣暗地商量,逃跑是死,起義也是死,同樣是死,不如拼著一死,幹一番大事業。
陳勝還主張利用扶蘇、項燕的名義號召起義。因為扶蘇是始皇的長子,應該繼承帝位,名聲也比較好,但被二世殺害;項燕是楚國的名將,抗秦屢立戰功,且能愛護士卒,受到楚人的愛戴,在秦滅楚時戰死。而當時老百姓還不知兩人已經死去。陳勝提出扶蘇,可以加速秦統治集團的內部分裂;提出項燕,可以爭取楚地人民參加起義,這確實是一個具有號召力的手段。發動起義之前,又採用了“魚腹丹書”、“篝火狐鳴”的方法,宣傅“大楚興、陳勝王”以提高陳勝的威信。吳廣平時善於待人,很多戌卒都聽他指揮。在起義已有群眾基礎時,他們便殺死兩個押送的官員,鼓動大家說:“公等(各位)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借弟合毋斬(即使不殺),而成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巳,死即舉天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九百農民都一致贊成,就於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設壇盟督,以扶蘇、項燕的名義宣佈起義,並提出了“伐無道,誅暴秦”的革命口號。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析木為兵,揭竿為旗”,向秦封建統治階級展開了進攻,很快地佔領了大澤鄉,攻下薪縣(今安徽宿縣),陳勝為了擴大農民起義軍的勢力,派符離(今安徽宿縣符高集)葛嬰帶一部兵力攻取蘄縣以東地方,自率主力向西進攻。十天左右,沿澮河、渦河前進了數百里,連績攻佔了銍(今安徽宿縣西南)、酇(今河南永城)、譙(今安徽毫縣)、苦(今河南鹿邑)、右(今河南柘城)五個縣城,解放了廣大土地和人民。起義軍隊伍不斷地擴大,進入陳縣(今河南淮陽)境內時,已擁有兵車六七百乘,騎兵千餘,步卒數萬人。起義軍乘勝進展,很快地又攻佔了陳縣(曾一度作過楚國的國都)。
陳勝進入陳縣後,召集當地的“三老豪傑”商討大計。多數人認為陳勝領導起義,“伐無道、誅暴秦”,恢復了楚國,論功勞應當為王。但混入起義軍的舊魏國官吏張耳、陳餘卻 持反對意見,他們認為剛打到陳縣就稱王,是向天下人表示有私心。希望不要稱王,立即率兵西向攻秦,並派人立六國的後裔,以增加反秦的力量。秦朝的敵人越多,力量就會分散,自己的同盟者越多,力量就會更加強大。這樣便能很順利地誅暴秦,據咸陽,號令天下諸侯,成就帝王的功業。如果在陳獨自稱王,恐使天下人失望。
陳勝拒絕了張耳、陳餘立六國之後的建議,決心建立政權與秦對抗,於是自立為王,號“張楚”(張大楚國的意思)。這時,農民起義的風暴席捲了全國,各地人民爭殺秦朝的官吏,紛紛起兵響應,“楚兵數幹人為聚者不可勝數”。起義軍內部,除大澤鄉起義的骨幹外,參加的人越來越多,其中有舊六國的貴族、官吏、遊士,如魏各、周市、蔡賜、張耳、陳餘、周文、朱房、胡武等,也有孔鮒為首的一些儒生。
