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學掙錢不如學做學問,學做學問不如學做人。做人這個事貫穿我們忙忙碌碌的一生,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西漢萬石君石奮傳奇而又庸碌的一生。
偶遇貴人,抓住大腿
石奮生活在楚漢爭霸時期,自小家裡貧窮,只有一個雙眼失明的母親和一個姐姐日夜操勞才能夠勉強能夠維持生計,石奮自小也不是甘羅、仲永般的天才,最大的特點就是恭敬老實,對待老人一日三鞠躬,對待領導一日五問候。
他每天混跡在市井生活當中,為一日三餐奔波,每天最大的夢想就是能夠天天吃上白饃饃,至於當官那是想都不敢想。可是機會總是在不經意間來到你的身旁。
一天劉邦向東攻擊項羽時,路過河內一個飯店時,旁人都連忙下跪,只有一個十五歲的少年對著窗外發呆,直到旁人提醒,才匆忙回神下拜。劉邦卻覺得這小夥有點意思,就對身旁的侍者說:“以後我在河內的生活起居就交給這個人辦”。石奮心裡激動的都要開花,他知道自己的人生將要迎來一個轉折點,表面上卻不動聲色,每天幫劉邦張羅好吃好喝的,劉邦的內衣內褲一定要洗上三五遍才滿意。
幾天相處下來,劉邦對這個沉穩恭敬的小夥比較滿意,就對石奮說:“你家裡有幾個人呀,做什麼營生呀”。石奮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連忙回答:“家裡還有一個雙眼失明的母親,和一個會彈琴的姐姐,家裡靠務農為生”。劉邦又問:“我準備出發攻擊項羽了,你願不願意跟隨我呢?”石奮連忙回答:“我是大王的子民,願意供大王驅使”。
劉邦於是召石奮的姐姐侍寢,封石奮為中涓(負責宮裡的打掃清潔,高階侍從),就這樣石奮實現了從一個郡縣小吏向皇帝內侍的華麗升級。
當我們在一無所有,能力欠缺,感覺生活沒有奔頭的時候,保持一顆謙虛謹慎的心,對待朋友恭敬友善,對待身邊人有如春風,給自己營造一個良好的聲名,帶到機會到來時,你成功的機率也會更大。
多做少說,恭敬友善
石奮沒什麼本事,學歷不高,上馬打不了仗,下馬治不了民,活脫脫一個社會二流子,但是他有個別人沒有的特點,做事特別認真,而且從來不說空話、套話、別人的壞話。
司馬遷怎麼評價他的呢:“萬石君無文學,而恭敬無比”。有幾個事例就特別能說明他的這種少說多做,恭敬無比。
竇太后時期,郎中令王臧因為推崇儒學獲罪,竇太后認為儒生只會誇誇其談,石奮一家卻老實肯幹,忠厚無比,就讓石奮的大兒子石建做了郎中令,小兒子石慶做了內史(首都市長)。
漢景帝末年,石奮享受上大夫的俸祿告老回家,在朝廷舉行盛大典禮朝令時,他都作為大臣來參加。經過皇宮門樓時,萬石君一定要下車急走,表示恭敬,見到皇帝的車駕一定要手扶在車軾上表示致意。皇帝有時賞賜食物送到他家,必定叩頭跪拜之後才彎腰低頭去吃,如在皇帝面前一樣。
他的這種恭敬已經成為了他做人處事的人生信條,無時無刻不在認真遵守。現在我們看來,石奮太過於做作,但是如果一個虛假的表象能夠貫穿一生,也會成為高尚的情操。
所以說讀書多與少可能會決定你人生的短期高低,但是做事好與差會決定你人生的長期高低。正是憑藉這樣的“多做少說,恭敬友善”的本事,他才能從楚漢爭霸的戰場上活下來,才能夠從呂后動亂的政治傾覆中活下來,才能從漢高祖活到漢武帝,歷經四朝不倒。
身體力行,嚴明家教
石奮之所以被稱為萬石君,因為他和他的四個兒子都做到了二千石的高官(省部級),他的家族成為了景帝時期最尊崇的家族,集所有臣子的榮光於一體。那麼他的家族為何如此顯赫呢,因為他的家教非常嚴,他的家教為何如此之嚴呢,因為石奮身體力行。
退休在家後,他的子孫輩做小吏,回家看望他,萬石君也一定要穿上朝服接見他們,不直呼他們的名字。就好比老爸是省委書記,兒子是村委書記,兩人回家後卻不叫名字,而是西裝革履稱呼職務,透過這種小事來提醒子孫輩時刻不要忘記自己的職責,不要忘記自己的身份。
子孫中有人犯了過錯,他不打也不罵,而是坐到側旁的座位上,對著餐桌不肯吃飯。這樣以後其他的子孫們就紛紛責備那個有錯誤的人,再透過族中長輩求情,本人裸露上身表示認錯,並表示堅決改正,才答允他們的請求。子孫犯有大錯時,他就是在列祖列宗靈位前放一塊石頭,對石頭下跪,長跪不起,不吃不喝,直到孩子前來請罪,當面保證下次不再犯類似錯誤,他才起身,搬起石頭扔掉。
子孫犯錯,石奮不是懲戒子女,而是懲戒自己,表明自己對於犯錯子孫的鮮明態度,對於自身的深刻反省。在這種氛圍的影響下,石奮的四個兒子做人做事都恭敬無比,四兒子石慶甚至做到了丞相的高位。反觀我們當前的子女教育,子女犯錯教訓子女卻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殊不知父母的行為會影響子女80%的行為習慣。
石奮不是一個合格的政府官員,他的兒子們也都不是合格的政府官員,史記中對於他們的評價都是無學無才,很多都因為無所作為慘遭罷官。但是他們都在風波詭譎的官場活了下來並愈發興盛,憑藉的不就是做人要老實,做事要忠實,做官要踏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