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微信公眾號的文章“90後!是博導!”讓該校31歲博導胡玥引廣泛關注。“90後”博導,5年發表SCI論文60餘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訊作者論文21篇。但同時也有網友質疑,5年發表SCI論文60餘篇的頻率不可思議。
據該文介紹,2016年,胡玥透過博士後國際交流人才引進計劃來到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加入韓宏偉教授團隊。2018年,胡玥晉升為副教授,2019年成為博士生導師。
文章顯示,胡玥的外祖父本科和碩士都畢業於浙江大學,一直從事化工相關工作。受其影響,胡玥萌生了對化學的興趣。2008年,胡玥以高考湖北省理科前800名的成績,選擇了華東理工大學應用化學專業。
文章還稱,大二時,胡玥在田禾院士和花建麗教授(注:均在華東理工大學任教)的支援下,參加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專案,開展“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研究。經過兩年的努力,該專案獲國家級優秀專案獎,並代表學校參加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大賽獲全國二等獎。大四,胡玥前往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交換,以年級第一的成績拿到了公派留學獎學金,直博到愛丁堡大學Neil Robertson教授課題組繼續太陽能電池的研究,還曾在相關國際知名課題組作短期交流,後以愛丁堡大學化學院最優秀畢業生的成績畢業,並獲弗雷澤·司徒塔特獎(注:由諾貝爾化學家得主弗雷澤·司徒塔特創立)。
這份光鮮的履歷讓人看到了榜樣的力量,但也有人覺得“不可思議”,例如胡玥大二時參加專案一事,“大二就有院士和教授支援,很少見。”
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員12月15日告訴紅星新聞,發表論文的頻率,“跟學科有關,她是化學材料領域。”該工作人員表示,該中心不會接受採訪,“對年輕人來說,太(高調)了也不好。”華中科技大學人才辦和博士後辦公室的兩位工作人員均稱對此不便回應。
紅星新聞記者就此諮詢北京化工大學教授丁雪佳,丁教授表示,在化學材料領域,發表論文頻率快一些是正常現象,這是因為,在理論引導、技術創新方面,相對容易實現。“胡玥5年發表SCI論文60餘篇,但其中40餘篇是參與發表。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論文為21篇,是正常的。”丁雪佳稱,在高校、科研院所,一般不認可掛名作者,即非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
丁雪佳還表示,高校鼓勵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專案,通常是以大二學生為主,並且是在輔導員、班主任指導下,自己找指導老師。“胡玥大二有院士和教授支援,參加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專案很正常。只是好多學生擔心影響課程成績,選擇不參加。”
對於網友對唯論文的擔憂,丁雪佳教授坦言,目前高校評職稱,是否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是否承擔國家專案、是否發表英文論文等佔較大比重,“國家在對職稱評價體系做改革,但需要時間建立新的職稱評價體系。”
紅星新聞記者 彭莉
編輯 張尋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