有人把起義軍進佔陳縣的訊息報告秦二世,秦二世厭聽農民“造反”,盛怒之下,將報告人關進監牢。叔孫通迎合他的心意說,現在明君在上,法令嚴密,人人都奉公守法,社會繁榮安定,那有敢造反的,這不過是些小偷小盜,實在不值一提。二世聽了轉怒為喜,從此以後,就再沒有人敢講真情實話。秦統治集團的殘暴昏庸,也給起義軍的迅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大澤鄉起義,星火燎原,聲勢浩大。攻佔陳縣後,起義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適應反秦形勢的發展及時成立政權,不但顯示了農民抗秦的堅強意志,而且樹立了眾望所歸的起義中心,更有利於組織力量,統一行動,繼續與敵人進行鬥爭。事實證明,陳縣政權建立,義旗高舉,“下雲會響應,贏糧而景從”,是起到了偉大的號召作用的。以張耳、陳餘為代表的舊貴族分子,反對陳勝在陳縣建立政權,建議立六國的後裔,表面上說是為了增加反秦力量,實質上是企圖恢復舊六國的割據局面,這是違反農民願望和歷史發展規律的主張,陳勝斷然加以拒絕,是完全正確的。
第三節 起義軍的進攻
一 起義軍的戰略和部署
陳縣建立政權時,秦朝的主力軍仍扼守長城一帶,警衛咸陽的部隊有五萬人。各郡縣則懾於起義軍的聲勢,各自為守。陳勝為了進一步擴大農民起義軍的力量,予秦朝以更嚴重的打擊,乘此時機,對全面行動作了以下的部署:
1.主力西擊咸陽(1)以吳廣為假王(代理陳勝),指揮諸將西攻滎陽,奪取關中門戶,雅備入關。後因滎陽未能迅速攻下,又派周文(曾在燕軍中擔任過職務)為將軍,率軍迅速迂迴榮陽、洛陽地區,向西直搗關中。(2)派宋留(起義軍骨幹之一)率兵攻南陽,奔武關,由南面迂迴咸陽。
2.分兵攻取郡縣(1)以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張耳、陳餘為左右校尉,率兵三千攻取趙地(今山西大部、河北西部)。(2)派汝陰(今安徽阜陽)人鄧宗攻取九江郡(郡治今安徽壽縣,轄蘇北、皖北和江西一部地區)(3)派魏人周市攻取魏地(今河南東北部)。(4)派廣陵人召平攻取廣陵(今江蘇揚州)。
上述部署足以說明起義軍的戰略是:主力西進,直搗關中,同時分兵擴大佔領地區,積極發展起義力量。
二 起義軍的行動
1.西擊咸陽方面
吳廣率田臧、李歸等於七月圍攻滎陽城。榮陽不僅是入關的孔道,也是秦控制關東的重鎮。由於設防堅固,起義軍久攻不下,戰局呈膠著狀態。吳廣的部將伍徐(即伍逢)則攻克了許昌,鄧說攻下了郟縣(今河南郟縣)。宋留軍七月由陳縣出發,會經攻下南陽。但發展很慢,九月仍停滯在南陽附近,未能按照陳勝的企圖進入武關、遷回咸陽。周文率軍由陳縣出發,在進攻榮陽的吳廣軍掩護下,迅速向西挺進,沿途人民群起響應,攻入函谷關時。已擁有戰車千乘,步兵數十萬人,發展極為順利。九月,周文軍攻佔了戲(今陝西臨潼東),距秦都咸陽不到百里,嚴重地威脅了秦朝統治的心臓。
秦二世聞報大驚,群臣震恐,惶惶無計。秦將章邯獻計說,敵人已到,而且勢力強大,要從附近各縣徵調兵力,已經來不及了。驪山做苦工的罪人很多,請赦免他們,發給兵器叫他們去迎擊敵人。二世逐下合赦免“刑徒”,利用他們和咸陽儲存的兵器、物資,很快地裝備和組織了一支軍隊,由章邯指揮向起義軍反撲。
2.攻取郡縣方面
武臣率三千人,於七月經白馬津(今河南滑縣附近)北渡黃河後,攻下三十餘城,隊伍擴充套件到數萬人,八月進入邯鄲。張耳、陳餘恨陳勝沒有給予兵權,不能實現其割據的企圖,這時就趁機慫恿武臣自立為王。武臣經不起誘惑,便自立為趙王。陳勝聞報大怒,欲殺武臣等家屬。上柱國房君(蔡賜)說:“秦未亡而誅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賀之,使急引兵西擊秦。”陳勝為了顧全大局,採納了蔡賜的建議,派人去祝賀武臣,並催促他趕快發兵入關,協助周文。張耳、陳餘又挑唆武臣說:“王(指武臣)王趙,非楚(陳勝)意,特以計賀王。楚已滅秦,必加兵於趙。願王毋西兵,北徇燕(今河北北部)、代(今山西北部),南收河內(今黃河以北,冀南豫北地區)以自廣(擴大勢力)。趙南據大河,北有燕、代,楚雖勝秦,必不敢制趙;不勝秦,必重趙。”武臣遂不肯派兵入關,卻派部將韓廣略取燕地,派李良略取常山(郡治在今河北正定),派張黶攻上黨(郡治在今山西長子),忙於自己的擴地割據,竟不配合起義軍的滅秦作戰。
