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霸陵考古火了,引發人們對漢文帝的極大關注,而漢文帝最為人所知的,是他的仁德,但是,殊不知他稱帝的經過,堪稱傳奇。
西漢多次由大臣主導皇權更替,其一,是漢文帝由代王入繼大統,登基稱帝,其二,便是海昏侯由昌邑王入繼大統,登基稱帝,但很快便被廢黜,貶為海昏侯。
同樣是以藩王身份入主長安,入繼大統,為何漢文帝成為一代明君,而海昏侯卻命運多舛?我想這和當時的政治形勢和權力格局是分不開的。
漢初,劉邦以布衣之身稱帝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劉氏集團和軍功集團分享權力的基礎上的,其內涵有二:其一,是軍功集團擁立劉邦稱帝的前提,是劉邦在推翻暴秦的過程中,功德第一,其二,劉邦換取軍功集團擁護的同時,也必須承認和確保軍功集團們的政治利益。
也就是說,漢初政治局勢的穩定,是因為劉氏集團和軍功集團分享權力奠定的,而有關這一約定的一個標誌性事件,便是所謂的“白馬之盟”,劉邦和軍功集團們約定,“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
但是,劉邦病逝之後,呂后當權,呂氏集團崛起,一舉打破了這一約定下的權力均勢,勢必引起軍功集團的不滿和反擊,毫無疑問,如果說劉邦、呂后可以控馭軍功集團,而劉邦、呂后病逝之後,劉氏集團、呂氏集團以及軍功集團之間的暫時妥協也就土崩瓦解。
於是,長安軍功集團領袖周勃、陳平聯手劉氏集團中的山東諸侯齊王,一舉誅殺了呂氏集團,並誣稱其為“諸呂之亂”,從而,徹底血洗了呂氏一族,接下來的問題是,由誰代表劉氏集團?
這一問題的解決,有兩種可能,繼續維繫少帝的統治,少帝是劉邦、呂后之子漢惠帝的接班人,是由呂氏扶植的,這一點無疑讓軍功集團十分忌憚,一旦少帝長大成人,親政之後,難免會對軍功集團復仇,而這是軍功集團必須極力避免的,於是,他們便誣稱少帝不是漢惠帝之子,因此,來歷不明,不能為皇帝,最後,將少帝及其兄弟一起誅殺。
另一種可能便是由和軍功集團在“諸呂之亂”中聯盟的山東諸侯,即劉氏集團中的齊王繼位,齊王是劉邦之子,顯然是有資格的,但是,齊王是劉氏集團中最具實力的,而且,其母族同樣強橫,軍功集團可不想除去一個呂氏,再迎來另一個外戚集團。
正是因為軍功集團掌控了長安的局勢,而他們又對劉氏集團中實力雄厚的諸侯王心存忌憚,而一向邊緣化的代王劉恆,卻因此漁翁得利,撿了漏,代王劉恆也是劉邦之子,被封為代王,代地在今天山西平遙一帶。
軍功集團看中劉恆的一個根本原因,是因為他的母親薄姬,即後來的薄太后謹良,也就是人老實,且孃家沒什麼勢力,看不出他們娘倆能對軍功集團的勢力有什麼像樣的威脅,這才會將橄欖枝拋向劉恆。
起初,劉恆及其謀臣們對於長安軍功集團的勢力,也是心知肚明,因此,也不敢貿然趟這趟渾水,於是,先派出薄姬的弟弟,也就是劉恆的舅舅入長安,與軍功集團接觸之後,才決定入京。
一旦入京,便顯見劉恆及其團隊的謀劃之詳審,在確保萬無一失之後,劉恆才登基、入宮,而入宮的當晚,便以親信宋昌、張武等接管了南北軍和宮廷宿衛,南北軍相當於京師長安的衛戍部隊,軍功集團周勃之所以一舉擊垮呂氏集團,就是因為他率先掌握了南北軍。
但是,經過漢文帝、景帝,尤其是漢武帝祖孫三代的統治,徹底打擊了軍功集團以及劉氏諸侯,而漢昭帝病逝後,漢武帝臨終託孤的霍光一黨獨大,而海昏侯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入長安繼位的。
顯然,海昏侯的處境,遠比不上漢文帝時,軍功集團盤踞長安,但外部仍有劉氏諸侯加以牽制,因此,軍功集團、劉氏諸侯勢力暫時達成新的平衡,而這才是漢文帝能坐穩皇帝寶座的根本原因,而海昏侯卻沒有力量可以制衡霍光,便只有任霍光存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