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末裝備英國先進火槍的貢榜緬王,不光統一緬甸全境,還吞併印度東北部、寮國、泰國、柬埔寨,成為東南亞霸者。
此時清朝征服準噶爾汗國拿下新疆也是國力正盛。但古代訊息閉塞,銳氣正盛的緬王並不認為清朝有多厲害,憑藉軍力壓服清緬邊境土司強制收稅。
雲南地方官還以為是土匪進犯,當地人主動擒殺緬兵。還被以“殺良冒功”的罪名處死。這一息事寧人的態度讓緬王產生錯覺,認為清朝軟弱可欺,跟明末一樣,連皇帝都可以被他們欺辱。於是緬軍不斷入境,劫掠人口和物資。由於地方官上報是匪患,所以乾隆並不知道對手是緬甸新王朝,於是讓雲貴總督劉藻去剿匪。他組織了一支600人的綠營兵,剛到邊境就被緬甸正規軍打得落荒而逃,卻謊報軍情,說清軍死戰不退。
奏摺報到北京,乾隆發現可疑之處,加上後來清軍接連遭到攻擊劉藻被革職查辦。首戰敗北,乾隆開始認真了,派出久經沙場的甘陝總督楊應琚。
楊應琚派出綠營進攻緬甸境內,此時緬軍主力正在圍攻泰國的都城,清軍輕而易舉就攻佔緬甸兩個土司轄地等。緬軍主力從泰國撤回,馬上擊敗了1萬餘綠營兵。
甘陝總督楊應琚虛報戰果,給乾隆的上奏摺子“清軍屢戰屢勝,殺敵萬人”。乾隆覺得不對勁啊,剛剛和準葛爾人打了百餘仗,也就殲敵萬人,雲南才打了一仗,就殲敵萬人。再一看地圖,交戰地點從邊境都快打到昆明瞭,勃然大怒,下令賜死楊應琚。
緬甸圍攻泰國都城的訊息傳到了北京,乾隆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這絕不是土匪犯境。而是緬王要挑戰大清朝貢體系,乾隆任命明瑞為大將,調集八旗精銳攻緬。從這時起,清緬戰爭才算正式開始。
明瑞率2萬大軍直插緬甸都城阿瓦,一路勢如破竹,但緬軍避閉清野,清軍在緬甸境內徵集不到糧食,自己後勤糧隊又被頻頻襲擊,最後無奈撤軍,在撤軍途中與緬軍主力遭遇,為讓大軍撤出緬甸,明瑞主動斷後,最後不願被俘,自殺殉國。
明瑞的死讓乾隆震驚,他再次調派京旗健將火炮營索倫、錫伯、厄魯特綠營兵共計3萬餘人,並讓傅恆為主將準備充足的糧草,清軍直逼緬甸都城,但八旗主力大多是北方人,對緬甸水土不服,包括傅恆在內的將領們都得了瘧疾,士兵減員嚴重,清軍無力繼續進攻,只能和緬軍在克欽邦對峙。
此時,緬甸的境況也更慘,連年戰爭,農民負擔沉重,揭竿而起。泰王鄭信也開始了反擊,緬甸扛不住,主動求和,雙方經過談判,簽訂了《老官屯和約》。
緬甸承諾按照古禮納貢,永不犯邊境放還俘虜。獲取的條件是開通邊境貿易,於是清軍撤退,歷時四年的戰爭結束。1788年,緬甸派出了百餘人的使團,貢賚金葉表文、金塔、馴象、寶石、巾幗、檀香、象牙、漆盒等物氈絨洋布等物,齊至江邊懇求進貢。乾隆大喜,要求將使團儘快送往北京。
在整個清緬戰爭中,緬軍勝在先進的英式燧發槍,清軍勝在威力巨大的大口徑火炮。雖然清軍由於水土不服,在戰術層面沒贏,但是在戰略上獲得了勝利,所影響的中南半島格局一直延續至今。
首先,清軍驅逐了入境的緬軍,維護了領土的完整,並收復了1606年萬厲明緬戰爭時期割讓給緬甸的克欽邦還讓西雙版納的土司們重新歸復,清軍在邊境修建的眾多防護措施,在百年後英國吞併緬甸圖謀雲南時也起到很大的防禦作用。
其次,透過打擊緬甸,維護了東亞的朝貢體系,讓泰王鄭信趁機擊敗緬甸,收復故土及建立的曼谷王朝延續至今。
此後,任何一個國家妄圖統一中南半島比登天還難。這場戰爭也導致緬甸歷史上最後一個,同時也是最強大的一個王朝國力急劇衰落,隨後沒多久就落入英國人手裡。
總的來說,這場戰爭只是清王朝驅逐外敵,維護朝貢體系的一次努力,對試圖破壞這種體系的緬甸實施的一次懲罰。由於雙方實力相差太大,清軍沒有意識到緬甸軍隊使用的西洋火器的先進性,沒能總結戰場教訓,導致之後遇見西洋諸國得到慘痛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