周市在攻下了魏地後,擅立舊貴族魏咎為魏王,實際上脫離了陳勝而獨立。
鄧宗正向九江,召平正向廣陵方向發展。
葛嬰到了東城,立襄疆為王。後聞陳正稱王,就殺襄疆還報,表示悔過,陳勝卻殺了葛嬰。
此時,起義軍主力方面的進攻雖遭阻擊,略地的武臣、周前雖已成為割據勢力,但農民起義的烈火正在燎原,在陳勝的影響下,各地仍不斷地發動起義。
在南方,英布和鄱陽(今江西鄱陽)縣合吳芮起義,有數千人;項梁、項羽叔侄殺會稽郡守殷通起義於吳(今江蘇吳縣),得各縣精兵八千人。在東方,劉邦起義於沛(今江蘇沛縣東),有三千人;東陽(今安徽天長西北)人民殺縣令,立陳嬰,發展到二萬人。在北方,彭越起義於鉅野澤(今山東鉅野)。
各地起義軍的蓬勃發展,形勢非常有利,可惜陳勝缺乏鬥爭經驗,沒有把這些新起的反秦力量及時地聯合和組織起來,形成反秦的巨流,這是一大失策。
第四節 起義軍的失敗(附圖二)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秦將章邯率領“刑徒”襲擊周文軍。鴻門(今陝西臨潼東北)一戰,周文軍大敗,不得不向關外撤退。秦廷得到喘息機會,一面調防守長城的部隊增援,一面整訓“刑徒”組成的部隊,積極進行反撲準備。這時,陳勝卻因初期的勝利產生了驕傲輕敵的情緒,只看到秦統治集團的腐敗,而沒有看到起義軍的弱點,在軍事方面競不作準備。博士孔鮒勸他說,兵法上講:不能把希望寄託於敵人不來進攻,應當有充分的準備,使敵人無法進攻。現在不做好作戰準備,將來一蹶不振,後悔就來不及了。陳勝卻說,他軍事上的事情,不用孔鮒操心。陳勝在這一點上是欠考慮的。在戰爭中對敵人估計不足是最危險的,它會招致戰爭的失敗。不僅如此,在周文軍退出關中後,陳勝對新的形勢沒有足夠的認識,不是根據情況的發展變化,重新研究,制定戰略,主動地去指導戰爭的進行,而是坐守陳縣,無所作為。
加之聽信舊官吏朱房、胡武的讒言,殺害了一些部屬,在政治上也暴露了嚴重的弱點。
周文軍退出關中,停留在曹陽(今河南靈寶東)兩個月。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十一月,章邯率軍出關開始反撲。周文軍奮戰,不能取勝,由曹陽退到澠池(曹陽東),十多天後,又被章邯軍追擊,全軍潰敗,周文自殺。這支浩浩蕩蕩的大軍,在戰鬥力薄弱、孤軍無援的情況下,首先被章邯擊破了。
吳廣率軍圍攻滎陽四個多月不下,當週文兵敗、秦軍逼近滎陽時,內部在新的形勢下發生了分裂。部將田臧、李歸等私下計議說:“周章(即周文)軍已破矣,秦兵旦暮至,我圍滎陽城弗(不)能下,秦軍至,必大敗。不如少遺兵(留兵),足以守滎陽,悉精兵迎秦軍。今假王驕,不知兵權,不可與計(很難和他商量),非誅之,事恐敗(難免失敗)。”26於是,他們假傳陳勝的命令殺了吳廣。陳勝因大敵當前,無可奈何,只好以田臧為上將。田臧即留李歸率一部兵力監視榮陽,自率全部精兵西去迎擊秦軍。兩軍在敖倉(滎陽西)遭遇,一場搏鬥,田臧戰死,部隊潰敗。章邯接著進攻李歸軍於滎陽城下,李歸兵少,又遭秦軍內外夾擊,也戰敗犧牲。吳廣圍攻榮陽始終硬拼,不知機動靈活地改變戰略戰術,以適應新的情況,在周文西進時,他沒有變更計劃,與周文協力西攻咸陽,在周文敗出關中、屯兵曹陽、再戰濉池時,他又沒有設法予以支援,協同作戰,終遭各個擊破,這是很大的錯誤。田臧等擅殺主將,違反了紀律,破壞了團結,影響了士氣。他又不察形勢,在周文軍潰敗後,不計強弱,在敵人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沒有後退一步,聯合郟縣的鄧說、許昌的伍逢,組織防禦,儲存實力,待機破敵,而竟倉卒應戰,頂牛硬拼。表面上似乎是在為爭主動,實際上卻陷入被動,結果腹背受敵,兵敗身死,影響了整個起義事業。
章邯解滎陽之圍後,分兵向南進攻,相繼擊破鄧說和伍逢軍,進逼陳縣。秦二世又增派司馬欣、董翳率軍出關,協助章邯作戰。這時,起義軍方面的形勢已急轉直下,北方割據的武臣被部下李良殺死,張耳、陳餘另立趙王歇,當然不肯發兵救援陳勝。周市也割據自保,不顧大局。南方的召平遠在廣陵,配合不上。西方的宋留軍被切斷在南陽附近。陳縣只剩下西郊的一支張賀軍,形勢非常危險。
陳勝見秦軍已逼近陳縣,親自出城督戰。十一月,張賀戰死,陳縣已不能守。十二月,陳勝退走汝陰(今安徽阜陽),想重新回到原起義地區,走到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時,被叛徒莊賈(陳勝駕車人)殺害。南陽的宋留聽說陳勝已死,正值秦軍急攻南陽,就率軍向新蔡撤退。途中遇上秦軍,喪失了戰鬥意志,率軍降秦,後來被送到咸陽,車裂示眾,落個可恥的下場。
陳勝死後,起義軍的主力已經潰敗,轟轟烈烈的農民大起義的高潮,暫時低落下來。但陳勝的部下呂臣,不久又在新陽(今安微太和)重組“蒼頭軍”,反攻陳縣,殺了叛徒莊賈,以後,蒼頭軍反覆爭奪陳縣,雖然終歸失敗,卻充分表現出了農民起義軍的堅意志和英雄氣概。
評 述
一 陳勝、吳廣起義的偉大歷史意義
1.不懼強暴,首倡反秦
秦朝統治人民,手段極其殘酷,防範極其嚴密,當時人民雖對統治階級充滿了刻骨的仇恨,但要起來反抗卻非常困難。而除勝、吳廣競挺身而出,敢於組織幾百人“揭竿而起”,以“伐無道、誅暴秦”號召天下,使廣大人民認識到暴君統治並不是神聖不可使犯,而是可以摧毀的。這種無所畏懼、敢於鬥爭的氣魄,是值得後人拿敬的。起義雖然遭到挫敗,但在短短六個月中,基本上動搖了秦朝的統治,燃起了全國農民起義的火焰。陳勝死後,他的繼起者終於在一年左右便推翻了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專制的王朝。司馬遷認為滅秦“由涉(陳勝)首事”,充分說明了陳勝吳廣首倡起義的偉大功績。
2.推動了歷史的發展
這一場轟轟烈烈的大起義,不僅直接打擊了秦王朝,還深刻地教訓了後來的封建統治階級。西漢前期之所以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就是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才被迫對人民讓步的。這樣使廣大人民所受的剝削和壓迫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減輕,社會生產力也得到了相應地發展,因而也就把歷史向前推進了一步。這正如毛主席所說:“農民的起義和農民的戰爭,才是歷史發展的具正動力。”
3.為後代農民起義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這次大規模的武裝起義,它給後代千百次農民起義指出了道路,樹立了榜樣。從西漢末年的綠林、赤眉起,直到清朝的太平天國止,都是沿著陳勝、吳廣的道路前進的,都打擊或推翻了當時的封建王朝。中國人民的草命鬥等是具有悠久的光柴歷正系而陳虛、具廣鎮導約農民大起義,則在革命鬥等史上寫下了的第一頁。
二 陳勝、吳廣起義失敗的原因
陳勝、吳廣發動起義,反映了廣大人民的要求,符合了當時的客觀形勢,然而終於失敗了,其主要原因是:反動力量強大,起義軍缺乏經驗。特別是由於缺乏經驗,對農民起義的領導初後爭的指導就不可避免地要產生一些缺點和錯誤。事實如下:
1.政治方面
第一是領導者的驕傲自滿,脫離群眾,盲目輕敵。陳勝自稱王之後,漸漸地高高在上,旣瞧不起老朋友,又疏遠了起義將観。他誅殺葛嬰,信任壞分子朱房、胡武,懲罰不當,破壞了內部團結。因此,未能建立起堅強的領導核心,甚至發生田臧擅殺吳廣那樣不可容忍的錯誤。陳勝又盲目輕敵,拒絕了孔鮒的忠告,吳廣也驕傲自滿,不能接受部屬的意見,以致在周文失利之後再也不能挽回敗局。這個致命缺點是農民狹險的階級本性的一種反映。
第二是舊貴族分子的分裂活動。陳縣建立政權時,只注意到擴大抗秦力量的一面,沒有認識到舊貴族勢力的破壞性。張耳,陳餘、周市這些六國舊官吏、舊貴族分子參加起義,雖增加了反秦的力量,但在緊要關頭卻進行分裂活動,形成割據局面。這嚴重地削弱了抗秦的力量,破壞了起義軍的統一行動,這些嚴重後果是缺乏鬥爭經驗的陳勝所意識不到和無法加以防止的。
第三是未能聯合各地起義軍結成反秦同盟。在陳勝的影響下各地人民紛紛起義,但形勢發展很快,時間也很短促,陳勝還沒看注意到團結和組織這些新起的反秦力量,形成會面的反素鬥條,以致起義受挫時陷於孤軍奮鬥的苦境。
2.軍事方面
陳縣會議後,陳勝決定以主力西攻咸陽,把矛頭指向敵人統治的心臓,打擊目標是非常明確的。他錯擊咸陽、分兵略地的部署也全面而有重點。但正確地認識和指導戰爭並不是簡單容易的事情,根據當時形勢,起義軍久攻祭陽,犯了頓兵堅城的錯誤;又過早地將主力西攻咸陽,戰略上犯了冒進的錯誤。
從力量對比看:秦朝的政治雖然腐朽,但還擁有強大的反動武裝。起義軍雖然發展快,數量多,但剛剛聚集起來,缺乏裝備,未經訓練,將領的指揮能力不強,更沒有打過大仗。在這樣的情況下,進攻咸陽就顯得為時過早。起義軍要奪取秦朝的統治中心,勢必招來敵人的拼命反撲,形成過早的主力決戰。在思想、組織和物質都無充分準備的情況下,決戰是不可能取得勝利的。
從戰略意圖看:陳勝認為秦軍主力遠戍邊地,咸陽空虛,乘隙進攻可以一鼓而下。其實咸陽拜不一定就是空虛的,它還有五萬防衛部隊,起義軍就是打到城下也未必能立即攻下。即使能夠佔領咸陽,秦軍主力未消滅,仍然要遭到反擊,不可能一下推翻秦朝統治。
從作戰方式看:起義軍西擊榮陽,一開始就形成攻堅戰,榮陽既打不下,還要進攻更為堅固的咸陽,這是起義軍當時力所不及的。咸陽是一定要打的,只是失之過早。起義軍如能利用秦二世昏席、不重視人民起義的時候,不急於入關,先打些小仗,以世大和鍛鍊自己,同時團結各地起義軍,形成全面的反秦鬥等,以分散和削弱敵人的力量,待時機成熟再行進攻,其結果就可能兩樣。起義軍不但戰略上有錯誤,指揮上也產生了不少缺點。陳勝坐鎮後方,井未親臨前線去掌握主要方向的行動。吳廣久攻裝陽,宋留遲遲未入武關,周文孤軍挺進和退出關中,得不到各方面的配合,陳勝對此都沒有及時給予糾正和指導。起義軍全部派造出去,力量分散,陳勝本人又輕敵不備,沒有建立鞏固的後方和控置後備力量,致情況突變時陷於束手無策。這些也都加速了軍事上的失敗。
儘管有上面一些缺點和錯誤,但陳勝和他領導的起義軍將領,在戰爭危險關頭,都以堅決的意志,頑強的精神,與強大的敵人展開了英勇的搏鬥;他們絕大多數都戰死在戰場,這種崇高的革命氣節,是值得後人稱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